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假想敵”,優化情緒和行為

上一篇文章我們提到澳洲跑步女被“假想敵”坑慘了,說起這個“假想敵”活像很厲害樣的,其實它就是紙老虎,之所以能下下得逞,是因為很多人都意識不到它的存在。

要說這個紙老虎樣的“假想敵”能帶給我們多大的危害呢,這個主要看覺悟,覺悟跟不上就看運氣。因為“假想敵”本身又不吃人,只是我們潛意識為了保護自己,要向它發起攻擊,其實這也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問題在於我們的潛意識根本就不辨是非、沒有三觀,跟“二哈”一樣,只要一嗅到“假想敵”的氣息,不管三七二十一跳起來就向對方開炮,難免出現防禦不當、錯殺三千的情況。因為舉止行為和客觀現實不相匹配,經常會被認為奇葩,幼稚,過激,古怪等。

揪出“假想敵”,優化情緒和行為


如何避開“假想敵”的坑,不致於給我們帶來危害呢?一個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讓它浮出水面,這就要用到一個大招——覺察。對於我們心理學老油條來說,可以在心裡隨手拈來,但如果你是新手的話,還是建議你形式化一下,準備好紙和筆,寫下三個問題:

1.今天(或剛才)發生了什麼事情?

2.我有什麼樣的情緒反應和感受?

3.引起我情緒反應和感受的原因是什麼?

舉個例子,假如是澳洲跑步女,她的答案寫下來可能是這樣子的(純屬腦補,未經本人審核哈):

1.今天在小區跑步,和他們鬧起來了。

2.我鬼火冒,感到不平和委屈。

3.他們欺人太甚,我跑我的步又沒惹哪個,他們都不懂得尊重,還拿起雞毛當令箭,點點小事就給我上綱上線。

揪出“假想敵”,優化情緒和行為


前兩個問題是現象描述,倒沒啥多說的,關鍵是第3個問題,主觀性比較強,一般人可能也就到此為止了。如果受過一點心理學專業訓練的話,會就第3個問題,至少再繼續深挖兩個問題。

1.我的實際需求是什麼,我可以為此做些什麼?

2.對方的需求是什麼,他們有哪些侷限性,如果是我的話又怎麼辦?

繼續站在跑步女的角度答題:

1.我想通過鍛鍊達到健康的目的(我的實際需求),我可以跑步,做健身操,瑜伽等等(我可以為此做些什麼)。

2.對方出於職責要做好本小區的疫情防控工作,達到防止疫情擴散的目的(對方的需求),防控形勢嚴峻,他們必須要管嚴點兒(對方的侷限性),如果是我的話,看到這種情況也要進行勸阻,直到讓對方遵守為止(如果是我的話又怎麼辦)。

如果有機會思考到這一步,相信澳洲跑步女的心態就不會那麼對抗了。大部分人用這個方法,結合自身情況,都能夠反觀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有沒有明顯偏差,就有機會揪住那隻紙老虎的尾巴,修通與自己和外部世界的關係。經常進行這樣子的反思和訓練,有助於我們優化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換句話說成為自己情緒和行為的主人,不至於稀裡糊塗被“假想敵”所戲弄,影響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