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砥礪綻芳華——淮北教育60年掠影

一路砥礪綻芳華——淮北教育60年掠影

伴隨著煤城淮北市的興建,淮北教育在1960年步入了新的里程碑。

當年著名煤城皖北崛起享盛譽,今日綠金淮北教育事業再啟程。回首走過的60年漫漫長路,淮北教育的發展既經歷了艱苦創業和坎坷曲折,也收穫了累累金秋與歷練擔當;回望過去的一甲子,感慨、思考、欣喜……不止一代淮北教育人的努力並付出,創造了新時代淮北教育的新輝煌。站在60年的時間節點,回憶昨天,奮戰今天,展望明天,最大限度地激發內生動力,豪情滿懷地投入到淮北教育的新徵程。

一路砥砺绽芳华——淮北教育60年掠影

上世紀80年代市一幼小朋友享受下午點心

十八年:淮北教育的“成人禮”

1960年10月,我市在市政府內設文教局;1968年8月,在市革委會政工組設文教小組;1969年,文教局解體;1970年,市革委會在政工組內設教育組;1971年12月,教育局革命委員會成立,後隨市革委會的易名,改稱教育局。

幼兒教育起步,中小學教育穩步推進,中等專業教育涉及教育、煤炭、衛生和電力等多個門類,高等教育興辦。1961年,全市有幼兒園兩所,在園幼兒149名;1961年,淮北市區有小學25所,在校學生有3962名。1965年,市區小學有89所,在校學生達16584名;1959年,在市三堤口創辦濉溪礦務局籌備處職工子弟中學。1962年,遷址更名為濉溪市中學。1964年新建市第一中學(現淮北一中),原濉溪市中學改稱市第二中學。1965年,市內興建半耕半讀中學1所。

1958年,濉溪初級師範學校開始招收初中生,並於當年改為中等師範學校;1985年1月,改為淮北教育學院,升格為成人高等專科學校;1960年,濉溪煤炭專科學校招生127人;1974年,市衛生局經省批准,在市人民醫院開辦護士中專班;我市同年創辦淮北電力技工學校,屬省電力廳主管,共為全省電力系統培養中技畢業生4000餘名;1978年,創建淮北煤礦技工學校。

1974年8月,省革委會批准在淮北市創辦安徽師範大學淮北分校。當年10月,首批工農兵學員350名進校;1978年12月28日,國務院批准在安徽師範大學淮北分校基礎上建立淮北煤炭師範學院,1979年,學院面向全國招生。

一路砥砺绽芳华——淮北教育60年掠影

淮北二中合唱比賽(資料照片)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蒸蒸日上

淮北教育不惑之年碩果累累

1981年5月24日,淮北市教師進修學校成立,當年招收一年制小學語文教師班學員45~50名,小學數學教師班45~50名。學員進修期滿,經考試合格,發給單科證書。語、數兩科的結業證書核定後,換髮淮北市教師進修學校畢業證書,承認中師畢業學歷。

自此,市教育系統注重強化教師業務水平,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培訓和進修等活動。1979年,市教育局調整學校佈局,切實辦好一批重點學校。根據國家重點建設一批重點中學和省教育廳意見,切實辦好省重點中學;濉溪縣、郊區、礦務局和指揮部也要辦好一兩所重點中小學,為普通學校起示範作用,為“四化”建設培養一批“尖子”。

為此,市教育局加大對淮北一中的扶持力度。從市內外陸續調入一批骨幹教師,教學實力得到不斷增強;同期建立學生宿舍樓和圖書實驗樓各一棟。1978年底,淮北一中被評定為安徽省首批省屬重點中學。1980年8月,曹曉蘭同志任淮北一中校長。

1978年,淮北市郊區和濉溪縣共有適齡兒童153850人,已入學的136330人,入學率郊區為95%,濉溪縣為87.8%。

為儘快提高體育運動技術水平,加速培養優秀運動員後備人才和體育骨幹,1980年2月6日,市委決定成立淮北市重點少年業餘體育學校,由市體委、教育局共同領導。

1985年6月18日,國家教委成立後,教育部即撤銷。1986年8月1日,安徽省編制委員會批准成立淮北市教育委員會,撤銷淮北市教育局。市教委設四處兩室,分別為普通教育處、職業教育處、成人教育及師資培訓處、政治處、辦公室、督導室,各處室副主任分別由教委副主任兼任。

1982年,市教育系統深入開展五講四美活動,教育局與有關部門聯合,舉辦了“三熱愛”音樂會。1982年10月,召開了淮北市首屆“三好學生”表彰大會,評選表彰“三好學生”555名。

根據分級管理的原則,1984年9月,市教育局對市直部分中小學和原郊區所屬的113所中小學分別移交三區直接管轄;市教育局管理的學校有淮北市師範學校、市一中、二中、三中、五中、十中、一小、一幼;原教育局管理的市四中、六中、三小、四小、五小、二幼六所學校交由相山區管理;市七中由烈山區管理,市八中、九中由杜集區管理,朔裡中學由市教育局與杜集區共管,以杜集區為主。

1989年,我市教育系統實施中小學校長負責制,進一步明確學校的管理職責,劃分了各部門的權力,抓好試點,獲得經驗。

1984年出臺《淮北市普及小學教育規劃》,提出普及小學教育的標準;1986年初,經省政府驗收,全市實現了普及小學教育的任務;到1992年,全市達到了普及初等教育新的基本標準。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1984年,淮北市教育局成立“市教育系統職稱評定委員會”,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發展的制度化改革邁出了重要一步。

1982——1991年,市第一高級職業中學、烈山高級職業中學、市第二高級職業中學淮北礦務局高級職業中學、淮北礦務局第二高級職業中學和朔裡高級職業中學相繼創辦。

1989年10月13日,市政府批覆同意開辦淮北市聾啞人學校。

1991年—1995年,淮北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立足淮北市社會經濟發展實際,確立了“科教立市”戰略,將教育納入到淮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1996年,我市確立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思想。在淮北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教育委員會精心規劃、認真落實,淮北市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設、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等諸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淮北市經濟社會發展、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做出了巨大貢獻。

1992年,市教育委員會十分重視“希望工程”的宣傳,通過宣傳動員,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力量認識到了“希望工程”的重要意義,對形成尊師重教早日普及義務教育起到了推動作用。

“兩基”工作順利完成,基礎教育再譜新篇。1992年,濉溪縣、杜集區率先跨入安徽省“基礎教育先進縣”行列,截止到1995年,淮北市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4%,初等教育在校學生輟學率在2%以下,15週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達98%,17週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達96%,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2.9%。1996年,我市各縣區都順利通過了“兩基”達標驗收,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任務,全市的教育上了一個新臺階、新階段。

2000年4月20日,我市成功召開了全市教育工作會議,會議下發了《中共淮北市委淮北市人民政府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等文件。明確規定自1999—2000學年的第二學期開始,學業考試成績一律取消百分制,代之以“優秀”“良好”“一般”的等級制。為了更好地檢測素質教育改革的成果,意見規定繼續實行《小學生素質教育報告冊》制度,小學教師要精心撰寫有針對性的評語,激勵學生奮發向上。在小升初階段,淮北市繼續實行免試升入初中的制度。

全面縱深推進素質教育,“均衡化”發展邁開新步伐。1997年,我市加強薄弱校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學校的均衡化發展,並逐步成為義務教育發展的關鍵戰略。“十一五”期間,全市有小學350所,學生143820人;初中110所,學生75622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關乎每個學生的前途、家庭的幸福,對於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教育的公平有著重大的意義。為此,淮北市大力實施城鄉教育一體化改革,按照辦學條件、師資條件、管理水平和教育質量“四個基本均衡”的總體要求,淮北市不斷加大布局調整力度,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通過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標準化建設、新建住宅區配建義務教育學校、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結對幫扶、組建教育集團等舉措,加強薄弱學校建設,促進資源共享,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邁出重大步伐。

充分發揮名校、名園的社會影響力和輻射效應,在新城區建立分校、分園,打造優質教育擴容“橋頭堡”。市名校實施“分身術”,向新城區進軍,市一幼成立了黎苑分園、華佳梅苑分園;市二幼成立了鳳凰城分園、華松分園、仁和分園。當前,名校、名園分校(園)在新城區遍地開花,成為新城區教育發展的主力軍。

目前,我市18所農村薄弱學校也與市教育局直屬18所學校“一對一”結對,經常組織學校幹部、教師到結對學校探親,學習市直屬學校治校、興校經驗,提高自身辦學水平。我市各縣區也進一步豐富結對幫助形式和內涵,提高薄弱學校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幫扶薄弱學校方面,市直屬學校出實招、傳真經,注重硬件支援與軟件提升齊上、理念更新與人文關懷並重。他們通過教師支教、送教下鄉、聯合教研、人才互動、資源共享等方式,全方位幫扶薄弱學校走上陽光大道。市教育局和市政府教育督導團定期對市直屬學校結對幫扶薄弱學校工作進行檢查指導和督導考核,為結對幫扶學校架起連心橋,推進薄弱學校跨越式發展。

職業教育超常規發展,高標準規劃職教園區。職教園區總體規劃2297畝,由中職教育園區、淮北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安徽礦業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共享區、教師生活區和商業開發區五部分組成,功能定位是建設成為蘇魯豫皖接壤地區具有特色和影響的“職業教育培訓中心、實習實訓中心、技能鑑定中心、技術研發中心、產業孵化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合併淮北工業學校、淮北師範學校、淮北二職高和淮北藝校,成立了淮北工業與藝術學校。按照“突出重點,彰顯特色,協調發展”原則,圍繞城市轉型重點發展的煤電、煤化工、食品工業、礦山機械製造、陶瓷建材、紡織服裝六大主導產業,高起點規劃專業,建立與其對接的職業教育專業群,重點建設電工電子、食品工藝、煤炭採掘、機械製造、衛生醫療、計算機及應用、旅遊服務與酒店管理、服裝加工與貿易等八大類專業,努力打造獨具淮北特色的品牌專業,培養符合淮北經濟特點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教師隊伍建設成效顯著,名師示範引領作用凸顯。市教育局從2010年起開展“名師工作室”建設工作。教育名師工作室是以優秀骨幹教師或學科帶頭人姓名及其專業特色命名的非行政性工作機構,由同一學科領域骨幹教師共同組成,旨在搭建全市校際之間、不同學校同一學科之間以及淮北市與外地先進地區學科教研、學術交流的平臺,每三年為一個週期。截至目前,全市共設立了12個教育名師工作室、6個提名候任名師工作室,共擁有首席名師、名師、提名候任名師155名成員,淮北教育名師工作室成員遍及淮北城鄉,點、線、面結合發揮名師效應,有效提升了全市教師整體素質,有力地推動了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市教育局設立了專項業務經費支持名師工作室發展,每個淮北名師工作室第一年劃撥給3萬元的活動經費,以後每年給予2萬元經費支持。在此基礎上,市教育局繼續加大對名師工作室的經費投入力度。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塑造德藝雙馨教師。截止到2012年,淮北先後有96人入選“中國好人榜”,上榜人數名列全省第一,全國第二。其中,全市共有13名教師榮登“中國好人”榜。淮北市教師“中國好人”遍及教育局機關和中小學校……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身為世範,立德樹人,我市廣大教師立足於平凡的工作崗位,用實際行動教好書育好人,講好教育故事,言傳身教書寫著精彩的教育人生,傳遞著溫暖的好人火炬。

一路砥砺绽芳华——淮北教育60年掠影

新時代描繪淮北教育新藍圖

新徵程再譜淮北教育新篇章

2019年,市教育系統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廳的正確領導下,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安徽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大力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搶抓機遇、銳意進取,順利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項工作任務,教育事業改革穩步發展,教育公平進一步推進,教育資源配置更趨合理,教育質量逐步提高。教育事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新局面,為淮北轉型發展、全面發展、科學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截至2019年底,我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760所,在校學生總數376782人,現有教職工總數25155人。

基礎教育持續健康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穩步發展;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健康協調發展。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市各級各類學校校舍建築總面積、中小學和中職學校圖書總量、教學儀器設備達到或超過標準。

為滿足更多中小學生享受優質教育的需要,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近年來,市教育局揮動大手筆,不斷對現有校園進行擴容,在建的淮北一中東校區即將竣工,市第一實驗小學西校區、市三實小高年級部和市首府實驗小學東校區正在或已經啟用,完成市濉溪路小學教育集團大門改建和校內糧校家屬樓置換,市三實小南樓改造順利開工。

發展坦途已經鋪設,教育巨輪正在起航。我市教育系統廣大師生員工有信心、有能力在市教育局黨組和教育系統黨委堅強領導下,萬眾一心,鉚足發展後進,守好教書育人之初心,厚植立德樹人之情懷,營造良好的教育發展環境,辦好有溫度的各級各類教育,以淮北教育人特有的姿態,助力開創中國碳谷·綠金淮北的新輝煌。

通訊員 朱成凌

一路砥砺绽芳华——淮北教育60年掠影一路砥砺绽芳华——淮北教育60年掠影

☞淮北要求一校一策制定學生返校方案!開學後周末會縮短嗎?

☞從幼兒園到初中設156個班!淮北這所新學校擬明年起招生

☞又有多地宣佈開學時間!但這個省緊急按下暫緩鍵!

一路砥砺绽芳华——淮北教育60年掠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