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这个清明节,我们应该缅怀和思考什么

耳听警报声,心中甚惶恐。

英烈铸辉煌,我等何寸功!

疫情之下的这个清明节,我们应该缅怀和思考什么

又是一年清明节,今年不同往年,我们多了一群祭奠的逝者,那些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而牺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这一天,没有了欢声笑语娱乐八卦,多的是愁云惨淡一片哀思。

哀思,不仅仅是沉痛的缅怀,还有深层的思考。

少儿时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孩童时候,每逢清明前后,常常阴雨连绵。出了村子,绿油油的麦田里,隔不远就冒出来一个小土包,那些都是村里先人的坟墓。

小孩子调皮,爷爷奶奶常以鬼怪故事吓唬,招数甚为好用。清明节前,大人们纷纷为逝去的亲人上坟烧纸添土,孩子们则留在家中,不敢乱跑,生怕被小鬼抓到。

青年时的清明——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

学生时代,懂的道理多了,便不再迷信鬼怪,对于清明也少了一些敬畏之心。后来,清明节成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彼时春光明媚,是踏青的好时节,大家对过节反而多了一些期盼。

放假回家,三五同伴相约一起田园踏青,碧蓝色的天空,黄灿灿的油菜,绿油油的麦田,泥土的自然芬芳,对于关在教室太久的学生来说,真是视觉和嗅觉的盛宴。玩到兴起处,躺在松软的泥土里打滚,此行种种,格外接地气。

壮年时的清明——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待到后来,家中长辈多有仙逝。当年的少年也完成了学业,在外地纷纷安了家,一年难得归故乡。对故人的缅怀,对亲人的思念,在清明之前便格外浓烈起来。

2018年6月25日晚间,奶奶寿终正寝,享年93岁,未能与她最疼爱的长孙见上最后一面。清明节前若能回到家中,来到奶奶坟前,添几锹新土,烧一些纸钱,吐一吐心声,便是极好的。

今年的清明——警报响彻神州地,哀思充盈天地间

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一批医务人员、干部职工、社区工作者因公殉职,许多患者不幸罹难。4月4日10时整,防空警报鸣响,3分钟,180秒,响在960公里土地上,响在14亿人心坎间。

在那默哀的180秒里,有几句话像警报声一样,在我的脑海不断回荡:

耳听警报声,心中甚惶恐;英烈铸辉煌,我等何寸功!

默哀结束后,我在朋友圈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立高楼,望红旗;风沙大,迷了睛。 祭逝者,忆往昔;放远眺,战未来。

清明过后的岁月——莫忘伤痕与教训,心中哀思不留痕

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即性命和生命;伟大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使命。

对这个伟大的国家,我们充满热爱,渴望奉献。

对那些伟大的烈士,我们非常尊敬,特别惋惜。

然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尊崇烈士,但我们也希望和平年代世上能少一些烈士,少一些因为管理不善、决策失误、人为失职而产生的烈士。

疫情之下的这个清明节,我们应该缅怀和思考什么

十几年前,大学英语课本上有这样一则故事: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以后,民众想为那些战死的英雄们立一块气势恢宏的纪念碑,他们找到了最坚硬的石头,却不知碑文该写什么好,永垂不朽一类的话会把英雄们的鲜血埋没,最后,他们写了也许是世界上最简单直白的却也是最令人动容的碑文:愿这些石头像人们那样坚硬。

愿这次疫情永远不要被人们遗忘:那些惨痛的教训,那些逝去的生命,那些高尚的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