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將至,純粹的實體經濟還能扛多久?

1994年,互聯網接入中國,那一年,我也才呱呱墜地。


1998年,中國出現第一筆網上訂單,隨後國內電子商務熱潮翻湧。


2009年,阿里巴巴首屆“雙十一”,成交金額 5000 萬元。


2019年,中國網上零售額 106324 億元,比上年增長 16.5%。

凜冬將至,純粹的實體經濟還能扛多久?

互聯網特點

25年的時間,我從襁褓之中長成入世青年,而中國電商早已成江湖。


「先是淘寶擊退ebay,稱霸C2C領域,後是京東、天貓成為B2C的兩座高峰,再是O2O模式的美團和餓了麼,最後是近年出現的“新零售”盒馬鮮生這類P2C模式的“生活服務平臺”。」

凜冬將至,純粹的實體經濟還能扛多久?

京東vs天貓

25年的時間,一二線城市市場日趨飽和,電商消費增量的主導人群,正在逐漸從大城市居民轉變為三四線城市小鎮青年。


日益成熟穩定的模式先驅者也都開始下沉,將項目業務拓展至下級城市及鄉村。


互聯網效應,包括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影響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當然,它對保守的實體經濟也造成了“暴擊”。


於是,即使是發展十分落後的城市中,實體商戶也發現生意越來越難做,因為市場經濟格局早已不從當年,顧客需求愈發難以滿足了:


包送貨嗎?包安裝嗎?包退換嗎?支付寶還是微信?跟網店價格一樣嗎?

諸如此類的問題應接不暇。

究其根源,正是互聯網讓顧客知道並希望獲得與各類電商相同的服務。


純粹的實體經濟也正是在這種此處失望,彼處得望的情況下,不得不面臨將至的凜冬。

凜冬將至,純粹的實體經濟還能扛多久?

2003年,複製國美模式的京東遭遇非典來襲,野心勃勃卻遭遇坎坷的劉強東痛定思痛,決定關閉所有線下門店,主營線上商城才有了今日的成功。


17年後的今天,同樣經受新冠疫情困擾的實體商戶還未醒悟嗎?


當然,疫情終將過去,人們也終將如往常一樣自由走動,但電商模式卻將進一步提升經濟地位,純粹的實體經濟到底還能扛多久?還想扛多久?

凜冬將至,純粹的實體經濟還能扛多久?

我們完全能想象得到,純粹的實體經營模式與羽翼漸豐的電商模式,它們正面交鋒時會是怎樣的“血腥場面”。


畢竟一二線城市早些年的“腥風血雨”,大家即使未能親眼所見,想必也會有所耳聞。


而江湖傳聞不僅僅是江湖傳聞,龜裂的空手又如何能接得了那晃眼的寒刃呢?

凜冬將至,純粹的實體經濟還能扛多久?

互聯網+”模式作為21世紀的重要議題,在中國這片肥沃土壤之上,它已被推演得蔚為壯觀,但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至少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它確確實實改善了人們方方面面的生活,而擁抱變化應當是我們迎接美好未來的正確姿態。


作為從商者,更應該積極參與其中,抓住這個歷史機遇,瞭解互聯網、熟悉互聯網、結合互聯網,才有可能捱過寒冬。

凜冬將至,純粹的實體經濟還能扛多久?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只是,有多少實體商戶能真正迎來屬於自己的春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