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兒》:媽媽的悲劇是必然,但女兒墮落真的不可避免嗎?

老舍的代表作中篇小說《月牙兒》,脫胎於戰火中遺失的《大明湖》手稿。它講述了民國時期一對母女因貧窮被迫墮落或暗娼,而後被吞噬的故事。

當年元元看《月牙兒》的時候,總覺得一個受過良好新式教育,且年輕貌美的女孩子,怎麼可能找不到工作,至於落到不出賣肉體,就沒有飯吃的境地嗎?如果說母親的悲劇難免的話,月容的墮落真的不可避免嗎?而今覺得真是圖樣圖森破了。

《月牙兒》:媽媽的悲劇是必然,但女兒墮落真的不可避免嗎?

01媽媽的悲劇是必然:一根救命稻草都沒有的母親,生存與尊嚴真的只能擇其一。

嚖彼小星,命實不公。曾經的月容媽媽,是愛戴花,天天照鏡子愛美的女子;深愛女兒,願為女兒拼盡所有的母親。

月容7歲時韓爸爸因病早逝,母女從此失去了依靠。媽媽拼盡力氣不停幹活,不停地給人洗衣臭襪子和染布,可是工錢少得可憐,孤兒寡母的日子過得無比艱辛。現實的一條路便是再嫁,無奈之下她只好帶著女兒改嫁了。

《月牙兒》:媽媽的悲劇是必然,但女兒墮落真的不可避免嗎?

好在新爸爸對她們母女都還不錯,還讓月容上了學。不想才過了幾年,繼父突然不在了,母女倆又陷入困境。掉最後一件值錢的東西銀簪子後,媽媽決心犧牲自己去做暗娼,希望供女兒讀完書。

那時作"暗門子"的婦女,十年當一年活的,媽媽很快就老了,這樣的生活也將維持不下去,再過二年就沒人要了。

媽媽眼淚早就沒了,心是狠的,可錢更狠。為了一張嘴,得把其餘的一切東西都賣了。

原來可以為女兒付出一切的母親,變成了冷酷世儈而又可憐的老女人。因為飢餓早把尊嚴和道德,從她心中驅趕得一乾二淨了。親情在貧窮的炙烤下,變得脆弱無情面目可憎,人性泯滅的母親更令人難過。

終於有一天,媽媽對女兒攤牌了——要麼接替她賣身來養家;要麼娘倆各走各的。她顧不上女兒了,一個人投奔饅頭鋪掌櫃的搭夥過日子。但連這種生活也不久長,媽媽再次被拋棄。

《月牙兒》:媽媽的悲劇是必然,但女兒墮落真的不可避免嗎?

當她和已成為暗娼的女兒重逢時,母女之間已隔了一層貧窮作成的障礙:她並沒有給染上花柳病的女兒一點點安慰,只關心她的“生意”和收入,眼晴早失去年輕時的光澤,唯有看見了錢眼光才間或一閃。

02月容的掙扎更令人揪心:曾經自愛自重的女兒,奮力掙扎無果,終於明白自己媽媽一樣,能走的唯一的路就是出賣自己。

月容破碎的希望之一是讀了書,可以改變命運。然而學校裡教的本事和道德,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都是笑話。

媽媽離開後,月容在好心校長的幫助下,找了個抄寫的差事,解決了食宿。她恭勤做事,在同學中出類拔萃。學校換了校長後,她只得另謀生計。

工作難找走投無路之時輕信於人,成老校長侄兒的外室,以為他是愛她的,但很快心地善良的月容,可憐哭泣懇求還她丈夫的少婦,偷偷搬走了。

再次無依無靠的月容,仍不甘心就此淪落,努力想成為有用的人,用勞力自己掙口飯吃。經過半個多月的努力,好不容易才找了個女招待的差事,每天很早就去上工,卻不肯以色相勾引顧客,不久就被老闆辭退了。

《月牙兒》:媽媽的悲劇是必然,但女兒墮落真的不可避免嗎?

生活的磨難,終於使月容理解了母親的苦衷,如果抗爭有用,媽媽就不至於走上賣肉的路。"小瓷人"讓她看清男人不可靠,絕望地向現實妥協,拋棄道德自尊出賣自己,終於成為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種人——走了母親的老路。

娼妓女子生命如煙花,青春轉瞬即逝,身心的折磨令人衰老得很快,月容幹了不過一兩年,就失去了青春的光彩,染上病顯出疲憊之態來。

病好了又重操舊業,正尋思找個男人嫁了找個飯票,遇上清掃"暗門子"被抓進了感化院,見識了社會的虛偽黑暗,她再也不想出去了。

月容破滅的希望之二,也許可以嫁個好人,但不過是個夢而已。

如果韓月容保持清白之身,有沒有可能嫁個好人家呢?有人說她媽媽再嫁還能坐轎,月容年輕貌美,又讀過書還是有機會的。女人無法自立的時代,嫁人或是她唯一出路。只是像月容這樣的女子,傳統貞操觀的侷限,並沒有機會嫁得體面的人家。

《月牙兒》:媽媽的悲劇是必然,但女兒墮落真的不可避免嗎?

出身赤貧之家,母親作了暗娼名聲不好,難擇良婿。媽媽再嫁好人,因那時她是清白的寡婦。加上月容單純受騙作過外室不再清白,失身又窮,足以令稍稍體面提親的人望而卻歩。勉嫁給窮苦人,生幾個娃還是為生計發愁。

男權社會,底層女性的命運,不掌控在自己手中。

如魯迅在《娜拉出走之後》所說,娜拉沒有張愛玲母親的一大箱子古董作底氣,還是隻有回家的命。

月容媽二嫁喪夫算是個例,但作賣饅頭的搭夥也被拋棄。月容年輕貌美被人包養,早晚也是如找上門來小磁人兒的下場。除了月容心地善良,不肯與人作妾,被人包養。更重要的是,孤傲的她看透了男人,嫁人與做暗娼,不過是賣給一個和一群人的區別。

莫大於心死,深深的絕望之下,月容最後放棄了掙扎,以自我毀滅的方式尋求解脫,作為弱者的最後抵抗。

《月牙兒》:媽媽的悲劇是必然,但女兒墮落真的不可避免嗎?

03月容的墮落,誰之罪?罪惡的社會,必然洐生出罪惡的果實。

今天的讀者也許會說,月容不嫁人,養活自己有那麼難嗎?祥林嫂做幫傭也行啊,當女招待不可以嗎?

民國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有了一定提升,但仍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工作機會有限。1916年廣州洪德街三巷一茶樓,率先僱用女性做“堂面”(招待員),市民對女招待頗感新鮮引起了轟動。女工月薪8元的工資很低,僅僅為男工一半。

月容先期畢業的女同學中,有的做了姨太太,有的當了妓女。她再優秀畢業了仍然找工作而發愁,和一排年輕的姑娘們在小飯館受選閱,這就是當時受過教育的新女性,艱難處境的真實寫照;

很小的一個飯館,很大的一個老闆;我們這群都不難看,都是高小畢業的少女們,等皇賞似的,等著那個破塔似的老闆挑選。他選了我。我不感謝他,可是當時確有點痛快。那群女孩子們似乎很羨慕我,有的竟自含著淚走去,有的罵聲‘媽的!'女人夠多麼不值錢呢!

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屬品,女人們能像現在一樣獨立的工作,文中的她結局也不會是如此。

《月牙兒》:媽媽的悲劇是必然,但女兒墮落真的不可避免嗎?

蕭紅離家出走,縱有才華也難維持生活。一般高小教育的女子,是沒有多少工作機會的,除了出賣色相,很難找到養活一家人的工作。作女傭幫工,出賣勞動力,得到的工錢也是少得可憐,只掙回有一個人的口糧,無房無地無業之人實在艱難。

普遍的賣淫現象,正是底層人民求生無路,有產者道德敗落的畸形產物。

《娼妓問題之檢討》一文所說:"其實娼妓制度是私有制度下,以男性為中心社會內一種必然的產物,它與整個的社會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月牙兒》發表於1935年4月,在20世紀30年代內憂外患下的中國,城市表面上歌舞昇平,實際上工商業的凋閉蕭條,廣大失業人群一貧如洗,掙扎在社會底層,過著生不如死痛苦的生活。

據1930年統計,全國的失業人口約有一億七千萬,許多農村婦女流落他鄉,迫於生計淪落成為娼妓。當時的婦女地位低下,命運不在自己手裡,被典押或販賣更是家常便飯。民國時期的報紙,多有"父母為著貪圖厚利,強迫其女為娼"的記載。

《月牙兒》:媽媽的悲劇是必然,但女兒墮落真的不可避免嗎?

在《駱駝祥子》中,小福子最後就是被父親賣進了窯子為妓。無數和月容一樣的女孩受盡別人以及社會的蹂躪,在她們的一生中,除了死和墮落,沒有任何做人選擇的權利和自由。

據說老舍寫這篇小說心中有隱痛的,曾經有個心動的女孩迫不得已作了女妓,這使他對於底層婦女的悲慘命運充滿了同情。

窮人的世界談道德感情,實在太奢侈。外祖母曾經說起過她的鄰居,一個不到三十歲的寡婦,男子被亂兵打死,扔下老母和五個半大小的娃。一個婦道人家,要守寡保持好名聲也是要有本錢的,六張嘴要吃飯啊。僅靠她和婆婆給人漿衣洗裳,日夜不歇也不行。

再嫁吧,誰肯白養活一群"拖油瓶”?最後婆婆對她說,沒辦法,你為什麼去河邊尋點針線活計,不管我死活算了,總不能看娃們都餓死吧。

《月牙兒》:媽媽的悲劇是必然,但女兒墮落真的不可避免嗎?

於是媳婦挎了線笸籮,跟其他婦女去長江碼頭邊攬活,表面上為縴夫船工們縫補衣物,破衣爛衫值補幾個錢呢,不過圖那些拿了工錢的漢子們看她長得還順眼,試探兩句帶回附近的窩棚。婆婆便將孫子們哄一邊去,靠著這項不體面的"副業",養活一家子。

鄰居們都同情她們,並沒有人說什麼,倒是她自覺像犯了大罪似,從此再不與人開口爭執。

所以當讀到《月牙兒》和蕭紅的《生死場》時,才明白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時代,沒有獨立和尊嚴機會的底層婦女,生不如死,飽含著多少苦痛的淚水。貧窮的生活磨礪了一切溫情,善良的人為活著變成了無情的野獸,是逼良為娼的舊社會犯下的罪惡。

《月牙兒》:媽媽的悲劇是必然,但女兒墮落真的不可避免嗎?

小說裡的這對淪為暗娼的母女,看起來是個體命運的不幸,其實是那個時代婦女的不幸命運縮影。罪惡社會對人性的扼殺,令人心痛不已。

(原文為第一人稱,為便於敘事,用了電影中的名字韓月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