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二十四節氣 品五千年文明——大寒

賞二十四節氣 品五千年文明——大寒

簡介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即為“大寒”。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我國大部地區一年中的寒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2018年大寒時間為1月20日(農曆臘月初四)星期六。

氣候特徵

賞二十四節氣 品五千年文明——大寒

我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徵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徵鳥,卻正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於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禦嚴寒;在一年的最後五天內,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且最結實、最厚。

賞二十四節氣 品五千年文明——大寒

大寒節氣,大氣環流比較穩定,環流調整週期大約為20天左右。此種環流調整時,常出現大範圍雨雪天氣和大風降溫。當東經80度以西為長波脊,東亞為沿海大槽,我國受西北風氣流控制及不斷補充的冷空氣影響便會出現持續低溫。同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

賞二十四節氣 品五千年文明——大寒

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正值三九剛過,四九之初。諺語有云:“三九四九不出手”。大寒以後,立春接著到來,天氣漸暖。至此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完成了一個循環。

習俗

賞二十四節氣 品五千年文明——大寒

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佈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其間還有一個對於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曆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有時甚至連我國最隆重的節日春節也處於這一節氣中。大寒節氣中充滿了喜悅與歡樂的氣氛,是一個歡快輕鬆的節氣。

諺語

賞二十四節氣 品五千年文明——大寒

民間的諺語大家都聽過不少,雖淺顯易懂但是卻隱藏了極大的智慧。我國先民在千百年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創造和使用二十四節氣,並結合農事總結出很多節氣農事歌謠、諺語等,是中國人順應天時、掌握自然規律的先進認識。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

小寒不寒寒大寒。

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

小寒大寒,滴水成冰。

大寒小寒,無風自寒。

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小寒、大寒多南風,明年六月早颱風。

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大寒大寒,無風也寒。

大寒不寒,人馬不安。

小寒大寒,殺豬過年。

過了大寒,又是一年。

大寒到頂點,日後天漸暖。

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後天漸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