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有弦外之音,詩有韻外之響|古詩詞中的諧音雙關

琴有弦外之音。《列子·湯問》記有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鍾子期在琴聲裡,聽到了高山流水;春秋時吳國公子季札聽了琴聲,能判斷一個國家的興亡;師曠在聽琴聲時,能判斷出楚國要打敗仗。

琴有弦外之音,詩有韻外之響|古詩詞中的諧音雙關

詩有韻外之響。詩言志,詩緣情而綺靡。詩人的詩心詩情,不關風與月,常在風雨江山之外。古詩詞中諧音雙關的運用是一個特別普遍的現象,常常傳達出弦外之音,韻外之響。瞭解這一點對我們更好地解讀作品的意蘊,把握作者的詩心尤為重要。

琴有弦外之音,詩有韻外之響|古詩詞中的諧音雙關

△不關風與月,在風雨江山之外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那十一首膾炙人口的《竹枝詞》嗎?下面就是他那首家喻戶曉的一首: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唐·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

這是一首描寫青年男女愛情的詩歌。它描寫了一個初戀的少女在楊柳青青、江平如鏡的清麗的春日裡,聽到情郎的歌聲所產生的內心活動。“道是無晴卻有晴”一句,“晴”與“情”諧音,詩人用諧音雙關的手法,把天"晴"和愛"情"這兩件不相關的事物巧妙地聯繫起來,表現出初戀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琴有弦外之音,詩有韻外之響|古詩詞中的諧音雙關

北宋的千古奇才蘇軾,詩詞書畫無一不精,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全才之一,他的成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是宋詞的代表作家,開創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除了《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中秋詞》大家耳熟能詳,還有他的這首《定風波》同樣流傳千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宋·蘇軾《定風波》

這首詞尾句“晴”是晴天的晴,與“情”諧音也是無情的情。“也無風雨也無晴”,是一種寵辱不驚、勝敗兩忘、曠達瀟灑的境界,是一種“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已無風雨天晴,化作大道無情。作者一生坎坷,宦海浮沉,閱盡千般,他已經洞明世事,看淡人生及自然的風雨晴天。還有什麼能在那曾經多情的心中激起一絲波瀾。這是一種迴歸自然返璞歸真,天人合一,寧靜超然的大徹大悟,幾合於道了。

琴有弦外之音,詩有韻外之響|古詩詞中的諧音雙關

還有唐代詩人皇甫松的那首《採蓮子》,也許鮮有人知,卻是情思無限,惹人遐想。

船動湖光灩灩秋,貪看年少信船流。

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

——唐·皇甫松《採蓮子》

湖光漣豔,秋色宜人,姑娘蕩著船兒在採蓮。她聽憑小船隨波漂流,原來是因為貪看岸上的美少年。姑娘沒來由地抓起一把蓮子,向那少年拋擲過去。猛然覺得被人遠遠地看到了,她還因此害羞了半天。“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姑娘熱烈純真的情意與優美的畫面組成了蕩人心神的美妙意境!“蓮”與“憐”諧音,“蓮子”就是“憐子”,變成今天的白話就是“愛你”“愛你呀”!

琴有弦外之音,詩有韻外之響|古詩詞中的諧音雙關

△遙被人知半日羞

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詩》我們都能出口成湧。南北朝時與《木蘭詩》並稱樂府詩雙璧的《西洲曲》,同樣宛轉流暢,清新動人,讓人愛不釋手。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

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

開門郎不至,出門採紅蓮。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

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

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杆頭。

欄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捲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南朝樂府《西洲曲》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蓮”與“憐”諧音雙關。“蓮子”即“憐子”,就是愛你,愛你啊!“蓮心”即“蓮心”,就是愛心,愛你的心啊!原來美女採蓮,在思念情郎,表達了對情郎的愛,愛他之心赤誠永不渝。思婦思念遠遊情郎的心態被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委婉含蓄,卻如此動人,意境優美,惹人遐思。

琴有弦外之音,詩有韻外之響|古詩詞中的諧音雙關

△採蓮南塘秋

南朝蕭統《文選》中所選古詩十九首,歷來為人稱道。劉勰稱它: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鍾嶸也說它: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下面這首“涉江採芙蓉”便是其中的一首佳作。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古詩十九首《涉江採芙蓉》

我涉過江水去採荷花,生有蘭草的水澤中長滿了香草。採了荷花要贈送給誰呢?我想要送給遠方的愛人。回頭看那一起生活過的故鄉,長路漫漫遙望無邊無際。兩心相愛卻要分隔兩地不能在一起,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

“涉江採芙蓉”中的“芙蓉”與“夫容”諧音雙關,採芙蓉時自然想起丈夫的音容笑貌。採芙蓉寄相思,思婦思念客遊遠方的丈夫,情真意濃,含蓄委婉,深衷而淺貌,動人心魄。

琴有弦外之音,詩有韻外之響|古詩詞中的諧音雙關

△涉江採芙蓉

晚唐詩人李商隱與杜牧並稱“小李杜”以別於盛唐李白、杜甫之“李杜”,對後世影響很大。其詩意象迷離,朦朧含蓄,沉鬱頓挫,意境綿緲深沉。還記得他這首《無題》詩嗎?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唐·李商隱《無題》

相見很難,離別也是難,何況在這東風無力、百花凋殘的暮春時分。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燒成灰燼時淚一樣的蠟油才會流乾。早晨梳妝照鏡,只憂愁如雲的鬢髮改變顏色,容顏不再。長夜獨自吟詩不寐,必然感到月光冷氣襲人。蓬萊山離這兒不算太遠,卻無路可通,煩請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於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是寫至死不渝的愛情和彼此至死不斷的相思之苦。

琴有弦外之音,詩有韻外之響|古詩詞中的諧音雙關

下面這兩首詩裡的“絲”,也是如此。和李商隱的《無題》一樣,均與“思”諧音雙關。前一首南朝佚名的《作蠶絲》中“懷絲”即“懷思”,“纏綿”也是雙關,以蠶絲的“纏綿”喻愛情的“纏綿”。唐代詩仙李白的那首《春思》中,燕草碧絲的比喻中“絲”與“思”諧音雙關,寫思婦春日思念遠方的丈夫,盼其早歸的相思之情。

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

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

——南朝·佚名《作蠶絲》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唐·李白《春思》

琴有弦外之音,詩有韻外之響|古詩詞中的諧音雙關

馮小剛導演,章子怡、周迅、葛優等人主演的,改編自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的電影《夜宴》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樣片中那首哀婉動人的《越人歌》也讓難以忘懷。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先秦·佚名《越人歌》

今晚是怎樣的晚上啊,我駕著小舟在河中流漫遊。今天是什麼日子啊能夠與王子同船泛舟。承蒙王子看得起,不因為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棄我,責罵我。心緒紛亂不止啊,因為能夠結識王子。山上有樹木啊樹木有丫枝,心中喜歡著你啊你卻不知道。“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其中“枝”與“知”諧音雙關。表現出越人女歌手對楚國王子子皙的愛慕之情。越女的情意表現得大膽熱烈,楚國王子的心很快便被越女俘獲。當然,也有人說這裡的越人不是女人是男人,最後不是男女交歡,而是斷背情節。那只是以現在人之心去臆斷的無稽之談,不足為據。

琴有弦外之音,詩有韻外之響|古詩詞中的諧音雙關

總之,琴有弦外之音,詩亦有韻外之響。詩人詩情的表現有時是委婉含蓄的,不關風月,往往在那風雨江山之外。詩詞的意蘊是豐富的,手法也是多樣的,諧音雙關的運用是普遍的。讀者在品讀時,不能不注意,否則很難讀出作品的弦外之音和韻外之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