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览李一帆:企业服务,拼体量还是拼质量?

品览李一帆:企业服务,拼体量还是拼质量?


创创喜报!日前,专注AI物品识别的科创公司“品览”正式完成由梅花创投领投、快创营跟投的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将重点用于通用AI物品识别云平台-亿览通®的产品迭代、人才梯队建设、生态伙伴及行业市场拓展。


品览成立于2018年6月,是一家专注通用AI物品识别技术的科创企业,提供基于物品图像识别的大数据分析和企业运营管控自动化服务,在零售、仓储、建筑设计等领域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


本轮融资之前,品览就曾在一年时间内顺利完成两轮融资:2018年末获得数百万元天使轮投资;2019年7月获得众麟资本领投的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品览创始人、CEO李一帆现就读于长江创创与微软、软银中国联合推出的图灵计划首期班。


品览对于产业数字化转型有哪些思考?疫情给品览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分别是什么?什么是做企业服务的“好模式”?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李一帆同学,如下是他的回答。


同时,我们也将从本期《创创人物志》开始,新增番外篇“一次偶然”,请每一位受访同学分享影响自己创业之路的一个“偶然”的故事。你有哪些值得分享的“偶然”故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互动。


品览李一帆:企业服务,拼体量还是拼质量?

数字化转型分三步,信息化只是第一步


品览最先切入的商业落地场景是快消零售行业的货架商品识别服务,后来又拓展到仓储物流行业,提供盘点、出入库等场景的货、车、人识别业务,以及为工业制造企业提供基于物品识别的业务流程自动化服务。

品览李一帆:企业服务,拼体量还是拼质量?

我们最开始想到进入快消/零售领域主要是基于一个大背景:传统的零售商和品牌商80%的业务都在线下,货架成为各个企业的主战场。据统计,每年数千亿的人民币会被投入进货架战争,费用高昂。这些投放高昂费用的渠道中,有很多流程的执行需要依靠大量人力资源。


比如,当我们把重要的KA业务渠道,从一线城市覆盖到三线甚至六线城市时,企业管理者需要面对大量的前端业务人员,而这些一线人员又无法受到直接管控。那么如何有效的管理这些人员,降低管理成本,并收集到可靠优质的信息,就成为了企业的痛点。


我们认为,在解决这个痛点之前,首先要了解数字化转型的历程。所谓数字化转型,主要有以下三步:


第一步是信息化。即营销数据的记录开始采用智能化工具。信息化的普及在这两年做的非常好,目前仅有一些小的经销商和店铺还保留纸笔记录信息的习惯。


第二步是数据化。企业的制造、仓储和经销等系统有很多的数据。最开始这个系统会分割在不同的部门,我们需要做的事是把数据打通。数据打通之后,企业管理者才能从整体上了解到商品的经营情况,从而做出有效的决策判断。


第三步是智能化。这一点则是AI擅长的领域。我认为在食品、饮料这样的快消行业,我们离智能化还有一定距离。然而当下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来完成数字化转型的成本非常高,哪怕是通过互联网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也需要大量的物质支撑。我们公司的目标,就是让行业同仁能以最高的性价比用到最好的智能技术,将AI技术落地,切实地去解决行业的痛点。


以数据的透明化问题为例,信息化并不代表数据的透明化,使用智能工具也并不能代表所获得的数据就更加的真实可靠。因为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你的业务员本身就没有诚实记录这些信息。我们现在的系统是基于表单的形式在收集数据。这意味着数据还是由人来录入。

只有当数据收集实现无人化时,这些用来做供应链决策的数据才能更加的真实和透明。


基于这些思考,我们认为有效的企业决策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协同情报采集系统,帮助我们的品牌商和经销商有效采集市场上的商品动销数据。另一个部分是运营管理优化系统,实现企业的智能化管理和执行,从而优化价格、优化陈列、优化分销。智能优化系统非常难得,若想获得这个系统,就要打好数据化和信息化的基础。


为了实现这些业务目标,需要结合以下三种技术:第一个是AI技术,用于帮助企业分析数据、分析视频、分析语音、分析文本,最终帮助企业形成决策。第二个是云计算技术,用于打通数据,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第三个是IoT技术,也就是物联网技术,比如在仓库中,一个可以自动录入货物信息的摄像头可以完成超出人工几十倍的工作量,并且可以达到7*24的工作状态。品览通过不断研发基于AI的图像识别技术,并整合IoT设备后,推出了品识——物品识别平台。


过去一年内我们完成了大量的落地合作,微软和英特尔都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结合双方顶尖的软件以及超强计算能力的硬件设备支持,我们为不同类型的客户带来了智能化的生产、制造、营销等服务。


品览李一帆:企业服务,拼体量还是拼质量?

疫情倒逼线上技术社群运营


这次疫情,首先是开启了我们对近些年整体的经济低潮、中美贸易变化、科技封锁和老龄化等一系列危机的深度反思。我们更强烈地意识到,劳动力在经济中是根本问题,必须实现劳动力的升级和赋能,才能更好地对抗危机。


比如,复工期间,线下工作无法开展,我们如何通过云端办公软件,实现远程协作?面对用工难,如何实现无人化、少人化,为企业降本增效?以前很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的问题,现在都真实发生了。


第二个变化是,我们发现传统的获客模式不再奏效了。线下展会和活动纷纷取消,给营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尝试网上直播、官网投放等数字化营销方法。


我们是2月2号云开工的,开工第一周就把线上的投放预算增加了5倍,效果很明显,我们电话咨询的量变大了,并且吸引了一批忠诚的愿意跟我们积极互动的粉丝,这里面有关注物品识别技术的公司CIO和技术负责人、行业专家和各大科技企业的同行,形成了一个高度同频的线上社群。


我们设立了会员专区,大家在群里共享资讯,交流想法。这次疫情对我们来说,成为一个开启线上社群的全新契机。


第三个变化,则是企业用户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以前可以慢慢探讨一些创新的想法,现在,则是想尽快落地,用“武器库里最成熟的产品”,直接解决某个问题,因为大家都需要实实在在地缓解自身企业所面临的危机。


品览李一帆:企业服务,拼体量还是拼质量?


品览李一帆:企业服务,拼体量还是拼质量?

中国企业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从CMU毕业之后,参与了一些硅谷的创业项目,尽管方向各不相同,但技术脉络一直是AI的行业应用。我尝试过邮件分析+AI、医疗影像+AI、生物信息+AI等领域,最终发现面向企业级市场提供AI技术服务是我比较擅长的领域,所以后来创办了品览,希望利用我在技术领域的积累帮助市场快速进入AI时代。


中国跟美国相比,在企业服务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首先,资本风向决定了公司都在做什么。在美国,风险投资基金有70%是以企业服务为导向的,但中国过去几年的投资,大多是投向2C的领域。


其次,美国有很多好的SaaS公司,比如Salesforce等,能够做到百亿甚至千亿美金的规模,但他们的客户数量相较于2C的公司并不是很多,走的是很精专的路线。但在中国,很多企业还是停留在软件定制化和劳务外包的阶段,鲜有公司通过SaaS或者套装软件提供更好的规模化服务,实现降本增效。


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美发展阶段不同。美国经济野蛮生长的阶段已经过去了,他们从七八十年代开始,慢慢进入到效率提升和精雕细琢的阶段。中国是2010年之后,消费互联网逐渐定格,才开始进行产业互联网的提效,大企业开始关注用效率工具来整合行业。


中国上一波做产业互联网的企业,很多还是偏流量的思维。对于什么是好的模式,大家还都在看、都在摸索。我们更认同的是价值为王,而不是追求估值和融资。


美国可以给我们的一点启发是,做企业服务的公司大多不是靠流量生存的,他们的目标是帮助核心客户群把价值做出来,专注于产品和体验,很niche。我相信中国未来也是往这个方向发展,品览是希望持续在物品识别的赛道上打磨产品和服务,未来成为这个赛道里的头部。


品览李一帆:企业服务,拼体量还是拼质量?


品览李一帆:企业服务,拼体量还是拼质量?

番外:影响我创业之路的“一次偶然”


乔布斯生前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曾说,人生就像是很多点连成线的过程。当我们做出一个选择或经历某一个时刻的当下,我们无从知道它将如何影响人生的走向。但是,当我们回望过去的时候会发现,一些偶然的际遇、选择或发现,竟为我们通向未来的道路埋下了伏笔和种子。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Because believing that these dots would connect down the road, would give you the confidence to follow your heart, even when it leads you off the well-worn path, and that will make all the difference.


在今后的创创人物志中,我们将邀请每一位被访同学分享自己人生中的“一次偶然”。它可能是一场相遇、一个选择、一次阅读,或一个发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相信,有一些偶然,会成为定义未来的重要时刻。

以下是李一帆的“一次偶然”


建立了我人生价值观体系的,其实有两次“偶然”。


第一次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我是四川人,地震发生的时候我还上高中,经历了那种灾难带给人的无力感,也看到很多的志愿者来四川支持灾后重建。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生而为人,一定要做成一些事儿,一定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第二次是我读大学的时候。一直都在一个思考和探索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在实验室做过科研,也参加过很多社团活动,但是总觉得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我非常偶然地翻开了一本乔布斯的传记。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个下午,我翻开了白色封皮的《乔布斯传》,一口气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世界被点亮了,从技术到产品到商业的链条,这就是我感兴趣的方向。


品览李一帆:企业服务,拼体量还是拼质量?

品览李一帆:企业服务,拼体量还是拼质量?

品览李一帆:企业服务,拼体量还是拼质量?

李一帆和清华大学科创小组的同学们在一起


后来我就开始在学校里做科创小组,申请到了知名企业的百万赞助费,还做过一个触觉皮肤的科创项目,帮助盲人在互联网设备上接收信息。我成为一名连续创业者,先后参与或创办过4个创业项目。对我来说,这个认识自我、探索自我的过程,都是从那本《乔布斯传》开始的。


品览李一帆:企业服务,拼体量还是拼质量?

长江创创是长江商学院旗下的【创业创新平台】,通过专业、聚焦、创新的【创业课程】和开放跨界的【社群服务】为创业者升级思维认知和管理框架,链接资本、产业、跨境资源,探索未来产业与商业发展边界,共同塑造新商业价值。

欢迎在头条给创创留言,我们会及时给予回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