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恸永不消逝

4月4日,也就是今天,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举行了全国性哀悼活动。

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今天上午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无数人在这一刻流下了泪水。

从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三个月。

有人说,从那一天开始,从武汉到全国,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沉默”。

而“沉默“的外表下,是没日没夜的”狂奔“。

普通群众、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造者、提供民生保障的职业人……都在努力与传播性极强的病毒赛跑。

不幸的是,有一些人没能跑到终点。

1.如果生是开始,死并不意味着结束……

告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其中一个解释是:与死者诀别,表示哀悼。

哀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悲痛地追悼(死者)。

死亡,医事法学上的定义是,当“个体出现不可逆的循环和呼吸功能停止时,或不可逆的全脑(包括脑干)所有功能停止”,就是有机体的死亡。

今天,我们将这份悲痛用仪式表达,把哀恸融进仪式里,无论以何种方式。

而真相残酷的是:哀恸永不消逝。

我们告别了逝者的遗体,但是却无法将他们忘记,尤其是对于逝者的亲人来说,这份哀恸,甚至将伴随他们一生。

在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真正的,最终的死亡,是被生者的世界彻底忘记,现实世界没有一个人记得。

生命的终点并不是死亡,遗忘才是。

纪念日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记住的最好方式。

往后的每一年的今天,我们都会从史料中寻找记忆,牺牲者的名字,已经永远和这段历史联系在一起,被写进了史册。

2.纪念,不仅为死者

哀悼、纪念,这都是生者对死者进行的仪式。

从生理感知上,死去的人,是感受不到这些的。

悲伤、痛苦、沉重……都只有活着的人,才能感受到。如果这样的话,今天,我们哀悼的意义是什么?

英国前首相威廉·E.格莱斯顿曾说:“如果一个国家对死者足够尊重,那么,我可以向你保证,你的国民会心怀慈悲,尊重法律,追求崇高理想。”

对死者的尊重,尤其是被灾难夺去生命的死者,是一个国家的态度。

对于逝者家属,今天,14亿人都在为其亲人默哀,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这份悲伤,有14亿人在与他们共同承担。

我们希望生活永远美好和平,但是这很不切实际,所以我们需要准备好迎接那些突如其来的灾难,纪念,也是提醒。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