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学90级校友刘胡丹教授回忆录


武汉中学90级校友刘胡丹教授回忆录

刘胡丹,女,1990级校友,现就职于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国际实验血液学协会(ISEH)会员、美国癌症学会(AACR)会员、中国药理学会会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会员、中国生理学会血液生理分会委员。

1987-1990年,我曾就读于武汉中学初中部,对母校感情深厚,中考以武汉市第三名的成绩继续留在武汉中学高中部学习。1993年参加高考,以班级第一名的佳绩考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学时期全方位的专业教育激发了我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1997年,作为免试推荐生,我进入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在这所科学殿堂的三年时间里,我开始了真正意义的科学研究实践,深深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决心赴美留学深造,并于2000年前往美国新泽西州立Rutgers大学 (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攻读博士学位。


武汉中学90级校友刘胡丹教授回忆录

留学

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非常辛苦,得益于导师Megerditch Kiledjian教授悉心指导,我完成了优秀的博士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了近10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4篇。在2002、2005年分别在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和纽约长岛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进行大会报告。当时,很多讲者都是资深教授,心中一直特别感激导师对我的悉心培养并给予我历练的机会。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我在2007年转入著名常春藤盟校——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癌症研究所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著名的肿瘤生物学家Warren Pear 教授,他是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前加州理工学院校长David Baltimore教授的弟子。这一次研究方向的转变对于我意义重大,至此我的兴趣从解析基本的生物学机制延伸到对疾病病理机制的探索。我更加渴望发现人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希望以此寻找到临床治疗的新策略。在这段充满艰辛和热情的研究岁月中,我获得了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Ruth L. Kirschstein National Research Service Award) 和美国淋巴癌研究基金 (Lymphoma Research Foundation Fellowship) 授予的科研奖,并接受过媒体采访,以至于有淋巴癌患者家属电话联系我讨论新型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实验室的基础研究成果有希望帮助到临床患者的经历让我倍感兴奋。博士后的研究期间,我在国际著名研究期刊发表了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为我在中国国内985高校找到教职的工作机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国

2011年,在海归大潮的感召下,我毅然携全家老小和丈夫一起回国效力,通过人才引进加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1月再次通过人才引进回到母校武汉大学,并于2018年遴选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武汉大学6名当选者中唯一女性)。回国独立开展科研以来,我继续从事血液肿瘤的病理机制以及抗白血病药物的药理机制研究,鉴定出多个白血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分子,为深入了解这类恶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探寻靶向治疗的新策略提供了重要线索和理论依据。先后主持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5项,教育部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被国内外同行高度关注,总引用2000余次;有部分研究成果被诺贝尔奖获得者引用并选入专业教科书。近5年多次往返中美进行学术交流,2016年曾应邀前往美国圣地亚哥参加第58届美国血液学年会,以武汉大学教授的身份进行分会场口头报告(该会场唯一的中国学者报告人),汇报独立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受到美国与欧洲的同行高度评价,后期建立了大量的合作往来。

刘胡丹教授课题组

武汉中学90级校友刘胡丹教授回忆录

武汉中学90级校友刘胡丹教授回忆录

发表的白血病研究论文

武汉中学90级校友刘胡丹教授回忆录

卿国良、刘胡丹教授研究组

(第一排 右三为刘胡丹)

武汉中学90级校友刘胡丹教授回忆录

刘胡丹教授研究团队


浮生半世,一转眼已年过40,我现在还常常回想起高三为了缓解压力晚自习休息时间在操场跑操的情景。毋容置疑,高中三年奋勇拼搏是我后期不懈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起点。特别感谢班主任王永烈老师,物理老师万学谋老师给予我的鼓励和支持,谢谢他们的鞭策和激励,一直鼓舞我不断前行,超越自我,使我在人到中年的时刻,依然能感受到高三奋力拼搏的激情。

the end

供稿:杨永红 李季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武汉大学官网



武汉中学90级校友刘胡丹教授回忆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