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 寒食節感懷(之二)

盡瘁鞠躬社稷籌,

功成寧死不封侯。

清明柳洞遺言在,

稱霸春秋介子謀。

七絕 寒食節感懷(三)

割股奉君壯志酬,

評功論賞不封侯。

弓藏鳥盡春秋事,

坐殿君王金鑑畄。(注)

(注)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因受奷人陷害,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困綏交加,乞討無果,奄奄一息。隨臣介子推割股奉君,服侍左右,救活了重耳。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即晉文公,他重賞了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去邀功,他打好行裝,攜帶老母,到綿山隱居起來。晉文公得知,追悔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卻始終不肯露面。綿山山高路險,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第二年,文公上山祭奠介子推,發現燒焦的柳樹又長出新枝,他折下柳枝,編成環戴在頭上,稱為清明柳。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即清明節前一天)。

七絕   寒食節感懷(之二)


七絕   寒食節感懷(之二)


七絕   寒食節感懷(之二)


七絕   寒食節感懷(之二)


七絕   寒食節感懷(之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