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變姥姥,小學教材再變惹爭議

外婆變姥姥,小學教材再變惹爭議

事件詳情:近日,網友爆料稱,上海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文《打碗碗花》、《馬鳴加的新書包》,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為何要這麼改?上海教委針對這一問題曾答覆:“姥姥”是普通話語詞彙,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所以為了標準考慮改成普通詞彙,然而這一解釋並不能服眾,還引發瞭如潮水般的質疑和抨擊。

網友評論:外婆變姥姥,小學教材再變惹爭議

寧缺說:除了這一層面的爭議之外,作為錄用為教材的篇散文來說,每一個字都是優秀作者斟酌再三寫下的,而文學的本質就是要去承載人類的情感世界。每一個字的使用都是情感的一份表達,如果強行因為某個為標準化的原因而不顧及全文的情感需求,想來並沒有益處,畢竟標準也要以人為本。

外婆變姥姥,小學教材再變惹爭議

中華的文字和語言博大精深又有著獨特的含義和表達,就像“姥姥”這種詞彙都充滿了個人的回憶,想像一下:葡萄藤下,姥姥坐在搖椅上搖著扇子,小孫子在旁邊玩耍開心的叫著姥姥,多麼好的童年景象,而如今非要把姥姥改成毫無熟悉感的詞彙,這對擁有這種回憶的人來說,何嘗不是一種變相的傷害。

有時候在文章裡方言俚語使用的越多人物塑造越豐富越生動。魯迅、老舍、茅盾、葉聖陶他們的散文文章裡面方言詞一直在用的,那魯迅的文章放在課文裡你改嗎?所以有的是詞不必要改的,不知道各位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評論。

外婆變姥姥,小學教材再變惹爭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