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陽"是科學的嗎?

復陽”是科學的嗎?

墨心人


所謂“復陽”,就是確診患者治癒出院後,經過再三檢測,又發現結果呈陽性——復發了。這是一件很彆扭的事,甚至有點兒說不清楚。

國內專家似乎對這個問題有點裝傻

昨天(4月2日)晚上八點鐘,上海的大專家張文宏連線海外華僑華人與留學生(英國、南非專場)時說:復陽患者不會引起疫情大面積暴發,因為這個病毒是‘死’的,“復陽”背後有非常複雜的科學機制,但結論是“復陽”不具備顯著的臨床意義,在流行病學史裡不會引起大面積暴發,也不會引起傳染,“目前沒有出現一例復陽者傳給身邊的人。”

同樣是昨天,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劉磊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說:對“復陽”情況不必過度解讀,研究對象中的“復陽”患者,並沒有出現症狀的復發或疾病的加重。

3月30日,一篇題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overed COVID-19 patients with re-detectable positive RNA test》(《新冠肺炎核酸檢測“復陽”患者的臨床特徵》)的研究論文在醫學預印本MedRxiv平臺發表,研究對象是262名新冠肺炎患者,2020年1月23日至2月25日,這些患者從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出院,其中,“復陽”患者共38例。

我認為,問題不在於有多少“復陽”患者,而是“復陽”本身是否科學?

根據常識,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後,就具備了對抗新冠病毒的抗體,這是歐美國家實施“群體免疫”戰法的原因:讓更多人感染上病毒,被治癒或自愈之後,就擁有了抗體——這是“群體免疫”的理論基礎

現在中國專家告訴全世界有“復陽”的情況出現,是否與常識不符?

鑑於這種情況,國外有比較頂級的專家分析說:不是“復陽”,而是沒治癒。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檢測偏差,誤以為治癒了,檢測結果不可靠!如果是這樣,那就不好玩了。因為這必然產生一個問題:我們以往用同樣方法檢測的那些排除、確診、治癒的數據,可靠嗎?

如果可靠,的確有“復陽”情況出現,就說明了歐美國家“群體免疫”戰法,在理論上根本站不住腳;如果不可靠,那就說明在我們中間,潛在的感染者可能還有很多。

我認為,這兩者不可能同真,必有一假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