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人的名字,來說說春秋戰國玉石的發展

給人取名字是個很有意思的事,一定要代表著什麼含義。我一個朋友的名字很好聽,叫張玉德。我就問他這名字什麼意思呢,他告訴我“玉是有德行的”。我的天呀,高級呀!那玉有什麼德行呢?仁、義、智、勇、潔。誰說的呢?孔夫子。孔夫子本來說玉有十一德,經過後人的總結就變成了上邊說的五德,沿用至今。

孔夫子那可是大聖人,他說玉有德,那就是給玉石定了個調子。而且他還說“玉石是君子的化身”,所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一下給玉石賦予了新生命,在古代做一個謙謙君子是所有讀書人和士大夫的追求。正是因為孔夫子對玉石的推崇和定義,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衍生出了德玉文化。

孔子認為玉有德後,這一結論對後市乃至今天的影響那是相當大的。當玉石被賦予德行之後,對中國人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共鳴。孔子把玉石給人格化了,而且跟道德產生了關係,從而使玉石加速世俗化。從早期的玉石可以通神,一下子讓玉石走入了人間。當然了,普通百姓那時候還沒有資格(因為大部分是文盲呀,對玉石是沒有什麼感受的),玉石首先在文人和上流社會普及開來。這就是春秋戰國對玉石文化繼承和發揚。

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們除了佩戴玉石外還喜歡帶什麼呢?這裡有個故事,韓信當年在人生落魄的時候,從外觀上看就純粹就一個乞丐,而且他身上有件東西還被人們嘲笑。說你看你那乞丐樣子,飯都吃不上,手裡還攥著把劍,你要幹嘛呀?韓信扭頭告訴他們“老子是貴族,當然要佩戴劍了”。這一下告訴我們,春秋戰國的貴族們除了玉不離身,還喜歡佩戴寶劍,劍是當時身份的象徵。當時人們為了佩劍更美觀,就在劍上配以玉石,玉劍飾就出現了。

從一個人的名字,來說說春秋戰國玉石的發展

因為玉石當時在貴族和上流社會的流行,所以用玉石來給劍裝飾,那就當之無愧。春秋時期,全套的玉劍飾就已經成型了。分為劍首,在劍的最上邊;劍格,劍把與劍身的連接處;劍璏,在劍鞘上,為了懸掛在腰上;劍珌,劍最末端的裝飾。為什麼在寶劍上陪玉呢?就是為了好看、漂亮、看著養眼。家裡放著把有玉石的寶劍跟那裡供著,可以慢慢欣賞他,感受到它的美,從而產生早期的美學。(感覺美學都是矯情出來的)

要說最能體現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物是什麼呢?那當然是青銅器嘍,而青銅器中的代表又是什麼呢?那就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現在就在湖北省博物館裡,看起來依舊讓人震撼不已。

1978年曾侯乙墓的發掘已經拍成了紀錄片,(感覺比現在的盜墓電影好看多了),都出土了什麼呢?總共15000件文物,黃金8430克,這裡面關鍵是青銅器,有十多噸。十多噸哪!就是兩頭成年的非洲象呀!而這只是戰國時期一個很小的國家君主的墓葬!那像戰國時期,大的國家的君主墓葬裡面會有什麼呢?不敢想象呀!

這裡面咱們要說玉器,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不多,但也有將近600件,而且都很精美。一個很重要的,是玉琀。就是放在死者嘴裡的玉。在墓主人嘴裡放玉琀,就是希望死者可以不朽,但一般都是隻放一個玉蟬。但是曾侯乙嘴裡發現了多少呢?21個。都是什麼呢?玉羊4個、玉狗2個、玉豬3個、玉鴨3個、玉牛6個、玉魚3個。(往死者嘴裡塞進21個玉琀想想都很費勁,那嘴不得鼓的像包子一樣)為什麼要塞這麼多動物呢?在中國有句老話“民以食為天”,在24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那可是連年征戰、餓殍遍野呀,能吃這麼多種動物肉的人,那可是大富豪。(各種烤肉、燉肉,想想都嚥唾沫)所以在古代能吃的這麼豐盛,那是財富的象徵,說明墓主人生前是多麼奢侈。而曾侯乙是一國之主(雖然是小國),當然吃的要比普通人好、比普通人高級,所以在他嘴裡塞了這麼多的動物玉琀。

從一個人的名字,來說說春秋戰國玉石的發展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另外一件重要玉器是“十六節龍鳳形玉飾”

從一個人的名字,來說說春秋戰國玉石的發展

這件玉器獨特在哪呢?商代到西周都是一塊玉料做一個器物,而這件玉器是用了5塊玉料來做,做完後按照樣式再把它連接起來,做成一個整體玉器,它是可以拆開組合,並且是可以摺疊起來的。原本以為這種工藝明清才有的,但是它的出土刷新了人們的認知。龍鳳玉飾上總共雕了37條龍、7只鳳凰、十幾條蛇,如此精美絕倫的一件玉器,又有如此登峰造極的工藝水平,它在戰國玉器中絕對屬於精品中的精品。

前邊我們講過,在良渚文化的時候,中國就產生玉璧了。到了春秋戰國這種玉璧也被很好的傳承了下來。中國人自小有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完璧歸趙。春秋戰國時有個大名鼎鼎的玉璧——和氏璧。和氏璧是怎麼來的呢?說是春秋時期,楚國有個玉石鑑定專家(是真的專家),叫卞和,他只要是看到一塊玉的原石,就能斷定這塊玉石的好壞。(當時也沒人造假,但現代對原石的鑑定必須是開了窗的,否則專家也走眼)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塊非常好的玉石原石,但是沒有人相信他。於是乎他就把這塊玉石獻給了楚文王,而楚文王也是個識玉高手,他看出了這塊玉石的與眾不同。就命令工匠把這塊玉石做成一塊絕世美玉——和氏璧。所以說玉石跟人是有緣分的,只有緣分到了,它才是你的。

要知道在古代信息的傳達是非常困難,就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和氏璧居然被大家認為廣泛認可。那這塊和氏璧著名可想而知。到了戰國,和氏璧輾轉到了趙國的手裡。這時候秦國知道了這個消息,秦國當時是老大嘛,就想得到這塊和氏璧。當時秦國打算用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塊和氏璧。十五座城呀,那是秦國人經過浴血奮戰打下來的,就用它來換這和氏璧,那可真是價值連城。後邊的事大家都知道嘍,藺相如攜帶著和氏璧到了秦國,跟秦昭王和秦國群臣鬥智鬥勇,最後成功的把和氏璧帶回了趙國,正所謂“完璧歸趙”。當然啦,最後秦滅六國,和氏璧最終歸了秦國。

從良渚到戰國,玉璧產生了什麼變化呢?良渚時期的玉璧基本上都是光面的,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在玉璧出現一個一個的顆粒,而這個一個個的小顆粒就像一顆顆稻穀一樣,俗稱“谷紋壁”。為什麼要在玉璧上加這種紋飾呢?中華名族自古就是一個農耕名族,民以食為天,吃飯是都等大事。春秋戰國時期人們主要吃的什麼呢?是穀子(富人也沒多少肉吃)。古人認為玉和水有關係,只有雨水豐沛,穀子才能長得好,大家才能有的吃。所以才在玉璧雕刻出一個個穀子,以此向上天乞求雨水豐沛,讓穀子好好的生長。所以春秋戰國乃至以後,玉璧上大量出現“穀子紋”。雖然是向老天祈禱,但祈禱的目的最終就是為了吃。所以有的吃、能吃的好、能吃到肉,在當時可是富豪的絕對標配。

從一個人的名字,來說說春秋戰國玉石的發展

前邊我們說過晉候墓出土的玉組佩,當時的功能就是為了美觀和炫富,但到了戰國可就不一樣,戰國的君王最害怕的就是被人暗殺。這時候組佩的另一個功能,美妙的玉石撞機之聲,就變成了刺殺前的預警,一旦聽到組佩的聲音,不好意思了,立馬拿下。這時候玉石的另外一個作用就產生了,玉石已經被統治者當成了一種工具,開始為他們服務了。

從一個人的名字,來說說春秋戰國玉石的發展

春秋戰國的玉器,差不多70%都是裝飾品。就是因為君主以及上流貴族社會對玉石的寵愛有加,人們開始體會玉石的溫潤,開始對玉石有了新的認知。加上孔夫子提出玉有德,一下把玉石上升到了德行以及社會生活規範的範疇,又讓玉石文化前進了一大步。玉石文化從最早的鬼神文化,到《周禮》對玉石使用的規範,再到春秋戰國的玉德文化,可以說以玉比德已經把玉石的對位推向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