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PLC引發的連環慘案

聲明:本文所涉及的公司及行業均用字母表示,請勿對號入座。

經常和行業企業打交道,總能聽到各種各樣的故事,有一些在談笑過後難免讓人心生感慨,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正是來源於一個真實事件。

2019年gongkong®️應邀,前去A行業中的一家世界級企業——D,參加“智能工廠”技術交流會。

在會後的交流環節,D公司的總工無意中談起了這麼一件事……

一個26萬的PLC

摧毀信任的一條代碼

在A行業中,因為產品的特殊性,一個工廠往往需要建立兩個大型立體倉庫,用來存放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

每個立體倉庫的造價都是千萬元起步,這還只是十幾年前的價格,現在過億的物流系統已經很常見了。

當時承接D公司物流倉庫起重系統的供應商是一家在A行業有著多年經驗的臺灣企業K。

產品質量還是非常好的,正常的維護保養,省心得很。

直到有一天,系統中的一個PLC壞了。

壞了就需要替換,K公司報價26萬。

D公司覺得這簡直貴的離譜,轉頭直接找到了這款PLC的生產廠家,一家位於上海的外資企業N,報出產品型號,N公司的報價是8000元。

然而,N公司在接洽中得知D公司是K公司的客戶,價格立刻又不是那麼回事兒了。

N公司表示,這個型號是定製的,26萬元一個,不議價,不買算了。

作為一家產值幾百億的企業,D公司自身的技術能力也不賴啊。

情急之下,自己組織技術團隊攻關,最終成功破解,發現這款產品只比正常的PLC多了一行代碼,而已。

而這行代碼的作用,也就只是讓同型號的PLC不能使用。

如果遇上這樣的事兒,你怎麼辦?

多花30倍的價格採購,還是自己攻關?

相信所有讀者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最終,D公司選擇用另外一家國外大廠的PLC替代了,當然,那行代碼也加上了。

D企業在全國共有若干個生產基地,之後幾年斷斷續續地全部替換了N公司的20多個PLC,總共花費也沒到26萬。

而且後續涉及到臺灣K公司系統的部件,也不再從K公司採購了,從此以替代產品為主。

後續:一隻蝴蝶悄悄掀起了颶風

這事兒過去不久,在一場行業的技術交流會上,D公司同事不經意地和同行也說起了這件事兒。

當時大家也沒太在意,只是感覺會議之後,向他們取經的不少。

此後,K公司在中國承接的項目越來越難,而這些年正是A行業的高速發展期,行業中的企業數量也從幾百家發展到幾千家,產量也躍升到世界第一,物流系統公司都隨著A行業的快速發展,獲得了很好的收益。

而K公司的市場份額卻越來越少,直至若干年後,臺灣K公司黯然退出中國市場,連售後服務也取消了。

那家外資N公司呢,也在幾年後被其他公司收購了。

也許這家臺灣企業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想到,僅僅是一個8000元的PLC,最後會讓他們斷送中國市場。

針對這個真實的案例,我們特別邀請了華為前中國區規劃諮詢總監,《華為管理之道》一書的作者鄧斌先生,談談他的看法。

企業和客戶之間的一切動作,底層邏輯都是圍繞“構建信任”四個字展開。

爬上一座山峰可能需要10天,但從山峰上掉下去只需要10秒鐘。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通過一次又一次地幫助客戶成功才能構建信任關係,但只需一次讓客戶感覺被“套牢”的事件,就可以毀掉十幾年的信任關係。

自由選擇權,是所有具備戰略思維的客戶都會做的選擇,2019年華為公佈長達15年的打造“芯片備胎”的故事給世界眾多企業敲響了警鐘。

因此,我們得認知到:做企業,就是一場與客戶共生的無限遊戲,萬萬不可認為吃定客戶就穩坐釣魚臺,這是此案例給我們帶來的深刻啟發。

——鄧斌

在這篇文章的即將結束之時,我們再次得知,又有一家提供工控產品的外資公司,被D公司移出了供應商名單,他失去的不僅是工控產品份額,還有令眾多企業垂涎的MES系統競標資格。

原因如出一轍,配件價格遠遠高出同檔次產品,可能這家的想法也是一樣:“你已經用了我的產品,你就一定會接著用,即使貴,也要用。”

於是,二十多年的合作關係戛然而止。

關於這件“軼事”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告訴我們,留言點贊最多的前五位,我們將送出鄧斌先生的《華為管理之道》一書。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