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之心不死,有生之年,誓不掛筆

春蠶之心不死,有生之年,誓不掛筆 | 來新夏先生逝世六週年祭

來新夏(1923年-2014年3月31日)著名中國近現代史專家、方誌學家、圖書文獻學家。浙江蕭山人。1942-1946年在北平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學習,師從陳垣、張星烺、餘嘉錫、啟功諸名師。1949年1月保送到華北大學學習,9月在范文瀾先生指導下主攻中國近代史方向研究生。1951年調入南開大學工作。曾任南開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校圖書館館長、圖書館學系主任、南開大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等職。先後受聘兼任教育部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地方文獻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兼職教授、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名譽會長、全國高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常委等。著有《北洋軍閥史》(上下)、《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增訂本)》、《古典目錄學淺說》、《方誌學概論》和《中國古代圖書事業史》等,以“縱橫三學,自成一家”享譽學界。


春蠶之心不死,有生之年,誓不掛筆 | 來新夏先生逝世六週年祭



91歲,始掛筆

文 | 張國


在告別人世之前,91歲的歷史學家來新夏對護士提了一個請求:把我的眼鏡拿來,我要看東西;把我的假牙拿來,我要說話。

這也許是來新夏陷入昏迷前為人所知的最終遺言。他因肺部感染入院,直至一個月後心髒功能衰竭。上呼吸機前,他還給護士們“上課”,還想讀書。


2014年3月31日15時10分,春天還沒走完,來新夏走了。此前一天,還有學生撰文回憶,南開大學新年晚會有則燈謎,謎面是“落花流水春去也”,謎底就是大名鼎鼎的來新夏教授。


在歷史學、方誌學、圖書文獻學等多個學科都作出開創性貢獻的來新夏,素以“縱橫三學,自成一家”聞名。但他自謙只是“一個讀書人”。


他如約完成了讀書人的誓言——兩年前,南開大學為他慶祝九十大壽,他自稱“90後”,當眾表示:行百里者半九十,九十歲是新的開始,請朋友們監督,“有生之年,誓不掛筆”。


去世前幾日,來新夏主編的新書《目錄學讀本》付梓,他沒能看到。近千萬字的《來新夏文集》再過幾天就要交到出版社,他還沒校完。他新近在一家廣播電臺開設的文化講座也還沒製作完成。


一切都已來不及了。


妻子焦靜宜湊在耳邊,試圖將他3月23日發表的最後一篇隨筆念給他聽。文中,來新夏形容自己“一直停不下來”。他總結,最後三年左右寫了三十來篇文章,還做過多次講演,感到“心無愧怍”。


文章題為“難得人生老更忙”。這是他在輔仁大學的師友啟功的贈言。來新夏八十大壽時,年過九旬的啟功已不能寫毛筆字,就以硬筆寫來祝壽詩。


他多年的助手和朋友、南開大學圖書館原副館長李廣生說,來先生何止“著作等身”,他個人撰寫的著作摞在一起,高過了天花板。


為來新夏整理文集的南開教授徐建華指出,來先生的許多成果都具開拓意義,多部專著是本領域或新中國成立後本學科第一部作品。


來新夏的第一部學術著作是1957年的《北京軍閥史略》,這是新中國第一部系統論述北洋軍閥興亡史的專著,“文革”中成為他的麻煩之一。有人批評他 “研究壞人的歷史”,“陰暗心理作怪”。


焦靜宜說,來先生曾經屬於“內控”人員,沒被定性為右派,但也排除在“群眾隊伍”之外,限制外出,不許上課。這客觀上催生了一位目錄學家——後來他開設目錄學課程獲得允許,因為這門學科“離政治遠”。


有人形容,來新夏屬於“百科全書”式人物,且口才極好,講課“記下來就是一篇完整文章”。


晚年的來新夏不再開啟新的課題,而是把舊稿補充完整。他的代表作《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是用毛筆寫成初稿12冊,但經過“文革”,僅餘兩冊。另一書稿《書目答問匯補》也被沒收,多年後被學生從廢紙堆中發現。


與很多同代知識分子一樣,來新夏的學問經過了被焚燒、然後憑藉腦力重新恢復的過程。


焦靜宜說,來先生極少談起“文革”,也不寫回憶錄。他覺得,自己所經歷的,並非個人獨有的遭遇。


學生們公認,來新夏後來經歷了“衰年變法”式的轉型:這位歷史學家以高齡成為出版近20種隨筆集的高產作家。


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寧宗一形容這位摯友,“在史學與文學兩條路並行的軌跡上”,進行了“從容的對接”。


而他自比“瘦駱駝的水囊”,只是讓人乾渴時“姑且喝上一口”。


他身上亦有瘦駱駝的毅力。在來新夏80歲之前,李廣生未見他“打過一個哈欠”。他每次拜訪,往往見到滿頭白髮的來先生坐在電腦前。


春蠶之心不死,有生之年,誓不掛筆 | 來新夏先生逝世六週年祭


來新夏74歲那年開始學習電腦,起因是他預料到,上了年紀用筆寫字手會發抖,鍵盤則不會。


在“環顧左右,平生知己半為鬼”的年紀,來新夏身邊不乏忘年交。李廣生說,來先生善於交友,有人素不相識,只是慕名而來。只要門鈴一響,開門的往往是來先生。不少地方請他為方誌寫序,他甚至為5個拆遷的村莊題寫過《遷墳記》碑文,而在此之前,他親自考察新墓園“均能符合民意”才算答應。


在焦靜宜看來,與青年人的交往,是來新夏保持活力的原因。“他把跟這些年輕人的交往看做跟社會聯繫的渠道。”


浙江省紹興縣集賢鎮群賢村的農民孫偉良,以換煤氣罐為生,雖只有初中學歷,但研究地方誌頗有成就。十多年前,他寫信請教來新夏,二人自此建立了長期的讀書人的聯繫。2007年,這位農民在村裡建起一座“來新夏民眾讀書室”。


那個村莊來新夏去過三次。他寄去的包裹,孫偉良連原包裝都不捨得丟掉。


孫偉良曾向來先生提出,希望在南開讀個函授文憑。來新夏告訴他,如今教授多如牛毛,擁有文憑未必就算博學多才。紹興的文史富礦足夠挖掘,只要用心研究,比擁有文憑強得多。


跟來新夏的弟子們一樣,孫偉良稱他為“來先生”。


來新夏喜歡“先生”這個稱呼。他近年發現,“先生”似已成“古董”,研究生稱老師為“BOSS(老闆)”,師生關係變成僱傭的金錢關係。他“寧背守舊落後的惡名”,也拒絕“BOSS”之稱。


他還忌諱被人尊稱“大師”。在遺囑中,他要求後事從簡,不舉辦任何告別儀式。


很多人沒有來得及與來先生道別。這個讀書人的名為“邃谷”的書房設為了靈堂,沒有哀傷的樂曲,只有書的山谷。


親友們原本期待為他慶祝百歲壽辰,來新夏也很有信心會活到那一天。他今年出版的最後一本隨筆集《旅津八十年》,附有他密密麻麻、令不少晚輩汗顏的工作日程。


今年春節,來新夏整理舊物,發現尚有一筆“欠債”。2005年,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學術研究主任居蜜委託他整理些鴉片戰爭史料《潰癰流毒》,他因事務繁忙遺忘。他自覺愧對舊友,決定“盡生前二三年之力”完成。


這筆債永遠還不上了。


本文摘自《人間值得:十四位大先生的人生解答書》

東方出版中心2020年3月出版


春蠶之心不死,有生之年,誓不掛筆 | 來新夏先生逝世六週年祭


相關圖書

春蠶之心不死,有生之年,誓不掛筆 | 來新夏先生逝世六週年祭


《人間值得》


冰點週刊 編

定價:38.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中國青年報·冰點週刊》採寫的文化名人稿件14篇,通過描摹那些逐漸逝去的文化名人,從細微處窺探先生品格,思索過往時代。全書分為四輯:輯一寫追求浪漫人生的先生,如葉嘉瑩、木心等;輯二說那些驕傲可愛的先生,如楊振寧、林家翹等;輯三著眼於時間,有來新夏的永不停筆,有周有光的一生思索;輯四則是感念先生們留下的如光一樣珍貴的遺產,如田家炳捐贈的樓、費孝通筆下的江村。


春蠶之心不死,有生之年,誓不掛筆 | 來新夏先生逝世六週年祭

《北洋軍閥史》(修訂版)


來新夏 著

定價:108.00元


內容簡介


由著名歷史學家來新夏先生等積五十年之功撰成,是目前國內專門研究和完整記述北洋軍閥集團興起、發展、紛爭、衰落和退出的集大成之作。它以極豐富的史料為基礎,萃集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上起1895年袁世凱小站練兵,下迄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將北洋軍閥興衰分成四個階段,對其間中國諸多社會歷史問題作了系統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觀點和思考,極大地拓展了這一歷史時期的研究空間和認識空間。


本書面世後收穫頗多讚譽,被稱為該領域“科學的總結性成果”,並已成為相關研究與教學必備的經典之作。


朗讀:唐君宇

視頻:唐君宇

審閱:李旭

供圖:南開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