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面試官:你知道soul這個APP嗎


我問面試官:你知道soul這個APP嗎

下午兩三點鐘的東三環有點堵,

去光華路面試遲到了幾分鐘。

繞著大樓轉了半周,才找到入口。幸好提前跟面試的人打了招呼,即使不堵車,對於方向感較差的我,找路也要半天。

光華SOHO的電梯按鈕,在電梯門和牆面呈90度的內側。兩側六個入口,隨時等待吞吐。一體化的牆面顏色,加重了電梯吞吐的魔幻性,設計感撲面而來。

大概20分鐘後,我坐在面試官面前談關於產品的功能設計,面試的崗位是產品運營。

從電梯裡出來,按著箭頭尋找目的地。第一次進去,差點以為自己走錯了地方,前臺公司的名稱LOGO和要面試的公司竟然不是一家。前臺沒有人,我躡手躡腳走進去,伸著頭看了下,裡面坐著寥寥幾人。

我說:“你好,....”

還沒說完後半句,身側的門打開,走出一個人,示意我去旁邊沙發等會兒。

百無聊賴玩著手機,如坐針氈,因為不確定是否走錯了地方。辦公室的人接二連三出去拿外賣,兩、三點才吃飯,不清楚是中午延遲還是下午餐。在第三個人去前臺拿外賣時,還是決定一問究竟,對方說是一個公司,那個名字是他們的另一個項目。

看著略帶鬆散的環境,在出租車上的緊張慢慢緩解。我天生是個容易緊張的人,緊張的表現是臉紅,甚至手抖腿抖,慫的一塌糊塗。而且愈重視的東西,越緊張,所謂重視即對這件事有表達欲或者感興趣。

我問面試官:你知道soul這個APP嗎

等了10分鐘左右後,進了那扇門。

先自我介紹下吧。每次去面試的開場白都不同,有些剛開始會先介紹自己,有些會直接從業務貼合度入手。自我介紹還是第一次。

手晃動著,開始我的表演。我是XX,本科畢業,之前主要負責XX,相對來講,更擅長文案。

他立刻又問了一句:“擅長什麼?”

“文案,其實我什麼都做的,包括社群、線上活動之類的。”

在一個招產品運營的人面前說擅長文案!自己挖的坑自己填。

“我們招的是產品運營,但從你之前的經驗來看,更擅長新媒體。”

“對,我的確對產品運營沒有太多的經驗,但是很多事情的底層邏輯是一致的,而且我們公司之前做軟件開發,對於產品推廣玩法等多少了解點。”

在面試官低頭看我簡歷,尋找新的談話點時,我主動問了下公司的情況,同時表達了我對行業以及產品發展的一些看法,得到了對方的肯定。

而從面試官的反應來看,顯然他對行業的遠景沒有我想的多,或者他想過,但是由於現實條件的限制,他們只能做可以落實的事情。

通過最近幾次面試,發現自己無論去什麼樣的公司,都會從行業角度出發,去發表自己對公司的看法,明明知道每一家公司都是為了掙錢,但是卻仍然要跟對方聊幾毛錢的情懷。

我問面試官:你知道soul這個APP嗎

前半部分聊得都挺開心,回頭想想,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妥。但得意忘形會讓人失去分寸感。

“你們是想找一個對這個行業比較瞭解,之前就做過相關工作的人嗎?”

“也不是,只要對做的事情願意鑽研,沒有經驗也沒關係,我之前也不懂這一行,但是有些人不喜歡,就天天看著時間點上下班。”

“初創公司肯定希望招的人更靈活,目前這個崗位主要做哪些工作呢?”

“最核心的是根據客戶反饋,實現產品更新迭代,使用更流暢,提高用戶粘性。”

“關於用戶粘性可以設置消息提醒,你知道有一款社交產品叫soul嗎?它會過一段時間進行消息提醒,對於很久不使用的人,看到提醒,可能就會去看一眼。”

當時,為了顯示自己對提高用戶粘性有一定的瞭解,頭一熱,舉了這個例子。更讓我得意的是,面試官說:“我不知道這個APP。”

接著面試官不屑的說:“消息推送這種很普遍啊,手機一天可以收上百條。”

我啞口無言。當時腦子一掃而過的是,soul的消息提醒跟別的APP不一樣,“有人悄悄幫你擦亮了頁面”有種別樣的吸引力,其他的消息推送都沒它的內容好,一些APP也可以借鑑這種社交屬性的推送內容。

回去的路上,覺得自己真是傻X。不過也謝謝soul,如果不是那靈光一現,我可能對產品如何提高用戶粘性一點應對都沒有。但笑著問面試官:“知不知道一個叫soul的APP”,還是挺詭異的。

我問面試官:你知道soul這個APP嗎

最近面試的公司,基本是小團隊作戰,行業也相對邊緣化,我覺得挺有意思的。畢業後,沒怎麼面試,一直工作到現在,如今去面試,更多是體驗的感覺,觀察臨場發揮的自己。但覆盤後,發現想要讓自己表現得更好,只能對一些問題話術進行優化,而當時的狀態和發揮部分,是很難控的。

敏感的人,都比較在意細節,我經常會一遍懊惱自己的傻逼瞬間,一邊覺得不可控的好玩。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那些好玩的面試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