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遇刺那年,鮑勃·迪倫22歲

肯尼迪遇刺那年,鮑勃·迪倫22歲

肯尼迪遇刺那年,鮑勃·迪倫22歲

3月27日,星期五,Bob Dylan發行新歌《Murder Most Foul》。這首長達17分鐘的歌以肯尼迪遇刺為動機和線索,引出了1960年代以來美國流行文化裡的高光時刻。

這是Dylan在2012年發行專輯《Tempest》後,時隔八年的第一首原創作品。這八年裡,Dylan和他的樂隊一直在重新演繹《The Great American Songbook》裡的經典歌曲。

Bob Dylan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稱《Murder Most Foul》這首歌其實在更早之前就錄製了,但一直沒有發行。我們無從得知Dylan決定在當下讓歌曲面世是否有他的特殊用意。但把這首歌在此時此刻傳遞給聽眾,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時刻。

眼下美國正值大選,疫情蔓延,經濟市場動盪,整個社會毫無預兆地朝著安穩的反方向飛馳。成長於富足安穩年代的Z世代也陸續邁入20歲,在突如其來的撕裂之下,牴觸、茫然、焦慮、恐慌的情緒無法避免地蔓延。

1963年,Bob Dylan 22歲,是60年代的“Z世代”。

那一年,Dylan先後錄製了《Blowin' in the Wind》《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同年,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遊行上進行了《我有一個夢想》著名演說,Bob Dylan也在這場為非裔美國人爭取民權和經濟權利的遊行中高唱《Only A Pawn in Their Game》。而後來《Blowin' in the Wind》《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這兩首歌也成為美國同時代青年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的”聖歌”。

肯尼迪遇刺那年,鲍勃·迪伦22岁

△ Bob Dylan與Joan Baez在華盛頓遊行上

1963年是Bob Dylan的爆發之年,那時的他年輕、憂鬱、恃才傲物、無所畏懼,他沿著垮掉派反叛的腳印,走出了自己的路。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美國社會引起極大震盪。對於二戰後嬰兒潮中出生的人來說,這是他們成長中為數不多且近在咫尺的社會慘劇。

肯尼迪遇刺那年,鲍勃·迪伦22岁

肯尼迪所代表的"人權”和“自由”以及他“反戰”、“反種族歧視”的政治觀點,讓年輕一代對於他的死備受打擊,甚至有人稱,肯尼迪遇刺讓美國夢碎。

Bob Dylan將新歌取名為《Murder Most Foul》,最卑鄙的謀殺,是年輕時自己的意難平。

見證了美國半個世紀的變遷後,78歲的Dylan更加平靜、更加悲天憫人,他用音樂聯結聽眾,用流行文化編年史中的精髓喚起共情。他也叮囑大家要注意安全、保持敏銳。

《Murder Most Foul》是Dylan作為過來人與站在時光另一側的自己展開的對話,也是他作為見證者對站在時代拐點上的年輕人們的娓娓訴說。

Dylan這首歌的面世無疑自帶話題和關注。他是一整個時代的音樂領袖,也是飽受爭議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這首接近20分鐘的散文詩民謠,引起各方討論。很多媒體都稱讚這首歌是“史詩級”民謠歌曲,但也有人認為這首歌不盡如人意。

為紐約客供稿的Kevin Dettmar教授認為《Murder Most Foul》的前半段聽起來讓人失望。開頭幾分鐘像是Don McLean《American Pie》的打油詩版本。而像"I‘m goin’ to Woodstock, it's the Aquarian age"、"Then I'll go to Altamont and sit near the stage"這樣的句子,如果不是出自Dylan之手,沒有人會放在眼裡。

他認為儘管Dylan的聲音一如既往地有戲劇性、抓人耳朵,但歌詞第二行肯尼迪演講的引用、第三行牛仔的比喻,第六行《聖經》以賽亞書的提述都有些陳詞濫調。

前十分鐘Dylan做了大量的隱喻,而十分鐘後老電臺DJ Wolfman Jack出現讓場景得以轉換。但是在Kevin Dettmar看來,這只不過是Dylan在歌中把《The Great American Songbook》的目錄報了一遍,讓最後的7分鐘成了他在2006到2009年主持過的《Theme Time Radio Hour》節目。

肯尼迪遇刺那年,鲍勃·迪伦22岁

△《Theme Time Radio Hit》實體CD

“Play”成了剩下歌詞中的關鍵動詞,每一句的開頭都用到了它。歌曲中涉及到的藝術家包括Eagles、Fleetwodd Mac、Stan Getz、Patsy Cline、Everly Brothers、John Lee Hooker、The Animals以及The Who等。就連Kevin Dettmar也同意Dylan的這份歌單所觸及的範圍又遠又廣,其中甚至還蘊藏著泛基督教主義。

雖然像Kevin Dettmar這樣的學者評論家對於《Murder Most Foul》有諸多挑剔,但是這首歌仍然收到了大量來自聽眾的積極反饋。有人稱讚Bob Dylan是唯一有能力描繪過去60年美國流行文化圖景的音樂人;有人擔心這是Bob Dylan的“天鵝輓歌”;有人在歌曲下面分享了自己在肯尼迪遇刺後生活發生的鉅變;甚至還有人把這首歌與特朗普背後的神秘右翼組織“QAnon”扯上聯繫……

肯尼迪遇刺那年,鲍勃·迪伦22岁

△ 1972年,Bob Dylan和他的鐵粉。圖片來源:Keith Beaty

這首歌重新喚起了大家對於美國流行文化歷史的認同感以及兒時回憶,也讓民眾在新聞報道、網絡資訊之外,從音樂作品上,再一次被提醒歷史的輪迴和社會可能發生的鉅變。

如果說《Blowing in the Wind》是22歲的Bob Dylan在向遠方尋求答案,那《Murder Most Foul》是78歲的他在用音樂濟眾。

在最後七分鐘,他請求Wolfman Jack播放的每一歌,都是一劑藥。

網友MrsP說,當他唱“Play Misty for Me”時,我開始流眼淚。

《What Bob Dylan Is Doing in “Murder Most Fou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