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清明)


二十四節氣(清明)| 人生看得幾清明


前段時間講故事講到“去世”一詞,

女兒問:“去世是什麼意思”?

我答:“就是死了的意思。”

女兒再問:“書裡的人為什麼會死?”

我答:“每個人都會死,時間先後而已。”

女兒又問:“媽媽,你也會死嗎?”

我答:“會啊,每個人都會死。”

女兒急了:“媽媽,我不要你死,你死了我怎麼辦?誰照顧我?”

我摟著她:“等到我死的時候應該是我老了,太老了就自然會死。”

女兒接著問:“你死了是去了哪裡?”

我看著陽臺外的天空:“就不在這個世界上了,你再也見不到我了,可能我會在天上看著你們保護你們吧。”

女兒追問:“天上?那你是坐飛機上去嗎?那麼高?”

還沒等我回答,女兒突然很認真的說:“媽媽你騙人!”

我正有點奇了,只聽她說:”天上那麼高那麼遠,你都近視了,怎麼可能看得到我呢?”

我曬笑道:”那我一定記得戴上眼鏡。“

剛滿5歲的女兒似信非信地看著我,關於”死亡“的話題,我們就這麼結束了。

二十四節氣(清明)| 人生看得幾清明


二十四節氣(清明)| 人生看得幾清明

“清明”在我腦海中的記憶是比較清晰的。

身為潮汕人,雖然我們從小住福建,但不管福建還是潮汕,都是香火旺盛的地方。各種時令節慶都會祭拜。部分地區潮汕人評判一個女人優不優秀其實有一條不成文的民間標準,就是看她會不會拜,簡單說來就是知道什麼時候該幹什麼活:什麼時間拜祭哪方神明,需要準備什麼貢品,用什麼類型的燒紙。如果接觸到潮汕地區的拜祭活動,就會知道能辦好這件事著實不易,那簡直是個不小的運營項目,需要很強的統籌能力。

偏偏從小學起我就是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幼兒園起就不相信月亮會半夜跑來割孩子耳朵。可能也是為了從小跟媽媽唱反調,每當媽媽虔誠跪地念念有詞的時候,我更像是一個自命清高的小小旁觀者。

直到現在在拜祭這件事上我依然分不清東西南北,但是唯獨清明,從小我就非常明白,因為清明要上山。

那會兒是要坐一段路程不算短的摩托車,再爬一段比較陡的山坡上去。這段路途對那時的我來講,就是旅途本身。

大人們把墳頭草清理整頓完後,就會把各家的祭品呈出來祭拜。在大人祭拜的這段時間,伯父叔叔幾家人聊聊家常,其樂融融。而我就在樹影斑駁下四處打量,眼光搜索山間有沒有好吃的野樹莓。大人們拜完後,終於等到了我最期待的環節,這時大家或蹲或坐在樹下,把供奉過的飲料蛋糕餅乾水果乾掉一批,這不就是孩子最喜歡的野餐嗎?

之所以記清明記得這麼牢,想來更多是因為它對於我來說更是一個踏青的節日。那會兒玩的機會少,沒什麼機會上山,更沒什麼機會去所謂的郊外野餐,這些就滿足了孩子的願望。

畢竟祭拜的祖先對小孩子來說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也就無所謂追思。但是反過來想,祭拜祖先,並不求達什麼目的,後輩們開枝散葉,齊齊整整,相處融洽來到墳前靜心祭拜,也算是告慰先靈了吧

二十四節氣(清明)| 人生看得幾清明


二十四節氣(清明)| 人生看得幾清明


清明本就是踏青節,外遊踏青吸收天地靈氣同時追思緬懷,富含了自然與人文的兩大內涵

小學時看課外書,關於蘇軾改杜牧的《清明》這首詩記憶尤其深。說是蘇軾友人考他,用《清明》改詞但不能失原意,於是蘇軾隨口吟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時我特意把原詩跟蘇軾版對比了幾遍,一邊感受意境,一邊暗自讚歎。

後來發現其實還有很多版本,有紀曉嵐版、于丹版、劇本版、散文版,28字古詩演變成這麼多版本還毫不違和,基本都能不改其意,這就是漢文字的魅力。

雖然“清明時節雨”深入人心,但我記憶中的清明大部分卻是陽光燦爛,就算有雨也是偶有小雨,雨後的山間空氣尤其清新舒適。想來在這一個慎終追遠的感傷日子,卻特意安排在一個清新燦爛的節氣,一切固有其意。

二十四節氣(清明)| 人生看得幾清明


今年的清明尤其不同,是抗疫復工後的第一個小長假,也是一個鼓勵雲祭拜,在線追思的清明。

前段時間聽做設計的先生說有朋友最近接了小活,就是專門摳各種圖,摳圖數量太多摳到抽筋,其實就是摳各種實物圖做虛擬祭品,火鍋小龍蝦麻將雪糕隨挑隨買應有盡有,不怕找不到只怕沒想到。有這麼一部分人就是特別能想法子經營錢袋子。

於是我也突發奇想,新冠疫苗必須也得跟上,也給逝者獻上。繼而又想到,19位剛犧牲的西昌火災的撲火員,他們又需要什麼呢?

其實我又如何忍心跟女兒解釋,除了自然老死,還有多少種非自然的死法?死亡這個話題太沉重也太複雜。

蘇軾四十一歲時,母親、妻子、父親相繼辭世,次年春天寫了

《東欄梨花》,這是他詩集中少見的一首悲涼的詩: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蘇軾是借梨花綻放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於我們而言,人生又看得幾清明呢?

今年的清明氣溫比往年低,往年在廣東可以穿短袖的日子今年還有人穿羽絨服,天氣預報大雨。

在舉國默哀的日子,這天氣很應景。全體低頭默哀嗚咽鳴笛的這三分鐘裡,大家都會想到什麼?

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對現有資源無疑都是一種消耗,那倖存的我們還能及時為地球村做出一些什麼來彌補?

這並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大命題,相反,在我們輕易就可兌現的點滴的社會責任感裡。

我們不僅要餵馬劈柴,還要關心糧食和蔬菜。我們可以做到不亂扔菸頭,節省水電紙張,不吃野味愛護動物,講究公共衛生……寫到這裡,已經有點唐僧式的絮絮叨叨,還帶了點雞湯味,但是事實就是毫不費力的“善小而為”聚沙成塔真的可以讓這個世界再美好一點,可以把我們對資源的消耗降低到最小,也可以讓造成非自然死亡的因素再少一些。

人生看得幾清明?為抗擊疫情犧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深切哀悼,他們已看不到今年的清明;也為失去摯愛親人的每一位悲痛的同胞祝福,天清地明終有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