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作者|郭春柏


2014年6月5日,我和同事驱车从昆明出发,赶去元谋县采访那里的旱灾。


据说,那一年,是元谋县“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而6月3日那天,则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天”。该县一名机关干部拿一只水银温度计放在阳台上让太阳暴晒,一下子,温度就达到48℃。由于怕把温度计晒爆了,他赶紧将其拿回家里。


那天,该名干部突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他拿出“小米”手机准备接电话时,刚滑开,手机就死机了。他把手机拿到修理店去修,修手机的店小二告诉他,手机是被“热坏了”,只消拿到空调旁边吹一下就行。后来他照办了,手机还真的“起死回生”。只听说过人需要“吹空调”,还没听说过手机也要“吹空调”呢!


手机被高温热坏,这在元谋县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我这一生经历过两次非常难耐的热。一次是那年盐津地震时在盐津县采访遭遇的那种热,可谓刻骨铭心;第二次,也就是元谋的热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元谋县是云南省夏日气温较高的几个县之一,在云南省是热得出名的。


到了元谋县城,车刚停稳,打开车门,一股热浪迎面扑来,让人感到空气似乎是粘稠状的,一股热浪从地底下往上冲,让人感到呼吸困难。


再冷的天我都不怕,但就是怕热。


下了车,赶紧找一间有空调的办公室,站在风门边让冷风恶狠狠的吹一顿。不过,这样忽热忽冷,倒是容易感冒。


在机关上班的干部们,为了预防中暑,许多人都买了藿香正气水放在抽屉里。一些骑摩托车上下班的同志,到了单位,感觉脸都像要被热空气“烫糊”了似的。


听说元谋县姜驿乡旱情很严重,我们立即动身去姜驿乡。


出了元谋县城,我们发现,从县城旁边流过的龙川江,已经彻底断流,让人没法看出它曾经是一条江河,更是无法想象它的浩浩荡荡生机勃勃,河床上,只有裸露的石头泛着白花花的刺眼光芒。


去姜驿乡,需要渡过金沙江。由于没有桥,人和车都要用摆渡船摆渡过去。摆渡船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开船,需要等到车辆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才开始摆渡。

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因此,我们到了金沙江边的时候,还得停下来等一下。


金沙江边的气温比元谋县城更高一些,江边的山上,看上去比较荒凉,偶尔有一些类似仙人掌之类的耐高温的热区植物,让人看出一点点生机。江面上的空气似乎在不停地冒着火焰,忽闪忽闪的,仿佛划根火柴就能点燃。

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好不容易等够了可以摆渡的车辆,我们终于得以赶去对岸的姜驿乡。


在姜驿乡,我们看到,一望无际的黑压压的土地上,很难看到一株有生命的植物。种下去的玉米,因为没有雨水,勉强长出苗来,已经干枯死掉;再次补种下去的,时间一久,种子烂在泥土里,连苗都没有长出来。


撒在稻田里的稻秧,早就可以移栽了,但由于没有水,稻田没法插秧。一些人家,男女老幼齐上阵,到很远的地方去背水,勉强把稻田犁耙平整,把稻秧插了下去。可是才没多久,稻田里的水就干得一滴不剩,稻田里开着横七竖八的裂缝。

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老天不下雨,仅靠人背马驮运来的水,用于种水稻,那还真是不行的。说是杯水车薪,算是比价贴切的。

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我们赶到一个小村庄的时候,许多村民守在一口井旁在等水。等水的人是那么多,而水井呢,半天挤不出几滴“眼泪”来,真是没法满足大家的用水需求!


这个时候,你才真正体会到水是那么珍贵!


都说水是生命的源泉,这话一点不假。风调雨顺的时候,大地一派生机盎然;而天公不作美,长期不下雨,苍茫大地,也便一派死寂,了无生机。面对此情此景,心情也就无端的差到极点,满满的都是绝望!


第二天刚好是芒种节气。我们在返回昆明的途中,顺道去禄劝县看了一下云龙水库。


云龙水库的水,是昆明市区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


旱情一直持续不断,早就有媒体报道,说云龙水库的水只够满足昆明城区十天的用水量。听起来都有点恐怖。如果真的如此的话,昆明市的老百姓到哪里去取水呢?


由于前一晚刚下过一场小雨,天有些阴沉,云层较厚。我们站在禄劝县云龙乡政府所在地的杨梅山俯瞰整个云龙水库库区。我们看到,云龙水库已经不再是“水库”了——整个库区只剩下几条狭窄的“河道”,静静地横躺在露出黄沙的湖床上,一些人家还把牲口赶到湖床上放牧。曾经烟波浩渺的水库,如今居然成了村民们的牧场!原来那些像千岛湖里的小岛似的小山丘,水位线以上的植被和水位线以下的黄土一眼看去泾渭分明,沉寂于水底多年的老云龙乡政府所在地云龙街,重新露出“尊荣”,给那些善于怀旧的人们一次缅怀的机会。

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那些年我们采访过的旱灾


离开杨梅山,我们来到云龙水库坝顶,只见大坝水位下降很深,整个水库只剩大坝附近一片很狭窄的水域,快接近死库容了。


云龙乡政府一领导说,云龙水库于2004年下闸蓄水后,经过3年时间才蓄满水。现在这个样子,就算以后雨量充沛,还不知要多长时间才能蓄满水呢。


看了这些,让人感觉到,人在大自然面前是何等的渺小。倘若天不下雨,人,或许真的会像干涸见底的江河湖泊里的那些水生动植物那样,说死也就死了。


好在,我们采访回来之后不久,云南省的好多地方都下雨了,旱情得到了进一步缓解。真是谢天谢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