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二十四節氣:大寒

二十四节气: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所以稱為“大寒”。有兩首宋代詩人寫大寒的詩,記憶特深。一是文同的《和仲蒙夜坐》:“宿鳥驚飛斷雁號,獨憑幽幾靜塵勞。風鳴北戶霜威重,雲壓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須遣酒爭豪。硯冰已合燈花老,猶對群書擁敝袍”;一是邵雍的《大寒吟》:“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階前凍銀床,簷頭冰鍾乳。清日無光輝,烈風正號怒。人口各有舌,言語不能吐。”兩詩都寫及大寒之嚴寒。

大寒節氣時,臘月已下來一半,後一半時間裡,濃濃的年味開始瀰漫,民諺雲:“小寒大寒,就要過年,殺豬宰羊,皆大歡喜。”這期間民間風俗有送灶節和除夕。

送灶就是要送灶王爺,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謂“過小年”。范成大有首《祭灶詞》,詩云:“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詩集中反映了宋代送灶的情景。在灶神上天言事之際,杯盤裝滿豬頭肉、鮮魚以供祭灶君,燒紙錢、奉美酒,以討灶君歡喜。男子獻酒,女子則要避開,因為“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風俗是不能違背的。灶君吃飽喝足了,到天宮也就不說長道短了。其實這一習俗充滿了迷信色彩,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已漸漸被現代人所揚棄,而作為辭舊迎新的“除夕”,則被世代傳承沿襲。

除夕即一年的最後一個晚上,“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說的就是這個時辰,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大年三十”。這天風俗很多,貼春聯、吃年飯、守歲、放爆竹、祭祖、給孩子壓歲錢等等。宋人王安石《元日》詩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所寫的就是貼春聯的習俗。《夢粱錄·卷六·除夜》也記載:“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無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

唐太宗李世民有《除夜》詩,詩云:“歲陰窮暮紀,獻節啟新芳。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冰消出鏡水,梅散入風香。對此歡終宴,傾壺待曙光。”這是寫除夕守歲的短詩。除夕夜畢竟是交替之夜,一夜過後便是冬盡春來,冰消雪融,梅散風香,為迎接這新春的到來,人們擺上酒宴,暢飲歡慶,以待新歲曙光的到來。

唐代詩人曹松的《除夜》也雲:“殘臘即又盡,東風應漸聞。一宵猶幾許,兩歲欲平分。燎暗傾時鬥,春通綻處芬。明朝遙捧酒,先合祝堯君。”詩寫殘臘將盡,春風徐來,舊年和新歲將平分這除夕之夜,庭燎漸暗,星斗傾移,在鮮花綻放之處看到了春光美景。第二天早起捧起酒杯,祝福像堯舜一樣的我主賢君。

大寒確是冬去春來的轉折點。大寒後十五天,便是立春時節,意味著春天到來。張耒的“殘雪暗隨冰筍滴,新春偷向柳梢歸”的詩句,透露出雪消春回的情致;歐陽修的“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的妙筆,則寫出了冬春交替的微妙之處。

季節正在翻頁,又一個春天將在飛雪的舞蹈中降臨,一個新的生命與夢想在深厚新鮮的土壤裡又開始孕育出嫩嫩的芽苞……於是,在季節的輪迴中,同樣的事情又會一個個發生,冬去春來,週而復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