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木村,水旱鹽運古碼頭

白木村,水旱鹽運古碼頭

大陸澤,南起隆堯鉅鹿北至寧晉白木村,鉅鹿部分俗稱南泊,隆堯部分俗稱西泊,寧晉部分俗稱北泊或寧晉泊,西漢之前黃河穿泊北上至天津南郊入海。寧晉泊上有滏陽河、澧河、午河、汦河、槐河、鹼河、漳河、洨河、滹沱河流入號稱九河下梢寧晉泊。漢朝之後,滏陽河穿泊而過從北岸的白木村出泊沿黃河故道向東北到天津塘沽。泊之沿岸不少村莊名稱都與湖泊有關,例如賈家口、洨口、百尺口、延白等,西泊西岸隆堯縣山口一帶的白木村和寧晉泊北岸的白木村都以地理位置命名。“白木”取“泊之末端”之意,古代華北方言“泊末讀百目音”,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為書寫便利,泊減三點末減一橫“刪繁就簡讀音不變”就演變為現代的“白木村”。2000年版《寧晉縣誌》第七章地名管理記載:“自然村建村年代,宋朝以前31個,例如,白木、延白”。

白木村,水旱鹽運古碼頭

白木村,古代大陸澤、寧晉泊畔的著名碼頭,曾是百里內外聞名的水旱鹽運古碼頭。大陸澤《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白木村 在河北省寧晉縣東三十五里,跨滏陽河,昔日附近各縣之鹽,多由此運載,市廛頗盛。”《畿輔通志》卷四十二:“鋪頭村橋 在寜晉縣東三十里滏陽河上,又東五里為白木村橋,亦跨滏陽河,正定府屬諸縣鹽觔俱於此起載。”《畿輔安瀾志》記載:“滹沱泛漲,自劉路、孟村以至大陸、白木、百尺溝俱洪波泛漁之處,直接北泊,南歷藁城,寧晉、醬州入滏陽達衛河以入海,束鹿、深州、武強諸處改道不一,壑決不常,遷徙靡定”。(陳克《長蘆鹽路與天津城市早期商業網絡的形成》,《鹽業史研究》2012年第3期)

西河指子牙河及滹沱河和滏陽河等支流。通過西河直接運達的縣有:獻縣(至臧家橋)、大城(南趙)、束鹿(至武邑圈頭落廠)、河間(至本縣沙河橋)、薊州、武邑(圈頭)、衡水、隆平(牛家橋)、寧晉(白木)、武強(小范)、鉅鹿(張家莊)、任縣(邢家灣)、永年、曲周、雞澤(舊城營)。 寧晉縣白木碼頭是較大的中心,從白木轉運的縣有正定、獲鹿、井陘(由白木車運至獲鹿再用驢馱至本縣)、欒城、元氏、贊皇、平山、晉州(原由衡水53年改由白木落廠)、趙州、高邑。

二百年以前,寧晉泊地處九河下梢,上通邯鄲等地,下由滏陽河直達天津塘沽入海。一到夏季,湖內蘆葦盪漾,荷花盛開,舟船漫馳,遊客如潮,好一派怡人景象,就連明朝皇帝萬曆的母親李豔妃也被引來賞菏戲水。滏陽河中運鹽貨船來來往往。靠寧晉泊北岸橫跨滏陽河岸的白木村,是百里內外聞名的水旱碼頭繁華重鎮,真定、藁城、獲鹿、無極、元氏、贊皇、欒城、趙州、井陘、平山、靈壽、柏鄉、高邑等縣民用食鹽都由塘沽裝船後,順滏陽河南行到白木村卸載,然後再由旱路分運各地。村東有一座十七縣鹽業商行共同建造的河神廟,村中有一座水旱十三孔東西橫跨滏陽河的木橋,東頭直通河神廟,西頭到達村中央。直到1966年地震前,村中央有片空地廣場為村中政治文化中心,人們習慣稱這片廣場為“橋頭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