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横波:从青楼名妓到一品诰命夫人

秦淮八艳之一的顾媚,号横波,这来源于一句宋词:

“眼是水波横,眉是山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她的字“眉生”,也是由此而来的。可想而知她有一双多美的眉眼。

顾横波:从青楼名妓到一品诰命夫人

顾所居住的那栋楼,本叫做眉楼。由于她的艳名,当时的风流才子们对她趋之若鹜,这栋楼被时人戏称为谐音的“迷楼”,即令人沉迷其间无法自拔之意。

沦落风尘之人,少有好命的。但顾横波是个例外。她可算是秦淮八艳中命运最好的一位了。从风尘女子,到一品诰命夫人的,古往今来也不多。除了美貌与性情令人着迷,她的智慧起的作用更大。

顾横波:从青楼名妓到一品诰命夫人

顾横波书画《丛兰》


明末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孳,在从京城下江南时,与她相识于秦淮河畔。顾横波美艳动人,能诗善画,更难得是气度超凡,我行我素,不为世俗眼光。彼时龚鼎孳还是明朝的一名言官,年轻气盛,耿直无畏,前途不可限量。这样的心性,会被性情爽朗大胆的顾横波迷住,简直理所应当。

他成了她众多裙下之臣中的一个。但他在老家是有正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正儿八经娶过门的童氏,并没有跟着他一同赴任,而是一直在合肥老家服侍公婆,贤良得很。

当龚鼎孳第一次提出要娶顾横波为妾时,顾拒绝了。

旁人不解:这样好的人,有才华有权势有前途还有对你满心的爱怜,对一个风尘女自来说,这不是改变命运的最佳时机吗?你为何不肯?

但顾横波岂是一般人?她想得很明白:他此时对自己的追求,不过是色令智昏。以色侍人能得几日好?更何况他家中有正牌夫人,名正言顺、贤良淑德,并无半分错处,自己嫁过去,与他而言不过是多了一个玩物,于他的家人而言就是多了一颗眼中钉。这不是托付终身的好时机。

在江南的时间不长,龚鼎孳就被召回了京城,他恋恋不舍与顾横波告别,两人心里都知道,这一别之后,两人就是天上云与地下泥,姻缘难续了。

临别前,龚鼎孳赠了她一首诗:

“腰妒垂杨发妒云,断魂莺语夜深闻;秦楼应被东风误,未遣罗敷嫁使君。”

顾横波:从青楼名妓到一品诰命夫人

龚鼎孳书法


他走了以后,她也想过:可惜吗?白白错过了一次飞上枝头的机会。

但——不可惜。与其去富贵人家伏低做小,还不如在花街柳巷挥霍青春。这样的美,这样的精彩,值得更好的机会。

然而那一头,龚鼎孳回京不久,又上演弹劾权贵,终于出事了。这一次,他连参三位权臣,得罪的人太多,谁也保不了他,几方势力拉锯之下,这个小小的言官终究是被打下了大狱。

远在江南的顾横波听到消息,马上关了眉楼谢客,连夜收拾行李赶往京城去了。

她四方走动寻求自己曾经的恩客和龚的好友帮忙打点,自己日日守在牢外面,花尽自己的金银财产,托人给他带话赠物,只望他在里面过得好一些。好好一位江南名妓,折腾得蓬首垢面,憔悴不已。

值得吗?很多年以后她问过自己。

若是当时他真的再无翻身之日,那自己这一番付出,值得吗?

——值得的。

他们之间毕竟有过真心。她不甘心就这样永别。若是他的一生就此结束,她也要去给这段情谊做个了结,才能继续洒脱做自己。

而万一,万一他绝地翻身呢?自己这一番作为,就是雪中送炭,情深义重了。

结果她赌对了。

在多方努力下,龚鼎孳被洗刷冤屈,放了出来。向来锦衣玉食的风流才子哪里遭受过这种折磨?整个人都脱了形。出来之后卧床几个月不起,均是顾横波日夜守在床前贴身照顾。当他终于恢复过来,见到的鬼一个人就是顾横波。

此时的她与迷楼里颠倒众生的名妓,判若两人。娇颜憔悴,铅华尽去,原本细瘦的杨柳细腰更是不盈一握,但在历经大劫的龚鼎孳眼里,这就是与他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人了。

这一回,龚鼎孳以迎娶亚妻的礼仪,再一次向她求婚。她终于点了头。

同生共死的情谊,“亚妻”的名分,可就远不是一个从花街柳巷聘回来的外室小妾可比了。

顾横波:从青楼名妓到一品诰命夫人

横波夫人小像


自此之后,龚鼎孳历经三朝,官越做越大,身边陪伴着的,始终就是顾横波一人。京城里的人称她为“横波夫人”。她被宠爱到什么地步呢?清人孙昌龄层作文贬斥龚鼎孳说:“前在江南,用千金置妓名顾眉生,恋恋难割,多为奇宝异珍,以悦其心。”

而那位被遗忘在合肥老家的原配夫人童氏,再未踏出老家一步,她的后半生与龚鼎孳的关系,就仅仅是顶了一个“正妻”的头衔而已。

到了多尔衮进京,清顺治元年,龚鼎孳又被升迁为太长寺少卿、刑部右侍郎。按照惯例,这样的大员是要加封家属的。而龚鼎孳的原配童氏不愿入京,于是这个一品诰命夫人的头衔,就落在了曾经的江南名妓、如今的“横波夫人”头上。

顾横波一生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生自己的孩子。除此之外,年轻时风流无限、受人追捧,年长后安稳富贵,命运可谓精彩圆满了。

康熙三年冬天,顾横波一病不起,在北京铁狮子胡同去世。龚鼎孳在北京长俸寺为她建了一座妙香阁,他余生都在怀念她。

顾横波:从青楼名妓到一品诰命夫人

至于龚鼎孳的原配夫人童氏,我们在下一篇文中讨论。

本文参考文献:清·余怀·《板桥杂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