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子龍:心窮

蔣子龍:心窮

時下有兩句話頗為流行,一句是“窮得光剩下錢了”,另一句是“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這並不完全是有錢人的顯擺,兩句話的意思幾近相悖,卻印證了同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心窮!也因此有相當多的人抱怨,中國有錢的人逐年增加,社會慈善意識卻極其淡薄;某些官員們的收入在增加,貪汙腐敗卻難以禁止……貪婪者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緣於心窮。

不是有這樣的貪官嘛,受賄數千萬元,外表卻仍舊省吃儉用將貪汙來的錢全部藏匿於家中的冰箱、衣櫃、床下、煤堆、鞋窩……一切他們認為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都塞滿了現鈔。可見他們要錢並不是為了使用它,而是滿足於一種有錢的感覺,這是典型的心裡窮,是骨子裡的窮,一種病態的窮。心窮是真正的窮,窮到了底卻窮不到頭,窮此一生還會傳給後代。在我們的周圍時常會聽到一片片的哭窮聲:現在賺錢難呀,貸款太難了,資金缺口太大呀,就快維持不下去了,工資發不出來了……缺錢,缺錢,缺錢!有些單位缺錢確實因為無法抗拒的客觀原因,但也不能不承認有些成天嘴上喊窮的單位,自己活得並不窮。這些貧窮的心如餓狼,前狼尚未吃飽就被調走,再上來一隻更餓的狼,那隻吃了半飽的狼到別處又變成一隻新的餓狼,於是有些單位老是擺脫不了狼的血盆大口。他們一邊喊著窮,一邊吃窮,窮啊!

哭窮哭得最兇的人不一定就是窮人,這叫心窮吃窮人,在製造新的貧窮。其實誰的家裡也沒有窮到揭不開鍋的地步,倘若只看中國人買房子的勁頭,供孩子上好學校的勁頭,誰都會感到中國人有錢的太多了!到想花錢的時候真有錢,但這並不影響一轉頭就感到窮。蓋因心窮,便不論在什麼場合,是一些什麼人物的聚會,不出十分鐘準保要談到錢。這究竟是活躍的商業氣氛,還是表達了心對金錢的飢渴?正是這種心窮的飢渴,使金錢很容易就操縱了一場場騙局,如造假、五花八門的欺詐……慼慼於貧賤,汲汲於富貴,虎視眈眈,其欲逐逐,“爭名於朝,爭利於市”。急於求富、羨富、諛富,貧而諂,富而驕,或誇大貧窮,或誇耀富有,同樣都是心窮的標誌。古人講“不患貧而患不安”,窮得緊張兮兮、坑蒙拐騙,窮得丟了格失了度、失了自尊和自信。

時下的“心窮現象”使不少人都染上了一股窮氣,這對發展經濟並無好處。當今世界弱肉強食,哪個發達國家有耐性傾聽一個窮國申訴自己的不幸?富人跟窮人打交道或做買賣的時候總會心存戒備,格外小心。人們喜歡說“本錢”“本事”,有本才能賺錢,有錢才能做事。你成天窮兮兮的、心如餓鬼,誰敢招惹你?當然也不可像“大躍進”“洋冒進”那樣打腫臉充胖子,裝富作態,那也是心窮的一種表現。比如各地所謂的“面子工程”,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估計,各地總計欠債達一萬億以上,正應了一句民諺:“死要面子活受罪!”

誰也不能否認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已經有了相當大的提高,但許多人卻處在一種身富心窮的怪異情態之中。這不是改革開放非要經歷的階段,更不是我們民族的傳統心理,我們的傳統是守得住貧,耐得住富。貧而不拙,富而不貪;達不足貴,窮不足悲。“心窮現象”並非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心裡不窮,便會樂觀自信,守財變成了美德,節約變成了大方。心裡有鬼,即便一擲千金,也讓人感到窮變態、小家子氣。

足寒傷心,心窮損志。經濟上的短期行為,文化上的媚俗傾向,社會對道德的呼喚,都可以從“心窮現象”上去尋找深層次答案。唯願在經濟上已經脫貧的人們,趕快進行心靈“脫貧”。

蔣子龍:心窮

本文摘自《讀者30週年:學會選擇,學會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