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大學》的核心,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三千年封建歷史,廣大儒生,到後來幾乎是所有中國的讀書人,一輩子奮鬥的事,大概就是這一段話吧!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止於至善,換個意思,就是治國平天下。不僅僅是道德的完善,而是對整個社會的貢獻。

看到有老奶奶過馬路,自然要去扶一下,但如果天天只是扶老奶奶過馬路,扶一輩子,也不是止於至善。

《論語》憲問十四我篇,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候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這個故事是說,齊桓公繼承君位後,殺了自己的哥哥公子糾,召忽和管仲都是公子糾的手下,召忽為此而自殺,但管仲沒有,而且還成了齊桓公的丞相。子路說,管仲這樣做算不上“仁”。孔子卻不同意這個說法,他說齊桓公多次與諸侯會盟而不憑籍武力,這是管仲的功勞。誰有這樣的仁德啊,誰有這樣的仁德啊!

最後一句話,孔子特意說了兩篇,以示強調。

孔子又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意思是說,管促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把天下納入了正軌,民眾到如今還受到他的好處。沒有管仲,我輩大概要淪為野蠻人了。他難道會像普通人那樣恪守小節,在山溝裡自殺而不為人知道?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管仲

孔子對管仲的個人品德並不是很認同,但卻極為認可管仲所做的歷史功績,認為相對一些品德小節來說,對整個社會所做的大功德更重要。

就好比我們現在看明朝第一相張居正,翻開歷史書,可以看到他在個人品德上也有一些瑕疵,但相對他對整個社會所做出的巨大貢獻,這些小節是可以容忍的。

因為人無完人,要想找一個道德上完美的人實在太難,而且,對社會沒有貢獻的道德完美的人,好比一個隱居在深山裡的得道高僧,品德再完美,於社會又有何益?就好像召忽,自殺殉主,在道德上是自我完善了,但對社會來說,又有何益?

一個品德敗壞的人,自私的人,每天只知損人利己,損公肥私,大概也無法對社會作出巨大的正面的貢獻。所以,一個對社會做出巨大的正面的貢獻的人,在道德上也不可能是壞人,一些細小的缺點,不應該成為攻擊他的藉口。

但現在,我們看到的最常見的現象,就是隻要一個人做出了成績,那麼網絡上肯定會出現很多攻擊他的文章,攻擊的理由,絕大多數是他多年前犯過的一些小錯誤,或者一些無傷大雅的道德細節,而且那些小錯誤、小細節,估計寫這個文章的人犯得更多更離譜,但他們就是可以理直氣壯的吹毛求疵,以達到他們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或為蹭熱點,或為要封口費,或者就是競爭對手請來的寫手。

創業,已經很艱難了,創業的路上,還要應付這些毫無道理的攻擊,就更加困難了。一些創業者,沒有倒在奮鬥的路上,而是倒在了這些惡意的槍口下,多麼可惜。

修齊治平,是品德的修煉,是工作能力的修煉,同時也是心性的修煉。修齊治平之難,用李白的話說,就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現在的課本里,是找不到修齊治平這一段課文的,但這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是每一箇中國人的文化理想,修身齊家,然後是家國天下,周恩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偉人的理想,一個普通人,估計不會想這麼遠,這麼大,但肯定會想,做一個好人,有一個和睦的家,好好工作,為社會做點貢獻。

這就是修齊治平的開始。任正非初創華為時,他當時也只是想讓公司活下去,賺點錢,絕沒想過要將華為建成世界首屈一指的電信公司。

遠大的理想固然重要,腳踏實地,一個一個小目標的實現更重要。拿破崙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但士兵不可能一步到位當將軍,他至少先得當好一個班長,然後是排長,連長,一步步成長下去。

修齊治平,我們需要平天下的大理想,需要止於至善的人生目標。但先從修身做起吧,做一個有道德底線的人;然後,至少讓自己的家人能夠從自己身上獲得幸福感;然後,在單位上做一個優秀的員工,做一個優秀的中層幹部……

如果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後,受到別人無理由的惡意攻擊,千萬不要自亂陣腳,現在的網絡謠言傳播太快了,你還找不到敵人,既然如此,為此傷神就變得沒有意義,不如堅守本心,繼續走下去,用事實讓謠言不攻自破。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鄭板橋說: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