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人的名字,来说说春秋战国玉石的发展

给人取名字是个很有意思的事,一定要代表着什么含义。我一个朋友的名字很好听,叫张玉德。我就问他这名字什么意思呢,他告诉我“玉是有德行的”。我的天呀,高级呀!那玉有什么德行呢?仁、义、智、勇、洁。谁说的呢?孔夫子。孔夫子本来说玉有十一德,经过后人的总结就变成了上边说的五德,沿用至今。

孔夫子那可是大圣人,他说玉有德,那就是给玉石定了个调子。而且他还说“玉石是君子的化身”,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一下给玉石赋予了新生命,在古代做一个谦谦君子是所有读书人和士大夫的追求。正是因为孔夫子对玉石的推崇和定义,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衍生出了德玉文化。

孔子认为玉有德后,这一结论对后市乃至今天的影响那是相当大的。当玉石被赋予德行之后,对中国人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共鸣。孔子把玉石给人格化了,而且跟道德产生了关系,从而使玉石加速世俗化。从早期的玉石可以通神,一下子让玉石走入了人间。当然了,普通百姓那时候还没有资格(因为大部分是文盲呀,对玉石是没有什么感受的),玉石首先在文人和上流社会普及开来。这就是春秋战国对玉石文化继承和发扬。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们除了佩戴玉石外还喜欢带什么呢?这里有个故事,韩信当年在人生落魄的时候,从外观上看就纯粹就一个乞丐,而且他身上有件东西还被人们嘲笑。说你看你那乞丐样子,饭都吃不上,手里还攥着把剑,你要干嘛呀?韩信扭头告诉他们“老子是贵族,当然要佩戴剑了”。这一下告诉我们,春秋战国的贵族们除了玉不离身,还喜欢佩戴宝剑,剑是当时身份的象征。当时人们为了佩剑更美观,就在剑上配以玉石,玉剑饰就出现了。

从一个人的名字,来说说春秋战国玉石的发展

因为玉石当时在贵族和上流社会的流行,所以用玉石来给剑装饰,那就当之无愧。春秋时期,全套的玉剑饰就已经成型了。分为剑首,在剑的最上边;剑格,剑把与剑身的连接处;剑璏,在剑鞘上,为了悬挂在腰上;剑珌,剑最末端的装饰。为什么在宝剑上陪玉呢?就是为了好看、漂亮、看着养眼。家里放着把有玉石的宝剑跟那里供着,可以慢慢欣赏他,感受到它的美,从而产生早期的美学。(感觉美学都是矫情出来的)

要说最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是什么呢?那当然是青铜器喽,而青铜器中的代表又是什么呢?那就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现在就在湖北省博物馆里,看起来依旧让人震撼不已。

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掘已经拍成了纪录片,(感觉比现在的盗墓电影好看多了),都出土了什么呢?总共15000件文物,黄金8430克,这里面关键是青铜器,有十多吨。十多吨哪!就是两头成年的非洲象呀!而这只是战国时期一个很小的国家君主的墓葬!那像战国时期,大的国家的君主墓葬里面会有什么呢?不敢想象呀!

这里面咱们要说玉器,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不多,但也有将近600件,而且都很精美。一个很重要的,是玉琀。就是放在死者嘴里的玉。在墓主人嘴里放玉琀,就是希望死者可以不朽,但一般都是只放一个玉蝉。但是曾侯乙嘴里发现了多少呢?21个。都是什么呢?玉羊4个、玉狗2个、玉猪3个、玉鸭3个、玉牛6个、玉鱼3个。(往死者嘴里塞进21个玉琀想想都很费劲,那嘴不得鼓的像包子一样)为什么要塞这么多动物呢?在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在24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那可是连年征战、饿殍遍野呀,能吃这么多种动物肉的人,那可是大富豪。(各种烤肉、炖肉,想想都咽唾沫)所以在古代能吃的这么丰盛,那是财富的象征,说明墓主人生前是多么奢侈。而曾侯乙是一国之主(虽然是小国),当然吃的要比普通人好、比普通人高级,所以在他嘴里塞了这么多的动物玉琀。

从一个人的名字,来说说春秋战国玉石的发展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另外一件重要玉器是“十六节龙凤形玉饰”

从一个人的名字,来说说春秋战国玉石的发展

这件玉器独特在哪呢?商代到西周都是一块玉料做一个器物,而这件玉器是用了5块玉料来做,做完后按照样式再把它连接起来,做成一个整体玉器,它是可以拆开组合,并且是可以折叠起来的。原本以为这种工艺明清才有的,但是它的出土刷新了人们的认知。龙凤玉饰上总共雕了37条龙、7只凤凰、十几条蛇,如此精美绝伦的一件玉器,又有如此登峰造极的工艺水平,它在战国玉器中绝对属于精品中的精品。

前边我们讲过,在良渚文化的时候,中国就产生玉璧了。到了春秋战国这种玉璧也被很好的传承了下来。中国人自小有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完璧归赵。春秋战国时有个大名鼎鼎的玉璧——和氏璧。和氏璧是怎么来的呢?说是春秋时期,楚国有个玉石鉴定专家(是真的专家),叫卞和,他只要是看到一块玉的原石,就能断定这块玉石的好坏。(当时也没人造假,但现代对原石的鉴定必须是开了窗的,否则专家也走眼)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块非常好的玉石原石,但是没有人相信他。于是乎他就把这块玉石献给了楚文王,而楚文王也是个识玉高手,他看出了这块玉石的与众不同。就命令工匠把这块玉石做成一块绝世美玉——和氏璧。所以说玉石跟人是有缘分的,只有缘分到了,它才是你的。

要知道在古代信息的传达是非常困难,就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和氏璧居然被大家认为广泛认可。那这块和氏璧著名可想而知。到了战国,和氏璧辗转到了赵国的手里。这时候秦国知道了这个消息,秦国当时是老大嘛,就想得到这块和氏璧。当时秦国打算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十五座城呀,那是秦国人经过浴血奋战打下来的,就用它来换这和氏璧,那可真是价值连城。后边的事大家都知道喽,蔺相如携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跟秦昭王和秦国群臣斗智斗勇,最后成功的把和氏璧带回了赵国,正所谓“完璧归赵”。当然啦,最后秦灭六国,和氏璧最终归了秦国。

从良渚到战国,玉璧产生了什么变化呢?良渚时期的玉璧基本上都是光面的,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玉璧出现一个一个的颗粒,而这个一个个的小颗粒就像一颗颗稻谷一样,俗称“谷纹壁”。为什么要在玉璧上加这种纹饰呢?中华名族自古就是一个农耕名族,民以食为天,吃饭是都等大事。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主要吃的什么呢?是谷子(富人也没多少肉吃)。古人认为玉和水有关系,只有雨水丰沛,谷子才能长得好,大家才能有的吃。所以才在玉璧雕刻出一个个谷子,以此向上天乞求雨水丰沛,让谷子好好的生长。所以春秋战国乃至以后,玉璧上大量出现“谷子纹”。虽然是向老天祈祷,但祈祷的目的最终就是为了吃。所以有的吃、能吃的好、能吃到肉,在当时可是富豪的绝对标配。

从一个人的名字,来说说春秋战国玉石的发展

前边我们说过晋候墓出土的玉组佩,当时的功能就是为了美观和炫富,但到了战国可就不一样,战国的君王最害怕的就是被人暗杀。这时候组佩的另一个功能,美妙的玉石撞机之声,就变成了刺杀前的预警,一旦听到组佩的声音,不好意思了,立马拿下。这时候玉石的另外一个作用就产生了,玉石已经被统治者当成了一种工具,开始为他们服务了。

从一个人的名字,来说说春秋战国玉石的发展

春秋战国的玉器,差不多70%都是装饰品。就是因为君主以及上流贵族社会对玉石的宠爱有加,人们开始体会玉石的温润,开始对玉石有了新的认知。加上孔夫子提出玉有德,一下把玉石上升到了德行以及社会生活规范的范畴,又让玉石文化前进了一大步。玉石文化从最早的鬼神文化,到《周礼》对玉石使用的规范,再到春秋战国的玉德文化,可以说以玉比德已经把玉石的对位推向巅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