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词中李商隐”,在清明节写下一首词,道尽了相思之苦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是南宋著名的词人,留下了300多首词。

可别小看这个数字,南宋存词最多的是辛弃疾,600多首,而吴文英则是仅次于辛弃疾。

和很多文人一样,他一生未第,曾多年在苏杭一带游历。

他的词多写男女恋情,风格雅致,哀艳动人,有“词中李商隐”的称号。

他曾在清明写下一首词,开头便令人断肠。

他是“词中李商隐”,在清明节写下一首词,道尽了相思之苦

“风入松”最早的时候原本是古琴曲,传说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所作。唐朝的诗僧皎然曾有诗《风入松歌》,“美人援琴弄成曲,写得松间声断续”

后来北宋的晏几道根据这首曲子谱了几首词,便有了“风入松”这一词牌名。

晏几道我们都知道是个风流情种,写下很多关于男女情爱的佳作,诸如“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等等。

他的那几首《风入松》大部分是写相思,而吴文英的这首也是如此。

传闻这首词是他为吴地的一个情人所写,两人曾经十分恩爱,后来却无奈离别,他因此写下了很多怀念之作,道尽了相思之苦。

他是“词中李商隐”,在清明节写下一首词,道尽了相思之苦

词的上半阕写的是因情人离去而产生的愁思。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开头两句点明季节,也奠定了全词伤感的基调。

清明时分,他独自一人,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

天晴后,望着满地的黄花,他的心中更加愁苦。

他将遍地的黄花扫成一堆,掩埋后,想学庾信草拟一篇瘗花铭,却始终无法下笔。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她就是在暮春时分,写下了那首令人断肠的《葬花吟》。

其实,在南北朝的时候,诗人庾信便写过一首《瘗花铭》,可惜原文已经失传。

后来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应该也是受了《瘗花铭》的影响吧。

风雨、落花本就是十分凄凉的景象,可是词人当时连写词悼念落花的心思都没了,可见他的愁苦该有多深。

那么他到底为何哀伤呢?

他是“词中李商隐”,在清明节写下一首词,道尽了相思之苦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这两句是他在回忆当年和情人分别的情景。

他望着楼前的小路,想起当年两人就是在此分离。

时间带走了许多东西,却带不走他的思念。

如今那条小路柳荫浓密,那千万条的柳丝,仿佛他的情思,那样柔长。

词人这里写到“柳丝”应该是有两层含义。

一来,“柳”同“留”,自古以来,“柳”就象征着离别,“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词人看到柳,自然而然就会想起当年和情人分别的情景。

二来,“柳”有时也象征着女子,杨柳腰,柳叶眉,风中摇曳的柳条让他想起了那个眉目如画,婀娜多姿的情人。

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的相思之深,之苦,读来令人断肠。

如何才能消除那无穷无尽的愁思呢?

他是“词中李商隐”,在清明节写下一首词,道尽了相思之苦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他在料峭的春寒中喝得酩酊大醉,他希望在梦中见到那令他相思入骨的爱人。

清晨传来一阵清脆的黄莺声,唤醒了沉浸在美梦中的他。

“酒”和“梦”都是诗词中司空见惯的意象。

都说“举杯消愁愁更愁”,然而古往今来,多少文人依旧借酒消愁。

而且当时的吴文英不是浅尝,微醺,而是“中酒”,换句话说他当时喝高了。

我想除了借酒消愁外,应该也是为了入梦吧。

可是美梦正酣的他,却偏偏被“啼莺”惊醒了。

梦中越是美好,醒来发现一切不过是虚幻,回到现实中的他就更加哀伤。

这上半阕从风雨之愁,到离别之伤,再到最后的借酒消愁,层层递进,将词人无法排遣的愁苦之情写到了极致,就像陈廷焯所言

“情深而语极纯雅,词中高境也”

他是“词中李商隐”,在清明节写下一首词,道尽了相思之苦

接着的下半阕写的是他日日等候情人归来的痴情,令人感动。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这里的“西园”就是当年他和情人的住所。

他们在这里相依相偎,同样也是在这里分别,所以对于词人来说,西园是个令他爱恨交加之地。

他在很多词中都曾提到过“西园”,“往事一潸然,莫过西园”、“行客,西园有分,断柳凄花,似曾相识”、“飞尽西园,晚秋却胜春天气”……

可见他对曾经居住在西园的那个爱人牵挂之深。

他每天都命人打扫园中的亭台楼阁,为的不过是等爱人回来时,两人还能共游林园。

“日日”将他的那种殷切期盼写到了极致,一片痴情由此可见。

他是“词中李商隐”,在清明节写下一首词,道尽了相思之苦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这两句从现实写到回忆,进一步突出他的相思之深。

一群群蜜蜂环绕着园中的秋千,飞舞盘旋,这是为何呢?

因为那秋千的绳索上还残留着爱人留下的余香。

从黄蜂扑秋千,联想到昔日爱人荡秋千的场景,可惜的是,伊人已去,物是人非。

“纤手香凝”显然是夸张的写法,但是从这看似荒诞的情景中,我们看到的是词人一往情深的痴心,就像谭献所言“是痴语,是深语”

他是“词中李商隐”,在清明节写下一首词,道尽了相思之苦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最后两句词人的愁苦之情上升到了最高点。

从前面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词人是日日夜夜期盼着爱人归来,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始终等不到爱人。

一夜之间,园中的石阶便苔藓青青。

这里的“一夜”很值得玩味,莓苔不是一日长成的,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情人已经离去很久了。

但是词人又说“一夜”,仿佛因为情人一离开,石阶便长满了青苔。

这看似很矛盾的写法,实际上是为了突出词人因为思念而产生的那种怅然若失的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那日复一日的等待中,生成的又何止是“苔”,还有他那无可寄托的相思之苦。

他是“词中李商隐”,在清明节写下一首词,道尽了相思之苦

全词都在写他对爱人的相思之苦,深情婉转,只是开头两句便令人断肠。

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很高,“情深语雅,写法高绝”,“词中李商隐”之名,果然不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