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大事年表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1294)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之弟。大蒙古國第五任可汗,元朝開國皇帝,在位時間:1260年-1294年。蒙古尊號“薛禪汗”,年號中統、至元,廟號世祖。

元世祖忽必烈大事年表

中統元年(1260年)

宗諸王合丹、阿只吉、塔察兒、移相哥、忽剌忽兒、爪都等會集開平,召開忽裡勒臺大會,推舉忽必烈為大汗;忽必烈稱帝,建元中統,正式確立中書省,並改革官制,設十路宣撫司,以巴思八為國師,總領天下佛教;南宋左丞相吳潛阻止趙昀立忠王趙禥為太子,被右丞相賈似道排擠罷相;不久,趙禥被立為太子。同年,元朝刷交鈔;旭烈兀建立伊利汗國。

中統二年(1261年)

宋丞相賈似道查核各地軍費,大將多數獲罪;漳川安撫副使劉整以瀘州降蒙古;賈似道忌合州守將王堅,調王堅知和州;忽必烈詔軍中所俘儒士贖為民;勸課農桑 ,設各路勸農使;諭河南管軍官,於近城地酌留牧場,餘聽民耕種;設各路提學校官;設立翰林國史院。

同年,忽必烈率軍大敗阿里不哥;蒙古懷孟提舉王允中、大使楊端仁主持開鑿的沁河渠(又稱廣濟渠)竣工;宋人楊輝著《詳解九章算法》,包含著名的“楊輝三角”;宋人陳振孫著《直齋書錄解題》;波斯人志費尼撰《世界征服者史》。

中統三年(1262年)

宋人楊輝著成《日用算法》;忽必烈下令制定官俸;山東李璮叛亂,被史天澤斬殺;郭守敬開始治水;忽必烈設置十路宜慰使。

元世祖忽必烈大事年表

中統四年(1263年)

賈似道推行“公田法”收購官民田,以租賦供國用,彌補鈔幣貶值;趙昀復任董宋臣為內侍省押班,以張鈺知合州;忽必烈令包銀以鈔輸納;設立樞密院,以開平為上都;免除讀書者傜役;元人薛景石編成《梓人遺制》是目前世界最早論織布機構造技術的著作。

中統五年、至元元年(1264年)

宋衢州民詹沔因官吏苛取起義;蒙古設立各路行中書省;賈似道推行經界推排法,丈量土地,史稱“江南地尺寸都有稅”;南宋發行“金銀現錢關子”,一貫抵十八界會子三貫,導致物價更貴;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採用劉秉忠建議,定都燕京,改稱中都,改元至元;採用廉希憲建議,廢除諸侯世守制度;禪宗楊歧派僧侶普濟合編《五燈會元》書成;忽必烈罷南邊五市。

同年,趙昀去世,時年60歲,太子趙禥繼位;加賈似道為太師、平章軍國重事,封魏國公;蒙古設立總制院,管理天下佛教,以國師巴思八總領院事。

至元二年(1265年)

上宋理宗諡號聖明安孝皇帝,廟號理宗;蒙古定製,兼併州縣,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同年,蒙古設立大宗正府;宋蒙兩軍在廬州、漳川等交戰,宋軍均敗;八剌奪取察合臺國汗位。

元世祖忽必烈大事年表

至元三年(1266年)

蒙古設立國用使司;汪惟正遣將攻破南宋四川開州;窩闊臺之孫海都在封地叛亂;忽必烈派黑的、殷弘經高麗出使日本,二人害怕海浪中途折回高麗;令大食人也黑迭兒營建大都。

至元四年(1267年)

趙禥授賈似道平章軍國重事,賜第西湖葛嶺。賈似道常常不到都堂辦事,在府第簽署文書,多由其館客廖瑩中、翁應龍代為決定;南宋收復開州;呂文德之弟呂文煥知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同年,忽必烈敕修曲阜孔廟,禁僧官侵理民訟,修築大都宮城;以許衡為國子祭酒;令包銀民戶每四兩增一兩,以充作官俸,時稱俸鈔;命阿術與整經略襄陽;設立諸位斡脫總管府,管理斡脫;波蘭天文學家札馬魯丁人仕元朝,並頒佈《萬年曆》。高麗人代忽必烈向日本遞交國書,日本不予答覆。

至元五年(1268年)

南宋罷黜浙西諸州公田莊,並募民自耕,減租十分之三,行義役法;蒙古禁民間兵器;罷諸路女真、契丹、漢人為達魯花赤者,其回回、畏吾兒、乃蠻唐兀人仍舊任職;設置御史臺。同年,蒙古議定朝儀,遣阿衰、彌陵籍察烏思藏民戶;阿術圍困襄陽,築城壘寨,南宋襄陽守軍進攻諸寨,大敗而歸;蒙古西北藩王質問忽必烈留漢地、用漢法的原因;蒙古大將張柔去世,時年79歲。黑的、殷弘在高麗護送下到達日本,虜掠兩個日本人歸國,日本依舊不予屈服。海都被忽必烈大軍擊敗於別矢八里。

元世祖忽必烈大事年表

至元六年(1269年)

南宋以李庭芝任兩淮制置大使兼知揚州;蒙古阿術率眾侵復州(湖北天門)、德安府、京山等處,虜掠南宋萬餘人;史天澤築長圍以困襄陽;南宋將領張世傑、夏貴、范文虎相繼進兵支援襄陽,均以失敗告終。同年,蒙古確定朝儀,設立平倉、義倉,改都統使司為通政院;八思巴創作蒙古新字完成,加號“大寶法王”;南宋天台宗僧人志磐撰寫《佛祖統紀》書成;忽必烈派兵平丁高麗政變,助國王禃恢復王位。察合臺、窩闊臺後裔舉行塔剌思大會,從此察合臺、窩闊臺汗國脫離蒙古帝國控制。

至元七年(1270年)

南宋以李庭芝為京湖制置大使,督師支援襄陽;殿前副指揮使范文虎倚仗賈似道,不聽李庭芝約束;以高達知鄂州;蘭溪人金履祥奏請請從海道攻燕薊。忽必烈派劉整在襄樊前線造戰艦,練水軍,同時採用張弘範(張柔之子)建議,加強襄樊外圍城柵,致使襄樊水陸交通全斷。蒙古復立尚書省,罷制國用使司,以阿合馬為平章尚書省;設立司農司,並設四道巡行勸農司;建立村社制度,五十家為一社,並設社長,並設立社學;保留里正,專任催督差稅;趙良弼兩次出使日本,均被滯留太宰府。

至元八年(1271年)

南宋設立士籍,加強科舉制度改革;忽必烈建國號大元,禁永金國泰和律,設立國子學;忽必烈派軍增援四川,從而牽制宋軍援救襄樊。

至元九年(1272年)

南宋李庭芝命民兵部轄張順、張貴溯漢水緩襄陽,突破元軍封鎖;范文虎失約未發兵,張順、張貴戰死;南宋四川安撫使昝萬壽遣兵攻成都,焚燬其城;元並尚書省入中書省;忽必烈採用劉秉忠建議,改中都為大都,定為元朝首都;李庭芳招降劉整失敗。

元世祖忽必烈大事年表

至元十年(1273年)

元軍攻破樊城,南宋範天順、牛富等殉職。元軍用回回人亦思馬因所造巨炮攻襄陽,南宋守將呂文煥投降。襄、樊攻防戰前後逾五年,元軍所用發石機,後稱”襄陽炮”;南宋宋以李庭芝為淮東制置使兼知揚州,夏貴為淮西制置使兼知廬州。同年,元朝《農桑輯要》頒佈。

至元十一年(1274年)

元朝大舉伐宋,賈似道遣使議和未果,親率十三萬大軍號稱百萬應戰,宋軍大敗,主力喪失殆盡;宋人吳自牧著成《夢梁錄》;劉秉忠去世,時年59歲;忽必烈派兵征討日本,無功而返。

同年,宋度宗趙禥駕崩,時年35歲;年僅4歲的太子趙顯繼位,上趙禥諡號為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廟號度宗,葬會稽永紹陵;宋理宗皇后張氏臨朝聽政,急召各地駐軍勤王,

至元十二年(1275年)

元世祖忽必烈看到滅亡宋朝的時機已經成熟,決定派伯顏率軍南下,直搗臨安,對南宋實施毀滅性打擊;元軍渡過長江,僅用3天時間佔領鄂州,隨後,乘勝沿長江東進,南宋的城池接連陷落。賈似道號稱的百萬大軍慘敗,宋軍主力損失殆盡,在朝臣的一再要求下,賈似道被貶;南宋官員紛紛逃亡;元朝信使廉希賢、嚴忠範被南宋斬殺;高達在江陵投降元朝、昝萬壽在嘉定降元;同年,馬可波羅抵達元大都。

元世祖忽必烈大事年表

至元十三年(1276年)

元兵破潭州,南宋守將李市自殺;元軍攻破了臨安門戶獨松關,南宋恭帝獻出玉璽和降表請降;文天祥以右丞相入元營談判,被元軍扣留。伯顏擄宋全太后、宋恭帝等北歸,宋恭帝被忽必烈冊封為瀛國公;不久文天祥自鎮江元營逃出,抵達溫州,擁立益王趙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以陳宜中為相,授文天祥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同年,文天祥抵達南劍州(福建南平)號召四方起兵;李庭芝、姜才自揚州轉戰至泰州,城破被殺;合州守將張珏收復瀘、涪(今四川涪陵)二州;宋端宗在海上漂流幾個月後抵達惠州,遣使奉表請降;元朝設立太使局,研究新曆法。

至元十四年(1277年)

正月,宋文天祥移軍漳州,南宋廣東諸郡降元;元萬戶只兒韓帶於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達來諾爾)舉兵,叛應劃裡吉,漠南北大震,忽必烈急召南征諸將北返,遂伯顏北討。宋文天祥等人乘機收復梅州、吉、贛諸縣;張德興等起兵收復黃州,不久城破被殺;張世傑與義軍陳吊眼、許夫人等部圍攻泉州;元將忙兀臺、唆都、蒲壽庚等率舟師追擊南宋二王,廣州降元。

同年,張世傑攜宋端宗從香港九龍城逃往大橫琴島;陳宜中出走越南占城;元以張宗演(張天師)領江西諸路道教;以楊璉真伽為江南釋教總統;元軍入緬作戰,無功而返;元朝設泉州、慶元、上海、澉浦四市舶司,由忙古礙領泉州市舶司,楊發督慶元等三市舶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

元軍平定東川,張萬、張起巖投降;宋恭帝昰移駐碙州(廣東碙洲島),不久宋恭帝駕崩,年僅10歲,葬於香港大嶼山永福陵,張世傑等人擁立趙昺為帝,改元景炎;隨後雷州失守,文天祥在五坡嶺被俘;張世傑遂攜帶宋末帝北移崖山(廣東新會);元將阿里海牙令史格留鎮雷州,以防張世傑向西突圍至交趾,並親自率軍艦航海攻佔了海南島。元招徠蕃國互市;元朝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枷盜竊宋陵,將宋理宗頭骨製成酒器;正一教道士張留孫受玄教宗師之印。

元世祖忽必烈大事年表

至元十六年(1279年)

元將張弘範、李恆圍攻崖山,用火攻將宋軍打敗。陸秀夫看到大勢已去,揹著8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而死。張世傑等人也遇颶風,溺水而死,南宋崖山十萬軍民全部投海而亡。南宋的最後一支軍隊從此全軍履沒,宋朝亡國。

同年,宋人陳元靚撰成《事林廣說》;紀錄宋光宗、宋寧宗的《兩朝綱目備要》書成;紀錄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的《宋季三朝政要》書成;元朝《聖武親征錄》書成;元朝太使局改為太使院,郭守敬測驗晷景;泉州行省左丞唆都遣趙玉出使爪畦。

至元十七年(1280年)

閩贛等地發生多次農民起義,皆被元軍鎮壓;忽必烈派都實探查黃河源頭,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考察河源之舉;頒行郭守敬等所訂《授時歷》,證實宋楊忠輔計算的歲實數值;允准雲南行省納速剌丁之請,令其率兵攻緬。同年,雜劇作家白樸撰寫《牆頭馬上》成書;張弘範去世,時年43歲;姚樞去世,時年76歲;竇默去世,時年85歲;廉希憲去世,時年50歲。

至元十八年(1281年)

忽必烈設立徵東行省,派兵十四萬第二次東征日本,大敗而歸,逃回者僅三萬餘人;都昌人杜萬一率領白蓮教聚眾起義,不久失敗;同年,元軍鎮壓漳州起義軍,誘擒首領陳吊眼;忽必烈下令燒河中府等處《道藏》版,嚴禁道經,全真教逐漸衰落;天文學家許衡去世,時年73歲;忽必烈命爪哇國王親自來朝,被拒絕。

至元十九年(1282年)

諸王撒兒班(又稱撒裡蠻,察合臺之子)執劃裡吉以降;山東益都千戶王著等矯太子令,夜入中書省,殺死阿合馬;忽必烈命朱清、張宣、羅璧等造骨底船,試從海路運江南糧;命唆都率江南大軍,由海路攻佔城,占城王子入山抵抗。同年,太平、宣城、徽州等地饑民反抗,不久即敗;中山娥人稱宋朝皇帝,聚集千人反元;抗元名將文天祥被殺,時年47歲;忽必烈遣宜慰盂慶元、萬戶孫勝夫出使爪哇。

元世祖忽必烈大事年表

至元二十年(1283年)

忽必烈計劃再次發兵征討日本,在江南各地招募水手,打造海船,激起人民反抗二百餘次;占城元軍被擊退;廣東新會林桂方等反元,建號羅平國,年號延康,不久失敗。黃華起義,沿用南宋祥興年號,被元將劉國傑所鎮壓,次年被殺。同年,設立海運萬戶府,開濟州河,相吾答兒等經略滇西,緬甸入侵,被元軍擊退。歐南喜、黎德在廣州復叛,次年兵敗被殺。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

邕、賓、梧、韶、衡、漳及寶慶、武岡等地相繼發生起義;詔令天下私藏天文、圖截、太月、雷公式、七曜歷、推背圖、苗太監歷,有私習和收匿者均治罪;禁軍民學習相捕或弄槍棒;忽必烈以范文虎為中書左丞、商量樞密院事;以盧世榮為中書右丞,理財賦。同年,令中書省議用科舉取士,不久中止;對外貿易實行官營,所得利潤,官得七成,經辦人得三成;鎮南王脫歡(忽必烈之子)與李恆等借道安南攻佔城,不久唆都戰死,占城之役結束;派孛羅、愛薛出使伊利汗國。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

胡三省新注《資治通鑑》;札馬剌丁奉命主持纂修《大元大一統誌》;因忽必烈年事已高,爆發禪位風波,真金太子驚懼而死;察合臺汗篤哇親率十二萬大軍入侵畏兀爾,包圍哈剌火州(吐魯番)。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

忽必烈下令罷攻日本;命阿里海牙等徵兵,派脫歡再攻安南;規定:凡漢民持有鐵尺、手撾及杖之藏刃者一律繳出;遣集賢直學士南宋人程文海赴江南訪求人才;免儒戶徭役,並准許入太學。同年,頒佈《農桑楫要》;黃河決口開封等地;百姓死傷不計其數。

元世祖忽必烈大事年表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

復立尚書省,以桑哥、鐵木兒為平章政事。採用桑哥建議,印刷至元鈔,新舊鈔並行。進桑哥為右丞相;設立立國子監,學生一百二十人,蒙漢各半;設立江南各路儒學提舉司。同年,宗王乃顏反叛,忽必烈親征,在遼河附近擒殺乃顏。同年,脫歡軍攻入安南都城,安南王陳日煊被迫入海。婺州柳分司、處州詹老鷂、溫州林雄、徽州汪千十、肇慶鄧大老、劉大老等紛起反抗,先後被劉國傑等所鎮壓;規定:捕盜用弓箭由蒙古、畏兀兒、回回之為達魯花赤者保管。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

元軍從安南撤退,途中被陳日煊伏擊,元軍損失甚重;賀州、盾州、泉州等地人民起義,湖南詹一仔聚衡、永、寶慶、武岡群眾起義,皆被劉國傑所鎮壓;處州柳世英、柳州黃德清、潮州蔡猛等分別起義,先後被元軍所鎮壓。同年,設宣政院專管西藏事務。叛王海都進犯北邊;黃河再次決口;忽必烈派瀛國公趙顯(宋恭帝)赴土番學習佛法。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

開挖山東安山(梁山)至臨清運河,命名為會通河。台州楊鎮起義,建大興國,年號安定,眾十餘萬,被元將史弼所鎮壓;福建畲民丘大老、漳州陳機察、黃華弟福謀起義失敗,丘大老、陳機察、張順等降;肇慶閻大老、懷集蕭大老、道州陳大老、金林曾大老等起義,均被湖廣劉國傑所鎮壓。禁江南百姓攜帶弓箭,違者籍為兵。海都攻入至和林,忽必烈親征應敵。謝枋得絕食而死,時年64歲,著有《疊山集》。

元世祖忽必烈大事年表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江西華大老、黃大老、丘大老,浙東楊鎮龍餘部,太骨縣葉大五,績溪胡發、饒必成,浙東呂重二、楊元六,杭州唐珍,仙遊朱三十五等陸續起義,不久均以失敗告終。元朝申嚴漢人田獵之禁;規定諸王封地民間訴訟由王傅和監郡同治,無監郡之處由王傅辦理。同年,江陰、寧國等路大水,黃河決口祥符;泉州、武骨路(內蒙古寧城)地大震。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罷江淮漕運,完全由海道運糧;桑哥因為專權罷相被殺;逮捕楊璉真伽,並籍沒財產;復罷尚書省入中書省,確定行省制;禁販賣蒙古人至回回等地;解除道教全真派禁令;上海始設縣。同年,何榮祖所編《至元新格》奏準頒行;馬克·波羅回國。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

元大都建成;郭守敬鑿通會通河,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忽必烈以鄧州舊軍萬戶史弼、泉府太卿亦黑迷失,福建行省右丞高興併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率軍征討爪哇。

至元三十年(1293年)

元軍征討爪哇大敗而歸;伯顏從和林進擊海都戰敗,忽必烈令玉昔帖木兒輔皇孫鐵木兒鎮和林,取代伯顏;命留夢炎、李希顏等根據宋代舊制,制定市舶法規;禁止江南州郡買賣人口;東平百姓趙天麟上《太平金鏡策》,未獲執行。

元世祖忽必烈大事年表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

忽必烈駕崩,時年80歲,忽必烈之孫、真金第三子鐵穆耳繼位;上忽必烈尊諡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蒙古尊稱薛禪皇帝;上先皇后弘吉剌氏尊諡昭睿順聖皇后。

改皇太后所居舊太子府為隆福宮、詹事院為徽政院;增加官員俸祿;以月兒魯為太師,伯顏為太傅,月赤察而為太保;禁止諸司豪奪鹽船遞運官物,僧道權勢之傢俬匿盜販;封完顏伯顏為冀國公,妻何氏為冀國夫人。

忽必烈在位期間,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十分重視中原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對各民族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其多年的征戰也使的被征服的人民遭受了毀滅性打擊。馬可·波羅曾稱讚其為有史以來最為強大的君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