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一個你喜愛的戲曲人物形象,從戲曲的藝術特色等角度,結合你自己的境遇,說說你喜愛這個角色的理由是什麼?

他忙什麼


首先人物的形象必須緊貼劇情的故事情節,臺詞是最基本的嘗試,說的每一句一定領悟劇情的變化而改變,流利的語言是基本功。情緒的變化是演員的功底。好的演員無論從形象,臺詞的掌握,感情的抒發,隨時的應變能力都應該完美提現,才是一個好演員。很喜歡倪萍,宋丹丹。


子怡萌璇


我最喜歡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的老藝術家童祥岺老師演唱的,胸有朝陽片段,喜歡那段唱腔,唱的字正腔圓,耐人回味,唱詞,寫出了一位戰鬥在,林雪原中的英雄,戰士,深入敵人虎穴,在慶功宴之間,焦急的等待著戰友們的來臨,來個裡應外合

唱詞是:劈荊蔌,戰鬥在,敵人心臟,望遠方,想戰友,軍民攜手整裝待發打犲狼,更激起我鬥志昂揚,,,,,,

黨對我,寄託著,,,無限希望,支委會上,同志們語重心長,千叮嚀,萬囑咐,給我力量,一棵棵,火紅的心哪,暖我胸膛,,,,,,,

要大膽,要謹慎,切記心上,靠勇敢,還要靠智謀,高強,黨的話,句句是勝利保障,,,這段唱腔非常好聽,但唱起來,需要功夫。但我喜歡。

這戲裡還有沈金波老師唱的一段:參謀長少劍波一段,碩風吹選段,唱詞是:碩風吹,林濤吼,峽谷震盪,望飛雪,滿天舞,蘶蘶聳山披銀裝,好一浱北國風光,,,,,,,,

山詞壯麗,萬千氣象,怎容忍,虎去狼來,再受創傷,黨中央,指引著前進方向,革命地烈煙誓不可擋,解放軍轉戰千里,肩負著人民地希望,要把紅旗,祖國四方,特別好聽,所以我也喜歡。


瑪迪亞20191008


在我小的時候(好像初中?),有段時間被一部特別的電視劇吸引了,這電視劇有說有唱,後來我才知道,唱的那是黃梅戲。能吸引那個年紀的我不聽流行歌曲愛上聽黃梅戲,可見魅力有多大~

戲裡的主角男裝扮相時英姿颯爽(酈明堂),女裝扮相時千嬌百媚(孟麗君),唱腔婉轉,餘音繞樑。是的,就是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老師主演的黃梅戲電視劇《孟麗君》。

圖三那張廣為流傳的中老年表情包“為我們的友誼乾杯”,居然是韓老師[捂臉]

故事梗概大家應該都清楚。大學士之女孟麗君錦心繡口,才貌無雙,雲南總督之子皇甫少華文韜武略,儀表堂堂,兩人有婚約在先,后皇甫家遭陷害投敵,被滿門抄斬,皇甫少華出逃。

孟麗君為替皇甫家平反,故化名酈明堂男扮女裝進京趕考,一路上行醫救人,並誤接太師府繡球成為太師佳婿。孟麗君文采非凡,金榜高中,醫術高明,治癒太后,一路加官晉爵。

後邊疆告急,皇甫少華應徵入伍,封征討帥,大破敵軍。班師回朝後為皇甫家洗清冤情,與孟麗君同朝為官。兩人上本陳情,得太后庇佑,有情人終成眷屬。

這部劇改編自《再生緣》,它熱情的歌頌了當時社會條件下女性掙脫禮教束縛的思想和行為,讚美了女性的才識和膽略。她“挾封建道德以反封建秩序,挾爵祿名位以反男尊女卑,挾君威而不認父母,挾師道而不認丈夫,挾貞操節烈而違抗朝廷。”這些是很多人嚮往和欣賞,卻難以真正擁有的品質。





野生拾色獸


我喜歡江蘇地方戲錫劇《珍珠塔》,有無錫市錫劇團梅蘭珍、王彬彬和汪韻芝主演的錫劇戲曲電影。

故事發生在明神宗萬曆十八年尾,臘月十八,襄陽府襄陽縣御史府第,紅燈籠高掛,鼓樂聲齊鳴,告老還鄉在家的西臺御史陳璉(方卿姑爹),正值五十壽辰。河南開封府祥符人氏方卿,奉母之命,為籌讀書科考之費,來姑母處借錢,。方卿一路辛苦趕路,到陳府時已是衣衫襤褸,實在淒涼。

方卿,本是宰相之孫,吏部天官之子,方家因遭奸臣陷害,家道敗落。姑父陳御史出於禮節需要,準備讓方卿沐浴更衣,備齊壽禮,高跨駿馬,從大門進入。

於是,方卿便先去後堂見姑母方朵花。

豪華的蘭雲堂內,姑母方朵花正在向幾位官太太誇耀方家在朝堂上的顯赫和財產上的富有,更讓大家欣賞她的嫁妝——希世珍寶珍珠塔,藉機盛讚侄兒小方卿,做三交的時候,皇帝誇他是文曲星,送來百歲鎖,大牆門裡都抬不進。正宮娘娘送來的金鍊條,南京好連到北京城。

正好此時方卿來到蘭雲堂,方朵花當眾出醜,好不尷尬。方朵花滿心不悅,埋怨責備方卿不懂人情世故,寒酸上門,讓她丟人。

方卿說是奉母之命為借讀書銀子而來,不知姑爹正把壽慶,希望姑母原諒方卿未備壽禮送上門。

方朵花本就吝嗇,一聽借錢,更是萬分不高興,她不念孃家骨肉之情,有意刁難,一會兒要中保人,一會兒問幾時還。方卿年輕氣盛,答道:但等方卿有出頭日,本本利利還上門;還以古人蘇秦、呂蒙正自比,並說姑爹陳御史當時流落河南時,還賣過燒餅,一旦高中西臺御史坐衙門。

姑母本看不起方卿的落魄寒酸樣,反覺得方卿是揭陳璉的老底,不覺火冒三丈,惱火異常,將方卿臭罵數落一番。

說方卿若把高官做,除非是滿天月亮一顆星,除非是日出西天向東行,除非是毛竹扁擔出嫩筍,除非是黃狗出角變麒麟。

說方卿若把高官做,除非是文武白官死乾淨,除非是宗師大人瞎眼睛。除非是曬乾的鯉魚跳龍門,除非是老鼠身上好騎人,除非是滾水鍋裡結冷冰。

說方卿文不成,武不行,只有籃一隻,棒一根,街前街後要飯吞,生來就是討飯命,要做官必須來世投胎再做人。

方卿說道:君子受刑不受辱!發誓凍死不穿陳家衣,餓死不吃陳家食,窮死不用陳家銀,有官再到襄陽來,無官不進陳家門!

方朵花氣急敗壞說道:如果方卿能做官,她願意頭頂香盤十八斤,三步一拜接方卿。

姑母為避別人看見再丟她人,讓方卿從後花園離開陳府,在後花園得遇陳家小姐翠娥。

陳翠娥與方卿自幼是青梅竹馬,得知表弟受了委屈,好生安慰,將價值連城的珍珠寶塔藏於包裹之中,推說是孝敬舅媽的乾點心。

方卿在天寒地凍的雪天,飢寒交迫,遇強盜邱六橋劫塔,幸好被御史姑爹的朋友江西畢雲顯大人相救、收留,支持其繼續讀書,得以重得珍珠塔回到陳府,只是陳府不知方卿下落。

方卿十分刻苦,終在三年後會試,高中頭名狀元。皇帝封其七省巡按御史,並賜刻有“代天巡狩”金印。

方卿做了御史高官,又到襄陽,假扮唱道情的江湖藝人,再見姑母,不曾想姑母依然是嫌貧愛富,以為他沒有做官,又把他奚落了一番不算,假裝找香爐,表示沒有忘記頭頂香爐見方卿的承諾,笑話方卿沒有高官之命。方卿借唱道情之機,也對姑母的勢利行為進行了批評和譏諷。

真相大白,姑母后悔不已,只得頭頂香盤,跪接方卿,方卿與陳翠娥完婚。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兩家人合為一家人,故事圓滿結束。

這個故事裡,我喜歡方卿,他告訴我們,對於自己的苦難落難,任何困難都不要怕,要相信自己,要努力拼搏,終會迎來雨過天晴、春暖花開的一天!也不要嫌貧愛富,看不起窮人,人人都有平等的權利,人人都有變好幸福的一天,不要為富不仁,不要口是心非,不要丟掉親情,不要吹牛說大話,不然被打臉的終究是自己!

戲曲人物方卿,是不是很有現實教育意義,方卿是不是很勵志,是不是很有正能量,所以我喜歡方卿!

你呢?喜歡嗎?


美潤美幻


由湖南劇作家陳亞先編劇,上海京劇院演出的京劇《曹操與楊修》(以下簡稱《曹》)是當代中國戲曲舞臺的劇目經典。該劇通過曹操、楊修兩個人物的性格衝突,演繹了一場不可解的從慕才、招才、敬才到忌才、恨才、殺才的人事矛盾悲劇。漢相曹氏赤壁之後,力圖東山再起,求賢如渴,楊修懷揣士為知己者死的信念,虔誠地投入曹部,願輔助曹操成就大業。誰知曹操自借夢殺死楊修推薦的朋友孔聞岱後,二人始結粱子。多疑、好面子的曹操與直言、自負、好強的楊修在接下來的戲劇故事中矛盾越來越深,以致最後楊修成了曹操的刀下鬼。著名淨角尚長榮扮演的曹操,無論是唱、是做、是念均有傑出表現。尚先生的嗓子渾厚而高亢,充滿陽剛之美,字正腔圓又讓其京韻更為濃郁。臺步、甩袖、雲手、拉三膀、託髯扣、搖首搔鬢、執鞭躍馬等等一招一式十分講究,而那抑揚頓挫、收放自如、噓長嘆短的臺詞功夫,令人擊節。《曹》劇因尚先生的出色表演,而獲得成功。愛才、惜才終至忌恨賢能之人,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也不乏實例。吾從內心特敬重有才華的人,無論是同事還是朋友,只要聰慧能幹,吾願深交,近朱者赤,無非也想受其影響。可讓我看到的是,但凡聰明能幹之人,自立自主自強意識尤甚,時常因雙方看問題的角度和思維方法有別,必產生分歧,若能求同存異,寬容有加還好,否則,始聚終散。《曹》劇中的曹操,是創作的藝術形象,審美是其傳達給觀眾的主要目的,尚長榮先生作為曹操的扮演者,調動一切上乘的京劇藝術手段,將既渴才又忌才,既用才又疑才的矛盾體曹操刻畫的活靈活現,讓吾獲得極大的藝術享受。


劉世平論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河南人,從小就熱愛戲劇,特別喜歡河南的代表劇種豫劇。

在豫劇中,最喜歡看的就是現代豫劇《紅燈記》。

在豫劇《紅燈記》中,有一個主角色,鐵道工人地下工作者,共產黨員李玉和,表演得特別出色。他處處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堅貞不屈,不怕犧牲的英勇形象。

劇中李玉和接受上級交給他向柏山游擊隊轉送密電碼的光榮而又艱鉅的任務,千方百計躲過敵人的封鎖。但由於叛徒王連的叛變,李玉和被捕入獄。

後來無論在日本憲兵隊長鳩山的酒宴上,或者在刑場上,李玉和都是大智若愚,鬥得鳩山無處是從,焦頭爛額。

特別是他在“獄警傳似狼嗥邁步出監”這段表演,當表演到“休看我戴鐵鐐裹鐵鏈,鎖住我雙腳和雙手,鎖不住我雄心壯志衝雲天”“天下事難不倒共產黨員”這幾句時,我總會激動地流出眼淚。

李玉和真正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大義凜然,堅韌不拔的光輝形象,實在催人奮進。

只所以在我們的前輩,有許多這樣堅強的共產黨員來對敵做鬥爭,才換來中國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後輩人一定要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為建設更美好的家園而努力!


平頂山全民記者楊留記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閒,男子打仗在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幹,將士們才能有這吃和穿,恁要不相信啊,請往那身上看,咱們的鞋和襪,還有衣和衫,千針萬線可都是她們褳啊!還有許多女英雄,也把功勞建,為國殺敵是代代出英賢,這女子們哪一點不如兒男!

這是豫劇名家常香玉的一段可謂是家喻戶曉的《花木蘭》唱段,唱的是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花木蘭的父親年事己老,不能參加國家北伐征戰,作為女兒的花木蘭毅然挺身而出,代父出征。於是隨軍征戰十二年,殺退了敵人的入侵,立下了赫赫戰功,歸來后皇上欲賞她尚書郎職位,花木蘭卻不慕榮華富貴,辭而不受回到了家鄉,受到了鄉親們的熱烈歡迎。這個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代婦女為國盡忠、為父盡孝、英勇果敢、奮發有為的高貴品質,花木蘭也成為了千百年來最受人民群眾喜歡的歷史英雄人物之一,她的形象更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巾幗不讓鬚眉的女英雄的美好象徵。

其實,花木蘭的故事最早始於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說的是,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花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而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謝絕。詩歌歌頌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後世關於花木蘭的傳說絕大多數都是根源於此,除此之外,關於花木蘭的故事無論在正史還是野史中都沒有記載,只有在各地方誌和詩詞戲曲中能發現花木蘭的影子。然而,歷史上卻有許多人考察和探索花木蘭的其人其事,如花木蘭姓甚名誰、家鄉何處、平生事蹟如何等等。由於各地掀起爭奪歷史名人的高潮,以至於目前關於花木蘭的家鄉故里竟有了五種說法:

一是說木蘭故里在河南虞城縣營郭鎮,有木蘭祠碑為證。現在虞城仍建有木蘭祠,祠中設木蘭像,並倖存兩塊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二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當地的各種民間傳說和歌謠中也留有木蘭從軍的故事,並有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一首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佛雲堆上祝明妃。”《商丘縣誌·列女》卷十一也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冑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

二是說花木蘭家在安徽亳州,至今遺址尚存。據《亳州志烈女志》記載:木蘭,魏姓,西漢譙城東魏村人,即今天的亳州魏園村人。魏園村為淮北一普通村落,並建有高約五米的木蘭出征塑像,這為故里平添無限光彩。其村後又木蘭故居,墓冢猶存。墓周蒼松環護,翠竹成林,春來芍花飄香,蔚為壯觀。《光緒亳州志》載:木蘭祠在關外,相傳祠左右即木蘭之家。今祠已毀,遺址尚在。《亳州志烈女志》中還記載:隋代恭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入侵,朝廷出兵迎戰。木蘭因父親已經年邁體衰而代父從徵,前後征戰十二年,屢建奇功。凱旋歸來之後,恭帝欲封她為尚書,但是木蘭不羨慕榮華富貴,堅決推辭返回故鄉了,後來恭帝知道木蘭乃是女兒身之後,非常震驚,又想將她收入後宮,木蘭加以拒絕,皇帝不許,木蘭於是在氣憤中自殺身亡。恭帝后悔,贈予她“孝烈將軍”的稱號。

三是說木蘭為湖北黃陂人氏,木蘭山下是其家。木蘭山在黃陂城北三十公里處,山高六百餘米,峰巒聳翠,風景秀麗,古蹟甚多。傳說當地有朱氏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這,立功封為木蘭將軍。她不受朝祿,解甲歸田,恢復紅裝,侍親以終。歷代在山上祭祀木蘭,唐建木蘭廟,明建木蘭宮,後修木蘭殿。現木蘭殿在絕壁之上,朱柱青瓦,殿門額刻“忠孝勇節”四個大字。殿內端坐木蘭鎏金塑像,男裝女貌,英俊神武。兩側山牆,有“登山求嗣”、“河畔習武”、“代父出征”、“凱旋歸時等木蘭故事彩色壁畫,栩栩如生。

四是說木蘭是河北完縣人氏,即今天的河北順平縣人,也有木蘭祠碑為證。據《完縣誌》記載,當地現在還建有孝烈廟,又名木蘭祠,相傳為唐代所建。明萬曆年間御使何出光曾經主持重修木蘭祠,並作《木蘭祠賽神曲》十二首以紀念木蘭,在序中說:“將軍……魏氏女,漢文帝時,老上寇邊,帝親征,大括民兵,殆可空國。將軍以父老邁,不任受甲,身偽其子以行”祠內還有一通《漢孝烈將軍記》祠碑,上面有“漢世嘗作《木蘭詞》”的記載。

五是說木蘭葬於陝西延安,聖地有勝蹟。木蘭家住延安城南萬花鄉花塬頭村,為花姓,北魏人。死後葬於村旁山上,稱“花家陵”。皇帝還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階,兩旁分列石人、石馬、石獅、石羊。1984年,在延安萬花山修復了木蘭陵園。該園雕樑畫檔,典雅壯觀,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書的“木蘭詩”、“花將軍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詩人歌頌花木蘭的詩詞。園內遍植木蘭喜愛的牡丹花,塑有木蘭戎裝石像,躍馬橫劍,逼真再現了木蘭當年的出征大漠、為國殺敵、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形象。

當然,歷史上雖然沒有真的花木蘭,但是卻有著千千萬萬的如同花木蘭一樣巾幗英雄,她們在國家、民族處於危機的時候,大義凜然,走上戰場,英勇殺敵,為國赴難。她們身上所體現的是中國婦女的英雄氣概和高尚品質,是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俏花旦


喜歡京劇譚派表演,譚家幾代人為京劇藝術付出了巨大貢獻,譚派唱腔清脆聲音響亮,吐字清晰,非常喜歡譚派唱腔


銀手指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

隨手摘下花一朵,我與娘子戴髮間

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

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

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

你我好比鴛鴦鳥 (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


戲曲創作演唱愛好者


自幼民間學唱戲,現在偏喜好的還是京劇!不管哪出戏哪個人物哪個唱腔,在京劇的角色裡都描述的淋漓盡致,京劇稱之《國粹》當之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