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危機”的外鄉人,留在大城市還是回故鄉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這麼一個關於35歲的話題:

在大城市打拼多年,依舊沒房沒車沒戶口,人老珠黃沒人要,一身乾淨沒人嫁,是繼續留在這個城市打拼,還是回老家隨便找個人嫁了,相夫教子,老婆孩子熱炕頭呢?

這個話題剛一跑出來,立刻引來了近10萬用戶的積極回答。可見,中年危機真的已然來臨,大家有的做好準備了,有的似乎還有沒有做好準備,依舊迷茫。

“35歲危機”的外鄉人,留在大城市還是回故鄉

先不要著急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看看35歲的危機是怎麼個狀態:

1、為什麼偏偏是35歲,怎麼就不是30歲?怎麼不就是40歲?

2、大城市的35歲,到底一個怎麼樣的存在?

3、35歲的職場,企業、老闆甚至樓道的阿姨都是怎麼看待這個年齡的?

4、35歲,為什麼要給這個年齡貼上這些標籤?

帶著這些問題,知乎上的35歲人做了很多的回答和解釋,認真看完總結後,我們發現,原來大家對35歲,有這樣的共同看法:

1、35歲,是“人到中年”的年齡分水嶺

2、35歲,是“人所焦慮”的突出表現

3、35歲,是“告別年輕”的代表年齡

4、35歲,是你需要立業,但是你還沒有做到的糾結時刻。

所以針對這些,社會上就對35對一族給了非常明確的定義:中年危機。

這種中年危機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1、35歲的職場危機

我們真的憤憤不平,為什麼用人單位偏偏把招聘的年齡卡在35歲上,難道35歲就應該被淘汰嗎?

實際上,35歲現在已經成為各家公司招聘的年齡分解線了。這是中國長期行成的“招聘文化”的縮影。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大興用人年輕化之風,當時就將基層年輕幹部的劃分界定在35歲以下。從那以後,人們普遍接受了用35歲來衡量人才年輕與否的思維定勢。

儘管隨著時代的發展,人的壽命不斷延長、對職業生涯的結構規劃已經有了調整和改變,但不少用人單位仍沿襲了以往的慣例,依然會下意識地將用人的年齡要求和35歲掛鉤。

也正是這樣的年齡劃分,導致一代又一代的中年職場危機在上演,導致一批又一批的35歲中年人在城市打拼之後,有的成功留在了這個城市,而有的確不得不回故鄉,縱然心裡有很多不捨,迷茫中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但是最後還是要回去,因為35歲了,沒有時間給你再去拼搏了,你現在只能抓住手裡還能抓住的一線希望,回老家,回故鄉。

2、35歲的生活危機

“上有老,下有小,企業嫌你老,退休你還早。”這真實的反映出了35歲人的生活寫照。尷尬的年齡,卻有無法擺脫35歲的生活危機。

“35歲危機”的外鄉人,留在大城市還是回故鄉

工作了10年有餘,普遍都已結婚生子,當然也有非常要強的男女,或許現在還在大城市加班,依然單身狗。為何還要做單身狗,就是那點所謂的理想還在支撐著他們:留在大城市。

大城市真的就這麼好留的嗎?已經奮鬥了10年了,依然沒有房子沒有戶口,也依然沒有自己心愛的人。當年你來大城市的時候,你最大的資本就是你年輕,你能闖,現在10年過去了,你回頭看看,變的只是你的年齡,沒變的這座城市依舊每天迎著來大城市實現夢想的年輕人。你捫心自問,糾結焦慮的問自己:到底是走還是留,到底是走還是留,誰能給我一個指引?

我們再來看看已婚的人士,過的很幸福嗎?可能你認為他們很幸福吧!他們很明智的做出了最後的選擇—回故鄉。以為回了故鄉,娶妻生子、相夫教子,這輩子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我只想告訴你,你的想法又錯了。

你完美的結婚了,結婚之後你們有了自己的寶寶!就憑老家那個經濟條件,你們的那點工作你們夠用嗎?當然不夠用,但是你好意思讓爸媽再去接濟你們嗎?於是乎,你和你的愛人有來到了大城市打拼,請記住,你們是之前信誓旦旦的說再也不要回去大城市了,但是你們現在又回來了。

終點又回到了起點,這就是一個思想圍城,最後你又來到了大城市。一樣的目的是你回來了,不一樣的目的是這次你不是為了自己了,更是揹負著為了孩子、為了家庭。你不得不再回來。

現實就是這麼無奈,35歲的你無法進行選擇,每天坐在地鐵上、回到家裡面想著:不幹了,回老家去吧!

但是第二天醒來之後,又開始急匆匆的做上地鐵去上班。你知道你為什麼會這樣總是活在矛盾的選擇中嗎:因為“努力賺錢,必須奮鬥”是你無法跨越的鴻溝。

因此他們的無奈是再現實不過的,對於35歲的中產以下人群而言,從來就沒有真正的“詩和遠方”,每天一睜眼就是“必須努力掙錢,努力奮鬥”的各種現實原因。

到底是回去,還是留下來

1、選擇留下來

還是這麼一個矛盾糾結體,知乎上的人56%給出了留下來,我們看看這些人為什麼選擇留下來,原因到底是什麼:

① 習慣了大城市的生活了

② 大城市的機會多、發展好

③ 大城市能實現我的夢想

④ 我主要的人脈都在大城市

⑤ 我和老家人沒有什麼話題了

@秋風治癒:剛從上海回到老家,我超級後悔,真的沒辦法和老家人聊到一起去。他們見面的話題就是結婚孩子房子,除了這些就沒得聊了。

@什麼也別說:我是不會回老家的。主要是我已經習慣了北京的生活節奏,再則就是無論多難,我也會在北京堅持住的,因為老家是沒辦法給我提供像在北京這樣的條件的。

@一片葉子:大城市的醫療、教育、發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人往高處走,水往地處流,只有在大城市發展,你才能贏得更好的未來。

“35歲危機”的外鄉人,留在大城市還是回故鄉

2、不如歸去,我要回故鄉

知乎上另外還有44%的人覺得還是回老家靠譜,既然在大城市這麼多年都沒有什麼結果,那就老老實實的回老家去發展吧,他們為什麼回這麼想呢?

① 大城市壓力大、生活難

② 老家生活雖然慢,但是不用每天都很焦慮

③ 回老家可以更好的陪伴著父母

④ 在大城市,租金也是每年都在上漲的,孩子上學更是一個問題的

⑤ 真的已經不想再活在壓力的生活下

@三毛總流浪:35歲了,沒房沒戶口,我不能在這樣浪蕩下去了,父母需要我贍養,孩子需要上學的,我必須為他們想想的。

@大城市的錯:雖然大城市有很多夢想可以實現,但是35歲的我,真的是玩不起了。再見北京。

生活永遠都是選擇題,從容就好

其實,生活本來就是選擇題,無論你選擇回去,還是選擇留下,我認為都不重要,因為不管你如何選擇,35歲的危機都已經來臨了,你要做的,就是從容面對。

二叔的朋友剛子,農村的孩子,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考上了大學,留在了上海工作。母親去世,他不得不做一次抉擇,究竟是留在大城市發展,還是回家陪著山裡孤身一人的老母親?

剛子動搖過,為了能陪父親,他去報考當地的公務員,離他們鎮上很近的一個單位都已經要他了。但是真正做選擇的時候,剛子又再一次的進行思想鬥爭:真的要回去了,我甘心嗎?

你說剛子能甘心嗎?肯定不甘心的。還不容易從山路走到縣城,從縣城走道了上海,如果就這麼回到了故鄉,那麼以後祖祖輩輩都又要開始複製我曾經走的路。

經過一番激烈的鬥爭後,剛子決定還是要在上海工作,只是這次他是帶著成功心更叫強烈的心態去工作的。因為父親是他繼續留在城市的希望,後來剛子在上海買了房子,也同時把父親接來和他一起生活。

剛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世上的道路真的很多,沒有哪一條是對的,哪一條是錯的。我們能做的,就是要合理比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

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不要太在乎去與留,因為人生本來就不是隻有一種生活方式,不要單純的用侷限思維把自己框住,要知道條條大路羅馬,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35歲危機”的外鄉人,留在大城市還是回故鄉

有感於喬布斯所說:“人這一輩子沒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絕倫。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

最後,無論你選擇了“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到老家”。這都不重要,因為生活從來都不是容易的。這個現實的社會里,只有變得更強,我們才會更強大了,生活才會溫柔對待我們。

請不要在糾結了,35歲的“中年年輕人”,勇往直前,努力面對新生活,努力奮鬥,才是我們當下要做的,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