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堅為何挽回不了前秦帝國的崩盤

因為慕容垂是後燕的開國皇帝,所以自然少不了民間故事的傳奇描寫,也少了不御用文人的肆意吹噓。

苻堅為何挽回不了前秦帝國的崩盤

據說,王猛一直認為慕容垂的何去何從,關係著前秦帝國的命運;而結果呢?因為符堅沒有殺掉慕容垂,所以導致了前秦帝國的滅亡。這種說法,其實一點也經不起推敲。

慕容垂在前燕,先被慕容俊(自己哥哥)收拾得服服帖帖,後來又被慕容評(自己叔叔)弄的縮手縮腳;在淝水之戰前又一直讓符堅修理的唯唯諾諾。憑慕容垂在淝水之戰前表現出來的那點成就,哪一點像個可以改變歷史軌跡的大英雄呢?

而慕容垂當時表現出來的那點成就,也主要因為他是慕容皇族的核心成員,如果沒有一個好爸爸,慕容垂能不能成為歷史舞臺上的主角都是個問題。

苻堅為何挽回不了前秦帝國的崩盤

王猛不是神仙,他當時怎麼可能把慕容垂看得那樣了不起呢?如果慕容垂在王猛之前死掉,那他蓋棺定論時,就不過是一個失敗的王爺,而且還是個失敗的、當了“漢奸”的王爺。但慕容垂後來成了後燕開國皇帝,所以他在蓋棺定論時,自然就成了一個歷經曲折的時代英雄。

從這層意義上,王猛猜忌、打擊慕容垂,絕不是針對慕容垂本人的。時勢造英雄!英雄只不過是存在於時勢中罷了。如果前秦帝國能加強皇權,憑慕容垂被慕容評收拾的狼狽樣,相信他也弄不出什麼風浪。如果前秦成了淝水之戰後的亂攤子,那死了慕容垂,自然還有後來人!

前秦帝國在淝水之戰的失敗,前秦帝國在淝水之戰後的動盪不安。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絕不是慕容垂運作出來的,更不是慕容垂可能運作出來的。從這層意義上,慕容垂後來的成就,與他本身才能並沒有直接關係。

如果前秦保持著穩定,那慕容垂自然還得夾著尾巴做人。如果前秦帝國成了淝水之戰後的爛攤子,那慕容垂就是死了,也自然會別人來代替他。

苻堅為何挽回不了前秦帝國的崩盤

因為限於歷史資料,因為皇權高高在上;所以古代歷史都寫得有點像英雄傳奇。總而言之,好像那些高祖皇帝、太祖皇帝何去何從,真會從根本上改變歷史的軌跡。只要我們翻開現代歷史,就會發現這種歷史內容,只是英雄傳奇故事罷了。

古代御用文人,寫出來的歷史;大約總是這樣無限拔高自己高祖、太祖皇帝的歷史地位。但現代歷史,因為歷史資料詳盡,所以再也不能把歷史寫成傳奇故事了。

在前秦征伐東晉的戰爭中,前秦兵力是東晉兵力的好幾倍。更關鍵的還在於,在具體的戰役中(淝水之戰),前秦兵力依然是東晉兵力的兩三倍(甚至三四倍),在這種背景下,前秦軍隊就是被東晉軍隊打敗了,也足以證明前秦的軍隊不堪一擊。更悲哀的還在於,前秦軍隊竟然因為自己嚇自己就全線崩潰了。

以絕對優勢的兵力被敵人打敗,並不奇怪;以絕對優勢的兵力竟然自己嚇自己就全線崩潰了,就絕對有些奇怪了。因為這種失敗,只能發生在烏合眾身上。從這層意義上,前秦帝國當時已混亂不堪了,所以帝國軍事主力會犯這種烏合之眾才會犯的錯誤。

面對前秦帝國的這種失敗,我們固然可以找出許多原因去解釋。但有一原因永遠是無可迴避的,那就是前秦帝國當時已混亂不堪了,拋開這種原因,什麼理由都無法解釋前秦在淝水之戰的失敗!

前秦軍隊在淝水戰場上自行崩潰,主要原因就是帝國內部遍佈蠢蠢欲動的叛亂分子。這些叛亂分子雖然蠢蠢欲動,卻還不敢公然反抗帝國,於是他們就只能在暗地裡玩小動作。所以在淝水之戰時,有人帶頭高呼“前秦敗了”,馬上就有許無數人也跟著高呼“前秦敗了”。而在一片“前秦敗了”的呼喊聲中,蠢蠢欲動的叛亂分子,自然敢做出更激進的行為,比如帶頭逃跑,甚至煽動、脅迫旁邊人一塊逃走。而這情形一旦出現,整個軍隊就會變得一片混亂,從而引發無可抑制的潰散。

前秦帝國在淝水之戰後,頓時呈現出磚崩瓦解的局面,主要原因就是遍佈帝國各處的叛亂分子,在淝水之戰的基礎上,開始做出來更加過激的行為。叛亂分子的行為,從暗地裡搞小動作(在戰場上瞎起鬨),漸漸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密謀叛亂了,慕容垂一夥試圖殺符堅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苻堅為何挽回不了前秦帝國的崩盤

符堅一次偶然的失誤,馬上就使整個帝國磚崩瓦解了。一個這樣的帝國,即使沒有淝水之戰,那符堅真敢保證在以後的歲月裡沒有一次較大的失誤嗎?顯然是無法保證的。

甚至我們再退一步說,即使沒有淝水之戰,即使符堅晚年不會犯大的錯誤。那從符堅一次大敗就無法控制帝國的情形去看,憑符堅兒子的那點本事,真能駕馭這個帝國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前秦帝國的崩潰,並不是征伐江南造成的,更不是區區一個淝水之戰造成的。淝水之戰,只是前秦崩潰的一個契機。換而言之,即使沒有淝水之戰,前秦也可能會在其它問題上崩潰的。

前秦帝國崛起;是氐族豪門貴族與鮮卑、羌、丁零豪門貴族合作的結果。但這種合作的基礎,主要是建立在前秦的軍事征服之上。換而言之,鮮卑、羌、丁零的豪門貴族並不會放棄恢復從前獨立地位的念頭;他們自成系統的保存在前秦帝國中,在特定的條件下,自然會紛紛進行復國行動。

所以王猛在臨死前,一再告訴符堅,現在前秦帝國最大的危機就是鮮卑、羌的豪門貴族勢力太大了,如果不想辦法削弱他們,他們遲早會成為前秦帝國的心腹之患的。

這種危機,符堅也早就知道了;但符堅卻顯然是想通過另一種方式削弱他們。那就是讓各大豪門貴族四處調動;總而言之讓各大豪門貴族代表人物都離開自己的勢力範圍,讓他在想與皇權分庭抗禮時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

於是西北的豪門貴族(符氏皇族),被大批的調到了河北地區。而河北地區的豪門貴族(鮮卑慕容家族),則被大批的調到了西北地區。但前秦帝國的危機依然存在著。

符堅沒有接受王猛的戰略,並不是因為他沒有看到王猛所說的危機。而是因為符堅另有打算。

如果按王猛的戰略,那前秦能不能統一北方恐怕也是個問題,因為在豪門貴族佔統治地位的時代,一個帝國如果把打擊、壓制豪門貴族當作不變的戰略,那他所遇到的阻力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按符堅的戰略,自然可以很快的統一北方,甚至統一天下也是有可能的。問題是,在豪門貴族勢力受到縱容的社會中,一個帝國成長到一定時候,就隨時會崩潰的。

從這層意義上,我們很難說符堅與王猛的戰略孰優孰劣。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前秦帝國的輝煌是堅持符堅戰略的結果。從這層意義上,符堅的戰略是非常成功的。

苻堅為何挽回不了前秦帝國的崩盤

我們常認為王猛的戰略更勝一籌,主要是因為這個戰略從未真正實行過,所以我們可以極盡樂觀的想象王猛的戰略。但在貴族政治下,一個帝國推行打擊豪門貴族的政策,那隨著控制的範圍越來越廣,同樣會隨時崩潰的。

符堅的戰略,也許就是通過這種優待豪門貴族的方法,先把整個天下統一起來,然後再慢慢想辦法削弱豪門貴族勢力。我們可以肯定,符堅應該是這樣想的。因為這畢竟是皇權政治,符堅不可能是想建立一個貴族共和的政治格局;換而言之,他還想自己的子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萬世的統治江山。 符堅本人只因為一次軍事失敗,在帝國內部就毫無威信可言了(於是許多豪門貴族紛紛起來反抗他),他的兒子如果接手過種江山,顯然就更缺乏駕馭他的可能了。

從這層意義上,符堅並不是不想打擊豪門貴族,只是想把這一切推遲到統一天下之後。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即使符堅不拒諫南征,而是想辦法去整治可能叛亂的鮮卑、羌族勢力。恐怕也是難以避免失敗的,因為在符堅極力優待這些豪門貴族的背景下,這些豪門貴族逮著點機會就要四處叛亂,如果符堅想對他們先下手為強,他們更不會坐以待斃了。

淝水之戰,對前秦帝國並沒有構成實質意義上的損傷。淝水之戰後,前秦帝國依然可以動員上百萬的軍隊,只是這些軍隊大部分都不再聽符堅的話了,在淝水之戰後,前秦帝國依然控制著整個北方地區,只是這片廣闊的地區,開始遍佈不服符堅的叛軍了。

這是一個豪門貴族勢力巨大的時代,皇權本身就是遊走於鋼絲之上的。這絕不是某個人、某個戰略可以改變的。

我們自然可以挑出符堅一大堆錯誤來,但東晉一百多年的歷史中,符堅代表的前秦帝國,卻顯然是當時北方最輝煌的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