《少年的你》:那個“缺愛”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1

近日被《少年的你》刷屏了,一部主打校園霸凌的影片,上映5天,票房便突破7億,豆瓣更是打出8.4的高評分。

有人說,被周冬雨和易洋千璽的演技深深折服了;有人說,在影片中看到了曾經的自己;還有人說,看到了未來,看到了成長……

在觀看影片時,我也幾度落淚。一幫即將面臨高考的孩子,本應在學校這個樂園快樂成長,卻提早面對進入社會後才有的冷酷和現實。

與其說這部影片表達的是“校園暴力”,不如說透過幾個家庭向我們展示了更深層次的問題——家庭教育。

《少年的你》:那個“缺愛”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從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可以看到原生家庭的烙印。

陳念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父母很早離異,媽媽獨自撫養她,賣“三無”面膜動不動就外出躲債。她能為女兒做的,就是離開家不連累她。

陳念因為屢次遭遇霸凌,已經痛苦的無法支撐,打電話想找媽媽訴訴苦,最終還是“懂事”的強忍著沒哭出來,還跟媽媽互相打氣。

媽媽給陳念灌輸的信念,如果能夠平安度過高考,就沒事了。所以,最常告訴女兒的一句話是,萬事忍一忍。

《少年的你》:那個“缺愛”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小北的父親很早就離開家,而媽媽因為嫌棄他是累贅,在他13歲的時候,拋棄了小北離家出走。

因沒有生活來源,小北為了生計早早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參與打架鬥毆,經常弄得自己渾身是傷,生活的重擔只能自己扛。

魏萊,霸凌者,父母是高知分子,家境優渥,父母對她的學習要求很嚴。

而魏萊的父親,更是喜歡對她用冷暴力。因為魏萊考試成績不理想,被迫留級,父親則一年沒有和她說話。

無論是陳念、小北還是魏萊的家庭,無疑是“殘缺”的,而孩子們是“缺愛”的。

陳唸的媽媽一味的教女兒隱忍,讓孩子早早的失去了抗爭的勇氣,最後只能落得被人欺負。如果從一開始,就作為孩子的精神支撐,教會孩子勇敢、積極面對,也許就不會釀成悲劇。

小北,從小面臨被拋棄、居無定所的生活,小小年紀沒人關心,活在這個世界中拼命奔跑、拼命受傷。

魏萊的父母用扭曲的人格教育孩子,讓孩子在家被霸凌,在外面成為最大霸凌者。

父母本該在孩子成長時,作為一個溫暖的港灣,承載孩子的喜怒哀樂懼,但有些父母,卻生生的把孩子推入危險地帶。

不幸的成長,造就缺愛的孩子,他們內心像有一個巨大的空洞,看似積極的活著,其實早已被傷得千瘡百孔。

《少年的你》:那個“缺愛”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2

有人說:上帝給你一個缺席的父親,就會贈送給你一個焦慮的母親。最終,就可能養育出一個缺愛的孩子。

在愛裡長大的孩子和在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完全不一樣。

在愛裡長大的孩子,慢慢長成一張沒有被生活欺負過的臉,因為一直享受著愛的滋味,愛自然地從他們身上流淌出來。他們對生活抱有很大的信心,對周圍的一切充滿著善意,溫柔地對待這個世界。

並且,在愛裡長大的孩子,內心足夠強大,面對困難能夠從容應對,社交時輕鬆自如,自信且快樂,生活中處處洋溢著能夠感知到的幸福。

《少年的你》:那個“缺愛”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前幾日,發生的一則新聞讓我為之觸動。

在安徽阜陽,一個男孩拿著水果刀坐在27樓邊緣,欲輕生。消防員到場後發現男孩雙腿掛在樓外,民警也趕到了現場。

《少年的你》:那個“缺愛”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在大家的勸導下,男孩情緒低落,任憑大家如何勸說始終一言不發。

原來男孩父母常年在外,他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學校要開家長會,其父母答應前去。但真到了要開的時候,父母卻爽約沒有來。

最終,眾人與其約定讓父母寫一份保證書,男孩才把刀交給了消防員回到家中。

《少年的你》:那個“缺愛”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在父母眼裡的小事,積累的多了,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大事,長期缺失的陪伴,讓孩子心裡極度渴望得到愛。

一位網友評論道,“孩子在情滿足上,父母一定要給予充分的安全感。男孩可能在意的並不是父母來或不來,而是父母來參加家長會這個行為,在孩子的眼裡是爸爸媽媽對他的愛!”

不要讓孩子缺愛,因為,缺愛的孩子容易沒有安全感。

因為對愛的匱乏,遇到事情總是患得患失,內心就像一葉浮萍,惶恐而不安。總覺得自己不配擁有任何美好的東西,內心敏感而脆弱。不敢信任別人,也不想成為別人的負擔。受傷了,只會躲起來自己舔舐傷口。

《少年的你》裡陳念,神經一直緊繃狀態,眼神中透露著惶恐,因為要隨時躲避追債的人,像一隻受驚的小鹿,默默忍受著遭遇的一切。哪怕已經害怕至極,也咬牙忍住。

《少年的你》:那個“缺愛”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缺愛的孩子容易沒有分寸感。

別人一個不經意的關心,就會把它當成天大的恩賜。別人表現出一點善意,就會掏心掏肺的對人家好。

因為內心太缺乏愛,但凡有有一點點愛進入,就會死死抓住。因為愛付出太多,也很容易受傷。

大學同學小娟長得貌美如花,卻找了一個矮個還有點醜的男朋友,很多人見了都百思不得其解,並感嘆道,一顆鮮花插在了牛糞上!

其實,瞭解她的人都知道原因。小娟的父母在外做生意,她從小在爺爺奶奶家裡長大,雖然不缺錢,但父母一年到頭回不了幾次家。從小缺愛的小娟,根本不相信自己很優秀,把別人對她的一點好看得很重,而這個男朋友很會“關心”她。

對缺愛者來說,愛是他們唯一關心的事情,甚至在愛面前已經迷失,忘記哪些是善意哪些是惡。

小北也是一個嚴重缺愛的孩子,只是陳念關心的問了一句:疼不疼,便向她說出了,“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讓人心疼!

《少年的你》:那個“缺愛”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有人不懂為什麼缺愛的人會這樣,因為他們從沒有被真正愛過,當遇到哪怕錯誤的愛,也會像救命稻草一樣,死死抓住。

3

一個不缺愛的孩子,他有著對這個世界的篤定和信任,他感覺到:“我是被愛的”、“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從而不受外界干擾,可以積極的發展自己;

而缺愛的孩子,最後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想讓孩子不缺愛,父母可以做這些:

少一些“隱形陪伴”,多高質量陪伴

有人說,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有七成父母沒時間陪孩子,而全職父母佔比不到一成;三分之二兒童與手機、IPAD為伴。

《少年的你》:那個“缺愛”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陪伴不是陪著,生活中不乏一些“隱形陪伴”,看似在孩子身邊,卻沒有做到真正的陪伴。

此前有則新聞,杭州一名12歲的女孩,給媽媽寫了一封信,控訴媽媽玩手機。

女孩認為媽媽因為玩手機,而疏遠了自己與弟弟,並且脾氣變得暴躁,動不動就發火。信中女孩提到希望媽媽少玩手機,這樣才能贏得女兒的信任。收到女兒的信後,駱女士深有感觸地說:

“我在家裡全職帶孩子,我先生回到家工作上的聯繫也不多,我們決心把手機放好,現在都放在抽屜裡,把空餘出來的時間花在陪伴孩子上,或者做點別的事情。”

陪伴孩子,就要做到真正的投入,這樣的陪伴才有質量,孩子也才能真正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

夫妻關係要和諧

網上流傳一句話:給孩子最好的愛,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我們,我們愛爸爸媽媽。

《少年的你》:那個“缺愛”的孩子,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父母恩愛,就能夠給予孩子愛,因為得到愛,孩子才會把愛傳遞給別人。

鄰居小雪的父母經常吵架,動不動就東西被摔的滿地都是,小雪常常被嚇得跑去奶奶家。

從小在父母爭吵的環境中長大,小雪心思敏感,沒有安全感。等到長大後,有了男朋友,提前說好以後生活絕對不吵架。

父母恩愛,家庭才會和睦,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是給孩子最好的愛的教育。

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相信愛

大多缺愛的孩子的心裡,豎著一堵牆,他們敏感又害怕別人的入侵,同時自己也戰戰兢兢。

如果父母可以多給予愛,多肯定孩子,他會慢慢的向外邁出腳步,忘掉內心的不自信,接納自己。先要學會相信自己,內心的愛才能夠自然而然的湧出來,去愛別人。

經濟學中有一個“馬太效應”,說的是從積極方面來講,一個人只要努力,讓自己變好,就會在變好的過程中受到鼓勵,從而越來越好。

當孩子擁有了一顆愛的種子,愛就會在心裡慢慢生長。

不要讓孩子在“缺愛”的世界裡,活成一個孤島,而是給予他愛的力量,盡情的擁抱全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