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民幣有個“錯別字”,連小學生都知道,為何一直沿用至今?

隨著社會的發展,錢已經成為每一個人追求的目標,因為有錢才能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好日子。1948年10月,我國第一張人民幣,隨後建立了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這才用上了自己的鈔票。至今為止已經過去72年了,我國的人民幣也更新了5套,不過人民幣上有個“錯別字”,人民幣上有個“錯別字”,很多小學生都知道,為何一直沿用至今?

我國人民幣有個“錯別字”,連小學生都知道,為何一直沿用至今?

小編的一個同事跟我講到了這樣一件趣事。她在上語文課時,開始教學生們認識錢幣,其中講到了“元”這個單位,很多學生就從家裡帶來了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而在老師介紹人民幣上的“元”這個錢幣單位時,很多小朋友發現自己手中的人民幣,寫的都是“圓”而並非是老師所講的“元”字,所以很多小朋友詢問老師,自己手中拿的人民幣是不是假幣?或者是不是印刷錯誤?


我國人民幣有個“錯別字”,連小學生都知道,為何一直沿用至今?

說到這個錯別字,我們先來說一下“元”的誕生,現代社會中,眾人都喜歡用“元”作為錢財的數量,正規的財務計算或者是相關法律條文,都在用“元”來作為貨幣單位,但1995年發表的一套人民幣卻有“圓”的存在,這個圓在“貳圓”的紙幣上顯而易見,為什麼不能這樣寫元角分的“元”?這個錯別字如此明顯,國家應該是知道的,但怎麼不糾正過來呢?


我國人民幣有個“錯別字”,連小學生都知道,為何一直沿用至今?

這就要說到習慣問題了,“圓”的稱呼要久遠很多,從清朝晚期進行貨幣改革後,貨幣的單位就是“圓”,而“元”是繁體字簡化後才逐漸出現的。雖然在1995年的銀行法中明確規定人民幣的單位是“元”,但並沒有明確的文件規定停用“圓”。“圓”和“元”的意思是一樣的,二者的區別就是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區別。

我國人民幣有個“錯別字”,連小學生都知道,為何一直沿用至今?

人民幣上的錯別字在語義學上並不算錯別字,只能說是古今異形,元和圓本質上是同一個意思,只不過到了今日,人們對人民幣的單位有了新的想法,但是卻依舊無法抵抗習慣的作用,所以就有著這樣有趣的現象,並非是印刷錯誤產生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