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为什么在清明古人选择“上河”而不是上坟?

导语


很多人都知道,宋朝画家张择端有一幅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年间在清明节前后京城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的热闹景象。


你知道吗,为什么在清明古人选择“上河”而不是上坟?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你知道吗,为什么在清明古人选择“上河”而不是上坟?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孙羊正店”门口的鲜花摊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可是,我们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清明时节,古人们是“上河”,而不是我们今天常见的上坟呢?

清明节的“前世今生”


【一】清明节的前世

1、我们先来谈为什么要“上河”,

这与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上巳节密不可分。

上巳节指农历三月上旬巳日,它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开始,三月初三就被称为上巳节。在唐代的长安城中,上巳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上巳节和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二月初一的中和节并称为“三令节”。

所以,有关上巳节的诗词非常多,比如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就写到上巳节的热闹非凡:“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还有那句诗圣杜甫流传至今的《丽人行》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都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阳春三月、上巳佳节,社会各层人士的游玩踏青图。

农历三月初,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一天人们在水边举行祭祀活动,目的正是为了:招魂续魄,袚除不祥。此外,人们还给这一天增加了不少娱乐活动,皇帝要在这一天赏赐群臣,大宴百官;普通百姓则要到渭水、曲水等河边春游、踏青、作诗庆祝。

不知你还记不记得,《兰亭集序》因为什么才被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出来?

答案正是上巳节。


你知道吗,为什么在清明古人选择“上河”而不是上坟?

大书法家王羲之画像


你知道吗,为什么在清明古人选择“上河”而不是上坟?

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集序》


你知道吗,为什么在清明古人选择“上河”而不是上坟?

兰亭雅集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件雅事。上巳日,人们在举行完袯禊仪式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饮酒作诗,寓意去除灾祸不吉。

所谓《兰亭集序》,就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2、清明节的“节”不是节日,而是节气。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得名源于“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之意。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正因为清明最初是农事节气之一,所以民间与之相关的俗语多于耕种有关,比如“清明前后一场雨,胜似秀才中了举”,“清明种菜,有吃有卖”等。


3、为什么古人不扫墓呢?

那是因为,最初,古代只有贵族有墓,百姓并没有墓,直到秦汉时期,平民葬后始有说法,相对贵族称“墓”、有碑,平民只有一个“坟”,也就是一个土包。

因此,墓祭一开始只是贵族活动,普通百姓只能进行家祭;汉代之后才逐渐普及。


【二】清明节的今生

现在,清明节正式成为中国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文规定四月五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又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起,清明节全国放假一天,来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到这一天,我们会用哪些方式度过这一传统节日呢?


1、扫墓

相信很多朋友应该都有参加学校组织外出扫墓的经历吧,清明前后,全校组织一次出游,或徒步或乘车,来到当地烈士陵园一类的场所,每人一朵小白花,神圣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在耳畔久久回荡,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相信学校的初衷一定是既追思了烈士,又亲近了自然。


你知道吗,为什么在清明古人选择“上河”而不是上坟?

学生扫墓


与纪念烈士不同,扫墓祭祖,即为“墓祭”,

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祭祖的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也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2、荡秋千

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点绛唇》就曾描写到:“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你知道吗,为什么在清明古人选择“上河”而不是上坟?

李清照《点绛唇》


后来荡秋千不限于女子,成为男女皆宜的游戏。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祛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的越美好。


3、吃青团

临近清明,中国许多地区都有食用青团的习俗,也就是所谓的“清明果”。人们把清明果叫成青青裹、清明团子、艾米果、清明粿等,塘栖人爱叫“青圆子”。


你知道吗,为什么在清明古人选择“上河”而不是上坟?


传统做法是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不过随着时代发展,青团这一传统小吃的花样也越来越多,甜香、咸香、软糯等丰富的口感;鲜肉、嫩笋、虾米等多变的馅料,无不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


写在后面

相信你此时一定对清明节的“前世今生”有了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不妨计划一次亲近自然之行,携你最爱的人,共度大好时光。


最后奉上一首海子的诗:

你来人间一趟,

你要看看太阳,

和你的心上人,

一起走在街上。


这里是@井井有聊,精选书和影视,用最真诚的分享,为亲爱的你赋能。你的喜欢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