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新冠肺炎疫情對臺灣產業影響觀察

作者 王建民

新冠疫情對臺灣地區經濟與產業的影響逐步擴大,其中對不同產業與行業的影響程度有所不同,而且疫情第一階段(到2020年2月底)對臺灣製造業產業影響並不顯著,但對航空運輸等服務業影響則尤為明顯。隨著疫情的持續蔓延與發展,對臺灣產業尤其是支柱性電子科技產業的影響會逐步增大。

依據臺經濟主管部門統計,2020年2月,工業生產年增長20.34%,其中製造業年增長21.12%,雙雙創歷年同月年增長新高。1-2月合計工業生產年增長7.85%,其中製造業年增長8.27%;在製造業內部,電子零組件年增長24.48%(其中2月增長32.3%),集成電路產業年增長38.11%(其中2月年增長46.93%),電腦電子及光學制品年增長27.48%(2月)。不過,機械設備、基本金屬與化學材料等傳統產業則有不同程度衰退。就是說在疫情發生第一階段,對臺灣製造業影響不明顯。

2019年,臺灣電子科技產業表現優異,是臺灣經濟增長與股市上漲的最大亮點。臺積電、聯發科、大立光、鴻海等一大批電子科技企業支撐著臺灣貿易出口與經濟增長。特別是2019年臺灣半導體設備投資總額達155.8億美元,超過中國大陸躍居全球第1位,更是美國半導體設備投資金額2倍。2020年初疫情發生後,就第一階段觀察,對臺灣電子科技產業影響不大。1-2月電子科技產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普遍增長,甚至顯著增長,只有少數出現負增長。以最具競爭力的半導體產業觀察,2月,臺積電營業收入達934億元,年增長53.4%,優於預期;全球手機鏡頭企業大立光營業收入年增長44.7%;。1-2月,聯電與世界先進兩大半導體企業合併營業收入增長20-30%。

不過,第二階段開始,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經濟受到影響,對臺灣產業尤其是電子科技產業的影響逐步擴大。一方面,對臺灣電子科技產業影響重大的大陸市場,在經歷近兩個月時間停產及對臺灣相關產業原物料零件等一度出現緊張狀態後,3月中旬開始大陸逐步復工復產,可一定程度緩解臺灣電子科技產業的原物料封零件供應與市場需求,對臺灣電子科技產業的影響有所緩和。另一方面,疫情向歐美等全球蔓延,美國經濟受到影響,對臺灣電子科技產業的影響逐漸浮現,但具體影響程度目前尚難以準確評估,但國際市場需求下降,全球經濟與外貿衰退,臺灣電子科技企業的營業收入普遍下調將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進而影響臺灣整體產業與經濟表現。

不過,疫情航空運輸、旅遊、酒店、餐飲、百貨、娛樂等服務業影響重大。疫情發生後,臺灣當局率先採取對大陸紅色旅遊警告,大幅停飛兩岸航班,後又嚴格控制兩岸出入境人員,臺灣航空運輸業率先受到打擊。到2月20日,桃園機場每日客運運量暴跌只剩4.5萬人,僅是2019年同期的30%。臺灣兩大航空公司華航與長榮營業收入均大跌,華航2月航班取消約1400班次,約佔航班總量的23%,其中兩岸航線部分取消610班次,香港航線520餘班次。3月客運取消3000多班次,佔了航班總數的49%。2月,華航合併營業收入93.42億元(新臺幣,下同)同比下降24.87%,創下2009年9月以來的新低。其中客運收入56.61億元,同比衰退37.8%。但貨運28.9億元,同比增長20.87%。1-2月合併收入衰退9.74%。長榮航空2月合併營業收入衰退 34.61%。3月8-14日一週,國際航線取消航班達64.8%,載客人次為18萬,與2019年12月比較幅達84%,即僅剩16%的旅客。隨著全球疫情大暴發,許多國家或地區進行出入境人員管制,停航範圍擴大,影響進一步加劇,臺灣航空運輸業進入最嚴峻的寒冬期。

其次是觀光旅遊業受到巨大沖擊。2019年,臺灣觀光旅遊平穩增長,全年赴臺旅客為1184萬人次,同比增長7%。2010年初,疫情暴發後,臺當局率先對兩岸旅遊與人員往來採取嚴厲管制措施,隨後承擔著疫情的蔓延與發展,臺灣管制地區逐步擴大,同時也有更多國家或地區取管制措施,臺灣旅遊行業受到重大影響。2020年2月,境外赴臺旅遊人數衰退60%;上市上櫃觀光飯店營業收入下降30-40%。隨著疫情的擴大,臺灣於4月起全面停止出境與入境的觀光旅遊,對旅遊行業將是沉重打擊,預計全年入境人數可能衰退50%左右,將會減少500多萬人次,將重創旅遊觀光產業。旅遊行業企業倒閉出現倒閉潮,預計上半年有500多家旅行社停業,下半年可能有3500家;有臺灣學者估計旅遊加上週邊內需產業損失可能達3000億元。

另外,餐飲、娛樂、百貨商場等商業影響顯著。這是典型的消費行業。受疫情影響,不能集取或聚會,人流顯著下降,各餐廳、酒店、娛樂場所等一片冷清,業績大幅下滑。如遠東百貨2月營業收入同比下降23.5%。臺經濟部評估,3-4月百貨、夜市等業績最嚴重下降2-5成。臺灣商業研院調查顯示(3月中旬發表),疫情暴發以來,影響消費者信心,宴會、春酒等紛紛取消,預估大型宴會餐飲企業營業收入同比下滑60-70%,一般餐飲企業下滑20-30%,百貨零售企業營業收入下滑20%。臺經濟主管部門統計,2月,餐飲業營業收入584億元,年下降17%,創SARS以來最大減幅;預計3月批發、零售與餐飲業營業收入可能減少800多億元。隨著疫情全球蔓延,對這些行業的影響將會進一步擴大,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餐廳、酒店等歇業或倒閉關門。

不過,疫情暴發也帶動或崔生平臺、共享、雲端與居家等新業態、宅經濟與新經濟發展。一是生物醫療產業。如口罩、呼吸機與相關物料產業得到發展。二是大數據、雲產業、物聯網等科技服務產業。如防範新冠肺炎疫情,避免人與人接觸,帶動大數據、雲計算與物聯網服務加速普及與應用。三是生活超市、外賣與宅經濟。但這些新業態與新經濟發展,以及臺當局採取的一系列緩困措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新冠疫情對經濟尤其是航空運輸、觀光旅遊與餐飲等行業的重大沖擊,無法改變疫情對整體經濟與廣大產業帶來的影響。(作者 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