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致2020年的清明

2020年的清明與往年不同,4月4日10時舉國哀悼,降半旗,致敬我們的抗疫英雄,致敬曾經和新冠肺炎做過生死搏鬥的同胞。今年的清明,心沉沉的,悼念逝者,思考今生,諸多感慨!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致2020年的清明


蘇軾那首悼亡詩更是令人肝腸寸斷: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寥寥幾句話,道盡生死情!千古絕句,無盡淒涼!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致2020年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的《清明》細雨紛紛,春衫盡溼,已給我們增添了一層愁緒。那斷魂之愁卻又如何消解?惟有暢快痛飲。是啊,在這清明的日子裡,推杯換盞之際,心情或許不那麼壓抑?



然而,除了憂傷和哀思,清明還留給我們什麼?

留給我們更多的卻是生機。

清明時節,草木萌動,萬物復甦。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致2020年的清明


詩人吳惟信為之流連忘返,日暮歸家後寫道: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梨花爛漫,楊柳依依,擺脫了寂寥嚴冬的人們共赴一場春天的盛宴,笙歌鼎沸,鼓吹喧天。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致2020年的清明

難怪白居易會說:

“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

歐陽修也有一首關於清明的詩:

“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鞦韆慵困解羅衣,畫堂雙燕歸。”

美人遊春而歸,又蕩罷鞦韆,慵懶睡去,生動反映出當時的清明習俗。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致2020年的清明

而那句廣為流傳的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則不禁讓我們眼前浮現出一群孩童牽著風箏飛奔的畫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致2020年的清明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致2020年的清明


  逝者如斯,生者已矣。疫情中心武漢進入“解封”倒計時,生活秩序陸續恢復。

致敬英雄,一路走好!生者奮發,樂觀生活!用我們不懈的努力換來明天的歲月靜好!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致2020年的清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