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記】曹垕公全傳


【人物傳記】曹垕公全傳


曹公,名垕,字繼先,號復初,東平西南曹家園(現梁山縣館驛鎮靳口曹家園)人,元朝禮部尚書曹元用公八世嫡裔孫。其父見賢公,字思齊,廩膳生員;祖父本立公;曾祖父志學公;髙祖父英才公,乃遷曹家園始祖;天祖父祥公;烈祖父延童公,例贈儒林郎;太祖父偉公,元朝曲阜孔廟典藉,升大興縣尹,兩授清世臣;遠祖父即元用公,歷經元朝四帝,漢族重(儒)臣,追封東平郡公,諡文獻。

曹氏大公堂光緒丙年歲重修族譜載:“公崇禎癸酉(1633年)科拔貢;順治辛卯(1651年)科舉人,任泗水縣教諭;丙申(1656年)科一等;勅授浙江江山縣知縣、文林郎;例贈儒林郎,修《大學》,門人私諡‘宗聖先生'。”

觀譜可知,垕公生活在明清兩朝,成長在儒府書香之家。少時雖深受國傾動盪之厄,兵擾匪劫之困,但未撼其研經尋道、追求報國之志。其嗜學苦讀,晝夜不捨,遍嘗古籍,腹蓄精華,終有所成。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童試,考中庠生(秀才)。又經府、省、院加試,榮膺拔貢,入選國子監生。是可謂年少才俊,厚望可期。

清初,政局未穩。為安撫天下,民心歸順,鞏固大統,滿清統治者自我漢化,倡導尊孔崇儒,並招攬漢族精英,為其所用。順治三年(1646年)開始施行開科取士,選賢任能。垕公於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折桂,進身舉人,外放泗水縣教諭,初踏仕途。

縣教諭一職,官屬正八品。銜雖不高,但位實權重。職責是主持本縣文廟祭祀,掌管境屬生員。古人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縣教諭實為一邑書生之中樞,精英之中之翹楚。

【人物傳記】曹垕公全傳


垕公到任,恰逢清廷發起“子民教化”運動,順治九年(1652),皇帝親頒《聖諭六條》,令全國各地“各設公所,每月朔(初一)望(十五),舉行公約”。各級吏員帶頭宣講,績效考核。《聖諭六條》內容是: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穆;和鄉黨以息訴訟;重農桑以足衣食;訓子弟以禁非為;明禮讓以厚風俗。其實質是以孝治天下,以禮安天下,君君臣臣,大治可圖。

泗水尼山乃孔子誕生地,毗鄰聖府。垕公深知宣講程度優劣,攸關大局。於是他傾心盡力,精劃細籌,編列教案,佈設講所,拔山涉水,帶頭示範。歷時五年,泗水成聖化之區,首善之邦。順治十三年(1656年),吏員丙申科考核,成績甚佳,評為一等。聖心大悅,按例提拔,升職浙江江山縣知縣,勅封文林郎(正七品)。

垕公深感皇恩浩蕩,在江山縣任職十年(1656——1666),他愛民如子,勤政清廉,不事權貴,秉公不阿。主政時期,縣域政治清明,百姓和樂,百業具興。後由於年事已高,請求告老還鄉。皇上恩准,據其政績與學養,例贈儒林郎(從六品)。

這樣的例贈從譜載“修《大學》,門人私諡:宗聖先生“一語來看,恰如其分。《大學》是儒家經典之一,“修《大學》”即垕公精於《大學》的研究與傳授。“門人私諡宗聖先生”,即學生稱頌其“宗聖再世”,或曰“當代曾子“。

曾子名參,受業孔子,傳道子思。儒家“四聖”之一,世稱“宗聖”。留世著作《大學》、《孝經》,奉為儒學經典,是古代讀書人科考必備教科書。學生把垕公譽為“宗聖先生”,其意有三:一是具有儒學一代宗師之資;二是具有與曾子等齊之德;三是深受學生敬佩。

【人物傳記】曹垕公全傳


康熙五年(1666年),垕公榮退返鄉。沉積胸中數十年,重修大公堂族譜之願,得暇實施。他詳考俁祖至順譜,英豪所繪世系圖,先後輾轉定陶仿山、陽穀阿城、任城仲淺、汶上曹莊,追尋先祖遺蹟,謁拜元用公以上各祖墓陵。又往各支居住地,問侯宗親,詳考祖傳,甄別世系,採錄譜籍,“三歷寒暑”,終在康熙八年(1669年),克功告成。

【人物傳記】曹垕公全傳


康熙八年譜,其功在於垕公不顧大公堂宗親分居二百年,音訊阻隔,相見莫辨之情勢,毅然奔波,不辭艱辛,運用自身德望之高,赤心之誠,終將全族親情相牽,歡聚團圓。各支祖名詳備,昭穆分明,不愧族史文獻之大成。

為垕公立傳,不得不將話外題簡述。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皇帝突發禁譜令,民間修譜,“五世以上為偽託”,祖先名諱不得衝犯清廷親王以上人之名。因垕公康熙八年譜中九世祖禎、祥、祿、祁、禮五祖,與乾隆五位叔父允祥、允禎、允祿、允禮、允祁之名相犯,按律上交,致使此譜幾近失傳。

乖政囂熾之時,“魯壁藏書“典故又在我族重演。垕公後世諸公珍視前輩心血,深知此譜乃維繫全族之重,代代以命相守,父子相傳。咸豐年間,捻軍北犯,梁山、汶上匪患猖獗,垕公八世孫淑文(字經綸)公,懷譜避難,輾轉數年,突遇賊匪,身受重傷,血染譜牒。但列祖祐護,垕公死而復生,譜牒幸而無失,“血譜”之說由此而生。

“血譜”的面世,加之清末譜禁漸馳,大公堂總譜又得以重續,這真是祖宗之靈,族眾之幸也!每當翻開現存族譜,對垕公懷念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綜上所述,垕公不愧是明未清初的儒學大家,是“東平儒府“的傑出傳承人,是大公堂曹氏的優秀代表。他的英名,已奉供宗祠,專載譜集,令後世子孫瞻仰崇拜,百世流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