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個習慣,60%的高中生沒有養成,寒假只能被別人超越

現實情況是:學霸並不是天生就會讀書,往往是三分天賦七分努力。


但是為什麼同樣是24小時一天,你就沒有學霸的成績好?


教育學理論裡面有個"有效時間”的概念,看你的心用在學習上面的時間是多少。


所以看到班上很多拼命學的,學不好,玩的反而學得好,不需要驚訝。


學習中我們有很多的收穫和損失都是由於習慣造成的。


那麼那些習慣是成為學霸必備的呢?又怎樣才能養成這樣的習慣呢?接著往下看吧!


一、課前預習的習慣


有些用心的學生為了讓自己的知識能夠串聯成串,會進行學期前的預習。


他們在預習的時候習慣先從宏觀入手,注重課本知識的系統性,探究新舊知識間的聯繫,對課本的脈絡瞭然於胸。


這種預習習慣對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保證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做到心中有數。


當一個學生做完學期前預習,再拿起課本時,他就會知道整本書的大致內容是什麼、每章要講述什麼、每節的知識點是什麼。


也許這個學生對於細節的掌握還不很精細,對每章知識的重點掌握得還不太清晰,還無法利用每節具體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但是,通過學期前的複習,最起碼這個學生做到了“一覽眾山小”,對整個課本的知識脈絡有了一個清晰的瞭解,這會使他在以後的具體學習中更加從容自如。


如何預習?


1,反覆閱讀課本,疑難點在課本里,研究問題的方法是在研究解決各個問題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閱讀課本時應該多留心、多揣摩,逐步加深對研究方法的領會。


2,每一門學科的知識點都是有特點的,看書時全明白,合上書後又怎麼樣?


做題時能不能運用?這都需要知識點在腦海中落實到位。


每看完課本的一部分,不用課本能不能瞭解裡面知識點的區別和聯繫,這很重要。


基本概念需要正確的理解,要把最細緻的地方搞明白。


雖然數學、地理、歷史、政治都很重視整體的知識架構,但最基礎的還是一個個知識點。


只有把一個個知識點扎實掌握了,那麼你也就會“一看見題目就知道怎麼做”了。


3,不清楚的地方還要反覆看,逐漸就能演變成板塊式的知識點,形成整體知識網絡。


二、認真做筆記的習慣


做筆記恰是一種幫助孩子主動思考的途徑。


課堂上老師講的東西非常多,肯定是沒有辦法把老師說的每個字都記錄下來的,那麼怎麼辦呢?


這時候他就必須要去思考,這個內容對我重不重要,有沒有用,是否值得我花心思把它記錄下來呢?


通過這個過程,就對老師所講的內容進行了一次消化整合。


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是“懶”的,為了少寫字,他必然會想方設法精煉內容,這又是一次知識的篩選和整理。


這樣在記筆記的過程中孩子無形中就進行了兩次思考。


怎麼樣才是優秀的筆記?


1.每一講的筆記都應該從新的一頁開始寫起,同時把標題標註在頁首。


很多人看到這一句可能直接就笑了,這還有人不知道嗎?


其實還真的又很多學生不知道。拿到新的筆記本很多學生,常常一頁寫得密密麻麻還捨不得翻頁。


這樣的筆記在後期翻閱的時候就會非常不方便,最終被丟在角落。


2.筆記一定要有結構。


老師在上課的時候通常每個模塊都會跟學生說明講解的是那部分內容,我們就應該把這個模塊的標題寫下來,然後相關的內容都寫在這裡。


同時要懂得聽課,知道什麼時候是重點,什麼時候需要動筆。


當老師語氣變強烈,不斷重複,敲擊黑板等等都是在提醒大家,重點要來了。


這個時候一定要把精力集中,用簡略的符號去進行標記,切忌花很多時間去在課上整理,不然這部分重點內容必然會學的很差。


有很多同學沒明白,筆記的整理是應該在課下完成的。


也許課堂上標註重點只是花了1分鐘,但是課下根據這一分鐘的總結歸納才是重頭戲。


有的學生把所有環節都放到課上完成,自然聽課效率不高。


3.筆記一定要寫得“稀”,不要可惜你的本子,能多空一點位置就多空一點。


因為學習不是一蹴而就,在不斷的學習鞏固的過程中,勢必會有新的想法跟感受需要你去記憶,這時候如果本子上已經寫的滿滿當當想要在添上一筆就比較困難了。


三、複習的習慣


複習是為了進一步鞏固、理解課堂上所學知識,在課後能夠做到自覺而正確有效地複習。


課後複習要求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自己已有的知識融會貫通,獨立地消化、吸收,複習是深入思考、加深理解、記憶和提高的過程。


複習可以防止遺忘,也可以使所學知識系統化,這樣才便於掌握和靈活運用它有承前啟後的作用,能夠讓學生溫故知新。


幾種複習的方法


1、及時複習
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人們對於剛學過的東西,總是一開始忘得快,過一段時間就逐漸減慢。


每天從學校回來都學了一些新東西,要先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複習之後再做作業。每天晚上睡覺前想一想:“我今天都學了什麼!”然後在頭腦裡把這些東西過一遍。


如果不及時複習,時間一長就忘記了,許多內容最後集中到一小段時間複習,效果自然不好。
2、分散複習
如果有60分鐘的複習內容,是一下子複習完呢?還是分成幾段間隔複習呢?


心理學家很早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實驗,實驗的結果表明:分散複習要比長時間的集中複習效果好。


對於學生來說,其身心發育的特點也要求採用分散複習的方式。


所以,不妨每次複習20分鐘。中間休息之後再複習,這樣就不容易疲勞,複習的效果也會更好。
3、交叉複習
當我們同時面臨幾門課程的複習任務時,最好採用交叉複習的方式,即這10分鐘複習語文,休息後換成數學,再之後又變成別的。


這樣複習的好處是不容易產生厭倦心理。
4、讀寫結合法
加大對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複習力度,做到溫故而知新。充分利用點滴的時間,爭取多記幾個公式,多背一篇課文,多溫習一遍老師講的重點。
5、查漏補缺法
在對知識點進行梳理的時候抓住重難點。還可以把平時作業中所出現的錯誤再分析,確保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四、正確答題的習慣


高考考的是一道道題,高分也是靠一道道題目的分數累積起來的。


怎麼做題?正確的做題格式是什麼?用什麼速度做題?字能不能寫的好看?


要做到這些,你只能像神農嘗百草一樣,反覆刷題直到養成習慣。


在答題時,要做到:


1.認真審題。


審題時要做到先“讀”後“畫”再“說”三步,解題時要注意數據單位、分析數量關係等,必要時使用豎線把應用條件分開,橫線把條件找出來,在讀題畫題的基礎上,養成說題的習慣。


2.去粗取精。


將題目中有用的條件抽取出來,把習題翻譯成自己能夠理解的題,這對抓住關鍵,分析數量關係,能起到很大作用。


3.分析思考。


自己要學會獨立思考,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4.仔細計算。


把解題時能運用簡算的就用簡算,能用口算的就用口算,當然前提是要先準為主,然後再圖快。


5.檢查驗算。


做完題以後要養成驗算的習慣,檢查的主要內容有:題目數據是否抄對,列式是否符合題意,單位是否書寫正確,驗算主要是檢驗計算是否正確。


6.完整解題。


解題時要熟練地掌握解題的一般步驟。讀題目、找條件、分析數量關係、列式子、算出結果,最後寫上答案。


7.做完再想一想。


想想是否還有其它的解法,這道題目與哪個題目有共同之處等,這樣可以舉一反三提高解題能力。


8.卷面整潔、字跡清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