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立春,萬物起始、一切更生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首,是春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是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後陽氣開始上升,日照增加,風和日暖,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生長的季節,萬物至此漸次復甦。我國地理條件複雜,幅員遼闊,各地氣候相差懸殊,“立”的具體氣候意義並不適用於全國各地。時至立春,在南方的北迴歸線及其附近一帶,早春的氣息已撲面而來。而在北方,萬物仍蕭索,有的地方還在下雪,立春,說的是春天的前奏,並沒進入春天。在現氣候學(候平均氣溫)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萬物起始、一切更生

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立春古稱正月節、立春節、歲首、歲旦等。這個節令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古時候立春要貼“宜春”春貼,辭舊布新、迎春祈福,祭春神、祭太歲。立春日民間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餅、春盤、咬蘿蔔之習俗等,俗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 前一天叫“迎春”。”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萬物起始、一切更生

立春,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現行的“定氣法”劃分節氣,以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在干支紀元,以立春為歲首。秦漢以前,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曆一月初一,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納福祈年、驅邪攘災、除舊佈新、迎春和農耕慶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後幾天舉行,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萬物起始、一切更生

立春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也意味著萬物生長、春耕播種,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正是陽氣初生之時,萬物復甦,萬物隨陽氣上升而萌芽生長。時至立春,在北迴歸線及其附近一帶,風和日暖、萬物開始生長,氣溫、日照、降雨等,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可明顯感覺到早春的氣息。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並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萬物起始、一切更生

我國廣闊的地域主要位於低、中緯度上。低緯度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緯度30度間的空間範圍,即30°N至30°S以內地區,包括熱帶、副熱帶兩個熱量帶,是全球太陽輻射和熱量比較集中的地帶。低緯地區,多雨、多風暴、光照足、溼度大,季節轉換時降雨量、光照、風暴等,變化顯著。中緯度是指南北緯30度-60度之間的緯度帶,高、低緯度的盛行氣團在這一帶相互交迭,氣旋活動頻繁,溫差大,季節轉換時氣溫變化明顯。不同的緯度,其氣候有很大差異。

“立春”是季節類節氣,標示著進入了春季,代表溫暖、生長。“四立”標示著四季輪換,反映了物候、氣候等多方面變化規律,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氣溫等等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萬物起始、一切更生

“雙立春”與“無春年”現象

人們對“春”很重視,將有“雙春”之年視為大吉年份。“雙立春”與“無春年”是夏曆(農曆)中的概念,是指農曆全年都沒有“立春”或有“雙立春”的年份,這是由於農曆年長度有的年份短於迴歸年、有的年份長於迴歸年的緣故。如:2016年農曆猴年是“無春年”,即,全年沒有立春之日。干支歷不存在無春年,因為每一年均是以“立春”為年之起始,立春節氣一到,就是孟春開始了,所以年年有“春”。

迴歸年的長度為365.2422天,這就是相鄰兩個立春節氣之間的時間間隔。公曆年平均長度是365.2425天,與迴歸年相差無幾,所以立春在公曆年中的日期基本固定,絕大多數年份為2月4日,個別年份為2月3日或2月5日。而農曆年情況就不一樣了,農曆採用的方法是“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月。農曆無閏月的年份為353至355天,比迴歸年少11天左右;有閏月的年份為383天至385天,比迴歸年多19天左右。故閏年有25個節氣,平年有23個或24個節氣。於是立春在農曆年中的位置呈現出4種情況:在年初;在年末;年初年末兩頭春;全年無立春日。

農農曆有閏月的年份(每19年中有7年),因年長長於迴歸年,故年初年末都有立春日即“兩頭春”;無閏月的年份(每19年中有12年),因年長短於迴歸年,“無春年”最多,剩下的立春日在年初和在年末的大約各佔一半。這種規律以19年為週期,循環往復,個別年份稍有出入。

農曆一年中有一個立春,雙立春,或者沒有立春都是由於陰陽曆轉換造成的,屬正常的歷法現象,完全和兇吉無關。舊時人們認為“無立春之年是寡婦年”,不宜嫁娶。但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說法。 [

在本世紀的100年中,兩頭春的年份有37次,無春的年份有37次,年初立春的年份有12次,年末立春的年份有14次。

立春,一年之始,至今流傳著許多祈福的民俗。早在上古時期我國一些地方便以立春歲首拜神祭祖、納福祈年、驅邪攘災、除舊佈新等為主題的節慶活動,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雛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

在秦漢以前,“春節”(正月節)這一稱謂原本就是在立春這個節氣過的“歲節”,而非指現在陰曆一月一日(陰曆一月一日古稱為“元旦”)。漢後各地曆法統一,立春“歲節”民俗被挪到了陰曆一月一日。自立春歲節的民俗功能被挪到了一月一日後,立春成了單純的節氣。先秦時期各地風俗習慣不同歲首節慶的民俗不同,曆法不同其歲首日期亦不同。漢代是我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主要的傳統節日民俗在漢代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此後在文獻上漸出現了歲首祭祀的記載,如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漢之後過新年的習俗活動在全國民間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豐富了。節日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曆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立春祭,在主要的古老傳統節日,拜神祭祖慶典是做節的一大主題,任何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均具有濃厚的節日祭祀的色彩,並具有一套或簡單、或繁複的祭祀禮儀。古時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誌》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現今立春日迎春雖不如從前隆重,但立春這天寄託著人們的希望,仍有一些民俗遺存,各地仍會有一些特殊的方式來迎接立春,比如“打春”、“咬春”、掛風車、踏青等。立春祭是一項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立春祭活動內容包括祭春神(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亦稱芒神)、太歲、土地等眾神,還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動。在古代,立春是一個重大節日,稱立春節、正月節、歲始、改歲等。立春歲首拜太歲是我國民間一種化煞消災、祈福納吉的古老傳統習俗。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萬物起始、一切更生

立春還有豐富的節令食俗,傳承著中華飲食文化。

春盤:春盤是立春飲食風俗之一,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餅糖放盤中為春盤(或拼成盤)饋送親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盤裡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餅、餌五種。蔬菜主要有:豆芽、蘿蔔、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雞蛋、土豆絲。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田艾籺:田艾籺是春季常見的時令食品。在開春時節,萬物復甦,草長鶯飛,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長的全盛時期,田艾約10釐米高,葉子是粉綠色的,花朵白中間綠,全身長滿絨毛。據《食物本草》裡介紹,田艾具有祛溼,暖胃,清腸等功效。田艾籺也是拜神的節令貢品,祈禱風調雨順。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萬物起始、一切更生

春餅:春餅是麵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而食。最早,春餅與菜放在一個盤子裡,成為“春盤”。宋《歲時廣記》引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

春捲(春蠶):《歲時廣記》:“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萬物起始、一切更生

咬春(吃蘿蔔):明《酌中志》:“立春之時,無貴賤嚼蘿蔔,曰‘咬春’。”

立春還是養生的重要時令。一要順應自然:立春之後,陽氣升發、萬物始生。順應春天的特點,健康養生需注意保護陽氣。保護陽氣,要從飲食、起居、心理和運動等方面進行養生。二要注意防疾:俗語說“百草回芽,百病引發”,春天萬物萌動,也滋生細菌、病毒等病源微生物的繁殖和傳播。所以春天應特別注意講衛生,防蟲害,多開窗通風,防止疾病發生。春季的氣候特點是以風氣為主令。在早春,主要是風寒邪氣致病,而到了晚春以後,是以風溫邪氣致病。所以,春天都為風邪致病。三要飲食調養:春季人體新陳代謝開始旺盛,飲食宜選用辛、甘、微溫之品。春季飲食養生應避免吃油膩生冷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和新鮮蔬菜。春天是肝旺之時,應多吃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萬物起始、一切更生

回顧過去,古人頁留下了很過關於立春的典頌。如:

《立春》長卿

  誰家二月煮新絲,一江黃鯽應不識。

  明日倘或桃李曉,莫問老梅知不知。

《詠柳》(唐代)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題望苑驛》(唐代)溫庭筠
  弱柳千條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絲。

  景陽寒井人難到,長樂晨鐘鳥自知。

  花影至今通博望,樹名從此號相思。

  分明十二樓前月,不向西陵照盛姬。

《涼州詞》(唐代)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萬物起始、一切更生

流傳諺語

·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

· 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

·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 春寒夏悶多雨,秋冷冬幹多風。

·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 立春熱過勁,轉冷雪紛紛。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萬物起始、一切更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