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白衣古鎮:新聞先驅吳德瀟

如果白衣是一首詩,渡船就是詩眼,碼頭便是詩魂,大橋便是詩仙。看,夕陽銜著遠山,巴河像撒滿了一河細碎的金子,曼妙靈動,搖曳著生命的意象。在晚霞中看水鳥輕飛,聽漁舟晚唱。

前 言

白衣吳氏家族因注重教育,後代子孫英才輩出,使得吳氏家族躋身皇室,一時榮耀無比。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吳氏家族中的另外一位傑出者:吳德瀟

吳德瀟(1848—1900),吳銑之子,字季清,又字莜村,別號雙遣居士。成都尊經疏遠山長王闓運學生,晚年自號寄鬢,平昌縣白衣庵人,自少通敏,博極群書,又精通佛理。同治癸酉(1873)拔貢,本科中試第三名舉人,考取鹹安營教習,任滿大挑一等知縣不就,歷試禮闈報罷,僑寓都門與士大夫遊,文章書法卓然名家,一時名公鉅卿亟稱之。光緒八年壬午(1882)科進士。光緒丙申(1896)選浙江西安縣知縣,至省即調署山陰縣,二年調錢塘縣,三年回本任。

巴中白衣古鎮:新聞先驅吳德瀟

德瀟勤政廉潔,政聲卓著,主張變法維新,睜眼看世界。公憂國愛民,是清末維新活動的中堅分子。與康有為、梁啟超、陳寶箴、黃遵憲、汪康年、譚嗣同等主張維新的人士遇從甚密。張之洞對吳德瀟父子很器重,《老殘遊記》的作者劉鶚常與德瀟詩詞唱和,中國近代大文學家林紓(琴南)極為崇敬德瀟,邀請德瀟與其同遊西湖“九溪十八澗”,並作遊記《記九溪十八澗》以記之。黃遵憲還撰文為吳母祝壽,汪康年與吳公親若弟兄,梁啟超、譚嗣同與德瀟子鐵樵結為弟兄,視德瀟為父。德瀟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8月9日在上海與黃遵憲(廣東)、梁啟超(廣東)、汪康年(浙江)、鄒凌瀚(江西)一起創辦《時務報》,極力宣傳維新變法。

後來,吳德瀟死於“紅巾之役”

“紅巾之役”即衢州城裡的動亂。

劉加福起事,成了官場潛在矛盾爆發的導火索。當時劉加福並未打進衢州城裡,衢州城裡卻已經鬧得刀光劍影,腥風血雨,這是地方官員之間矛盾在動亂局面下激化所致。

衢州是府城,駐城的有金衢嚴巡道鮑祖齡、衢嚴總鎮喻俊明、衢州知府洪思亮、西安縣令吳德瀟、城守營都司周之德等。7月21日,湖南村祝壽根用反間計,派二十名手持利斧的大漢在南門叫喴“吳大老爺,開門”時起,“吳令通匪”的謠言在城裡迅速傳開,儘管“耆老未以為信也”,但稟生羅楠、附生周德崇分別宣揚“吳令通匪,吾人當自以為計”,且“都司周之德大是之”。於是,當吳德瀟欲在城廟議事之際,“團民一擁而入,拽吳令倒地”,將其扭送至府署問罪,知府洪思亮撒手不管,說:“罪有應得,吾不能庇,請觀察懲辦可也。”遂送道署,鮑祖齡亦拒而不納,傳諭“自作自受,當從眾意治之”。“延之日昃,紅巾呼開城愈急,民庶集道署堂下者數千人,遂當眾毆斃之”。吳死當天,其家屬11人和幕丁23人亦全部被殺。

同日,英國教士湯明心一家赴道署請求保護,“鮑以民教素同冰炭,恐犯從怒,不理”,致使湯明心全家被團民所殺。此場擾亂,因殺死縣令全家和外籍教士多人,被冠名為“衢州官教重案”。

徐映璞在《書光緒庚子衢州紅巾之役》的“論曰”中為吳德瀟與周之德二人抱不平:“吳德瀟以縣令冒通敵之嫌,而不以為非;周之德以都司盡守禦之職,而竟蒙顯戳。”前一句是指吳的上級洪思亮與鮑祖齡不問“吳令通匪”真假,甚至公然慫恿不明真相的群眾加害吳令。後一句是指衢城保衛戰全憑周之德身先士卒,發動市民與兵卒共同守城,“城中丁壯,人自為守,每堵自五人至十人,張席為棚,更番伺擊,吳(癩頭醜)不得逞”。

吳德瀟部分遺作一覽

01

送李相國使俄

晉陽興甲過浮功,單騎趨朝古所忠。

貫竹西行覓瑤水,扶桑東渡謁珠宮。

甘泉別詔求天馬,荒裔山川照袞龍。

努力宣揚漢微德,莫迷至妙在崆峒。

大長威儀廓落帶,老臣新授貴霜候。

休灰陶侃天關夢,終汛阿瞞日月舟。

獵獵五洲成逐鹿,茫茫百感起牽牛。

張騫自有歌鐘賞,豈待東南李楚樓。

02

送友人之官

與君俱醒東華夢,君自乘雲我息機。

路上行人恰把袂,海檣飛絮共沾衣。

周郎陸第何年感,元度真長眼底稀。

行矣蓬池出寥廓,不排雲事莫清飛。

03

挽若舟八弟

邁臨秋風,頤養未終長抱憾;

池塘春草,醉歡如夢總成悲。

04

巴中白衣古鎮:新聞先驅吳德瀟

05

巴中白衣古鎮:新聞先驅吳德瀟

06

巴中白衣古鎮:新聞先驅吳德瀟

07

巴中白衣古鎮:新聞先驅吳德瀟

08

巴中白衣古鎮:新聞先驅吳德瀟

09

巴中白衣古鎮:新聞先驅吳德瀟

10

巴中白衣古鎮:新聞先驅吳德瀟

11

巴中白衣古鎮:新聞先驅吳德瀟

附:

光緒二十三年,吳德瀟之子吳鐵樵以暴病卒於漢口,瀏陽時在瀘,哭之慟......。未幾,季清先生之官山陰,冽陰贈詩蓋吊之也。

譚嗣同杭州贈吳季清先生詩

此生當補他方佛,何意微塵補一官。

湖水部民西子病,延陵魂氣北邙寒。

君如歸隱還思鶴,我為傷時欲控鸞。

悲極翻令成鐲笑,死前來看越中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