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有幾起學生自殺事件,但小留學生在危機中卻沒有出現這類事情,你怎麼看?

雲音98


小留學生根本沒那個概念,也不會覺得害怕,反到覺得還挺好,能休個長假!和我們小時候非典時期一樣,在家天天玩一點也沒有危機感


玲瓏寶貝ling


上一次悲劇是發生在

3月27日早上,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的萬科天譽花園三期發生一起墜樓事件,兩名初中生墜樓身亡。這2個初中生,都是女孩。在其中一個家中陽臺上,2個人一同跳下來的。

120趕來的時候,2個學生就已經都不行了,搶救不過來了。隨後,其中一名但女孩生前最後一條朋友圈被曝光:“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叫但慧敏的人了”。這是對生活多麼絕望的感覺。

在國內確實有很多孩子想不開,當然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如果和英國這1.5萬個小留學生相比的話,我們還是能夠看出很多的不同之處

一、中國和英國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

首先我們要強調一下,中國的教育方式和英國的教育方式肯定是不一樣的。

相比於國內的課堂教育,英國的教育更加多元化,而且英國的教育更加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希望學生在體驗活動當中獲得樂趣,獲得知識同時,對於早期各種生活技能的培養也是很重要的,而且課程的自由度比較高,學生們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很好的結合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在英國學習可能要比在國內學習壓力小得很多,而且更加註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少了很多大量的死記硬背的東西。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壓力是不一樣的,我們國家的基礎教育是9年義務教育,要強調孩子每天在學校當中上過多少個學時,而且有各種各樣的作業更強調文化課的重要性。

二、學生的數量是不一樣的

在國內的學生數量要遠遠的多於英國留學的學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人數越多的越容易發生問題,而且發生問題的概率也是特別高的,所以在我們這個國家,在眾多的人口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而像在英國留學的這些小學生,他們所發生的一些新聞和事件,無法被我們國內的媒體捕捉到,也不可能傳入到我們國內來。

三、學生所處的環境是不同的

在這裡必須要強調一下,國內的學生和英國的學生所處的環境是不一樣的,我們國家和英國的環境是完全不一樣的,也處於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學校,家長的素質和老師的素質也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且我們國家的教育政策和英國的教育政策也是不一樣的。

所以在這種環境下我們去比較國內的孩子和英國留學的孩子是完全沒有可比性的,而且我相信英國也有可能出現心理有問題的孩子。

最後我想說:

其實在每個國家心理問題都是困擾了所有孩子的一個問題,因為人的成長階段幾乎是相同的,而每個階段都會遇到每個階段的問題,這也是一定的,只不過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遇到的問題之後解決的方式不一樣而已,所以我們沒有必要拿國內的孩子和留學的孩子去做比較。


宇宙最好老師


國外的小留學生們的學習環境和學習壓力狀況不得而知,猜測一下估計壓力不會太大,據說都是快樂學習,心情愉悅,即使現在外面危險回到國內也內心喜悅,安全了,誰還會想不開呢…

只是想多講講國內娃們的不同狀況,從新聞報道看,發生過姐妹幾個搶家裡唯一一個手機上網課,搶不到手機的賭氣喝農藥自殺;父母見孩子學習不認真說了幾句,結果孩子離家出走了…,還有幾起極端跳樓自殺的事件著實讓所有人感到痛心,都在納悶和憂慮這到底是怎麼了…

首先是現在孩子學業負擔確實過重,這也是不得已的事,學校要升學率,重點率,任務佈置給了老師,並用各種考核指標來“激勵”老師們,老師們為了完成升學率和考核任務只能自己拼命教學,並監督和督促讓學生拼命去學…家長期望孩子升重點,考985/211,對學校,老師和孩子給予厚望…雙重壓力之下,有的孩子思想和心理確實難以招架,家長情急之下難免火氣和言辭過重,孩子走極端就在所難免,悲劇也在不斷上演!

其次是現在教育中確實過於重視教學,忽視了生命和心理的教育和調適!讀書和考試只是學習或者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某些需求或者畸形的渴望把升學率和成績的比重一再放大,甚至把讀書和成績佔據了教育和生活的全部,學生生活和教育的空間被讀書完全佔據,似乎沒了學習和成績孩子就不會有生活和將來…尤其是眾多普通家庭更是這麼認為,他們把好成績,好學校,好工作,高工資,好前途聯繫在一起,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學習要求極高,只強調讀書忽視和剝奪了孩子成長所需要的其他方面,也就忽視對孩子進行生命和心理的教育,現在如此多的跳樓和其他自殺的悲劇,除了說孩子心理脆弱,也證明學校和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

死去元知萬事空…學習成績再好,心理脆弱沒有面對困難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沒有對生命的敬畏,沒有替他人著想和感恩的心,…成績再好有什麼用,動不動就用極端的行為來賭氣和逃避,留給活著的親人師長只會是無限的痛苦…

所以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本身就應該具備正確的教育觀和生命價值觀,同時培養孩子也樹立正確的生活和學習態度,擺正學習,生活,生命的位置,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和生活,我們任重而道遠!





虞海棠


我是高中化學王,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覺得這個問題的分析角度有問題,選擇的樣本不合理,在英國的小留學生人數只有1.5萬,而全中國的學生人數有幾千萬,兩者根本不對等!留學生有各種各樣的心理疾患,焦躁茫然無助必然會誘發各種心理問題,只是還沒有嚴重到自殺這種極端的做法而已,而國內幾起自殺事件只是偶然性事件,不應該做對比分析。我國每年都會有數萬學生因為心理問題自殺,放眼全世界這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近鄰日本還有很多發達國家自殺人數的比例比我國還要高很多。

其次,學生因為各種心理問題而自殺的人數呈逐年增加的趨勢,需要我國全社會去關注!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很多家長無奈的說,現在小孩真的是不知道怎樣去教育了,也想不通小孩是怎麼想的,一丁點也說不得,要麼出走、要麼跳樓。那麼,現在的孩子究竟是怎麼了?為什麼經不起一點兒挫折?該怎樣讓孩子懂得珍惜生命,怎樣能夠承受挫折?這是整個社會、每個家長、每位老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我覺得究其根本是抗壓能力不足。我們看到國內很多“玻璃心”的孩子,輸不起、怕失敗。他們的口頭禪是“不行,我就要贏……”稍有不順就哭鬧、發脾氣或再也不敢嘗試。常言道“失敗乃成功之母”,但時至今日,我們依然缺乏失敗教育。輸不起的孩子背後,往往折射著家長對失敗的認識誤區以及不當的教育理念。

所有人都怕輸,只是我們中國的孩子揹負著太多的壓力,更加怕輸。

我們總是很注重培養孩子的情商,智商,但卻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逆商”。逆商就是挫折教育,那什麼是挫折教育呢?就是要讓孩子在經受挫折的時候,知道有光明。為什麼有些孩子跳樓?就是他經受挫折後,他覺得就完了,覺得就一敗塗地了。人生不是這樣,我們必須要讓孩子知道,敗了不要緊,敗了一定還是有光明在的。但是你光靠說教,是不行的。只有他在一次次失敗中,你帶他去尋找,是不是還有一線亮光,是不是就可以走出來了。走出三次後,他就知道挫折後有光明,就沒有更大的人生風險。

如何讓孩子正視得失成敗?

1.給孩子體驗失敗的機會

在陪小孩子玩耍、成長的過程中,不要因愛孩子而一味地遷就、一味地讓孩子贏,一定要適時讓孩子感受一下輸的滋味。當孩子因輸而鬱悶得時候,趁機引導孩子:成長的路上本來就是輸、贏參半的,現在輸的只是遊戲而已,將來還會遇到更大的挑戰,更需要你內心堅強起來。

另外,即便孩子因輸而耍賴,也不要向孩子妥協,不妨藉此告訴孩子:遊戲規則就是這樣,輸了就是輸了,敢於認輸一點也不丟人,輸了之後仍然堅持的孩子,才是最堅強、勇敢的。

2.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因為不想輸而發脾氣,本身就是自私的體現。所以當孩子表現出“輸不起”的跡象時,應該先認可孩子的情緒,然後再引導孩子體會別人的感受:“你這次輸了,很不高興是不是?如果全是你贏,別的小朋友老是輸,那他們會不會高興呢?你覺得光你一個人高興好,還是大家輪流高興好呀?”

3.最重要的:家長擺正自己的“輸贏觀”,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

第一,以身示範,在自己面對困難和失敗的時候給孩子展現出解決問題的決心和能力。家長們儘量不要把工作中的情緒帶回家,如果您自己都經常因工作失利而垂頭喪氣、悶悶不樂,那孩子面對失敗時怎麼堅強、樂觀得起來?

第二,當孩子已經面對失敗或者挫折時,首先要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父母要與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情感體驗,教會孩子方法去排解情緒,發洩法、注意力轉移法、自我鼓勵法等都可以使用。同時,啟發孩子找尋解決問題的辦法,引導孩子最終走出困境。

另一方面,適當調節孩子的學習壓力,最好不要動不動就提什麼“回報父母”“家庭責任”“家庭重擔”“出人頭地”,表面上看是激勵孩子,其實,這樣的壓力其實更難以承受。

很多精神崩潰甚至輕生的孩子,幾乎都有共同特點:聽話,有家庭責任心,想著將來要回報父母……

想贏,是成功者的特質;而輸不起,則是失敗者的通病。

一個個鮮淋淋的血的教訓需要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正視,需要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關注,比起孩子的身體健康,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更亟待解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沒有錯,但不要給他們不可承受之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