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如何深度工作?

在微信、微博、網遊、直播、抖音、淘寶種種網絡、社交、娛樂、購物當道的時代,我們必須靜下來反思,互聯網是為我們所擁有的工具,還是早已控制和瓜分我們的精力和時間,一步步將我們引上膚淺的深淵。

在互聯網時代,如何深度工作?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需要思考一下,手機是不是嚴重的打擾了我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我們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時不時的看一下手機,時不時的看一下微信,看有沒有人給我們回短信,或者生怕錯過了給老闆或領導及時回覆信息的時機。

長此以往,我們的大腦會形成一種疾病,叫做“心智殘疾”

榮格有一個塔樓,那是隻屬於他的空間,不容許任何人進去,塔樓上沒有電,他白天在塔樓上看書寫作,他在沒有手機電腦的設備的打擾下寫出了許多著名的著作。

什麼是深度工作?

就是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是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此類工作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人們在創作一個東西時是兩次,一次是腦海當中創作,另一次是在生活當中創作,所以在腦海當中創作時的感覺就是深度工作的感受,就像我們在工作中當中撰寫各種工作報告,工作總結,我們先在腦海中建立一個大概的寫作框架,然後再進行進一步加工,這一過程就是深度工作的過程

什麼是膚淺工作?

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展開,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的新價值,而且容易複製。

比如說我們在工作中,在嘈雜的環境下處理一些問題,回覆各類不需要深度思考的郵件,撰寫一些簡短的信息和很多人坐在一起不停的開會,開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如果是因為開會的時間過長的話,就變成了一個膚淺的工作,因為它缺少大腦深度的思考的過程

深度工作的能力在日益稀少,我們工作中的價值日益提升,因此能夠培養這項技能,並將其內化為工作和生活核心的人,他將取得成功

在互聯網時代,如何深度工作?

未來有三種人會越來越貴

第一種人是能夠和機器對話的人,也就是能夠操縱機器的人,比如說那些程序員,很多公司卡殼都需要程序員去解決,所以程序員非常的重要,因為將來有許多事是由他們來操作完成的

第二類人是IP,也就是說他們已經成了一個超級明星,比如作家、演說家

第三類人是就是資本家,因為他們有錢去投入到更多的產出當中去

如果我們想要把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到一個精英水平,就需要具有洞見力和執行的速度,需要通過刻意練習,而如果我們只從事膚淺的工作,我們大腦的連接力就會下降

但是為什麼許多大領導和大老闆,他們平時忙的根本沒有時間去做深度思考,他們整天都會被大量的會議分割,和不同的人會面,處理不同的事物,雖然他們沒有時間去做深度思考,但是他們的手下人就一定有人會進行深度的思考,否則這個公司就不會有長足的進步,這就是為什麼好多企業家喜歡去沙漠走一走,這就給了他可以深度思考進入一個和日常繁雜的生活中不一樣的節奏的機會

所以未來如果我們沒有掌握深度工作的能力,我們就很難進入到越來越貴的人群當中去

為什麼深度工作那麼難?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外部環境的影響容易讓我們分神的東西太多了

第二個原因是有一個度量的黑洞,就是我們並不知道我們花在手機上的時間到底花了多少,總是莫名其妙這一天就過去了,看看朋友圈,刷刷抖音,點個贊,一天就這樣過去了,其實我們現在在朋友圈發的那些文字的水平根本達不到以往,一個雜誌的水平,根本沒有必要花時間去看,但是人們為什麼要去看呢?就是為了能夠獲得他人的點贊,就去花大量的時間去給別人點贊,來刷存在感

第三個原因就是最小阻力原則,然後大腦有一個習慣就是能不動腦就不動腦,所以我們在遇到周圍一大堆複雜的事需要處理的時候,我們優先選擇的都是那個最容易處理的事情,就比如說回電子郵件

第四個原因就是忙碌代表著生產能力,因為人們很難度量他人的工作,所以我們度量的方法就是看他忙不忙,看他有沒有加班,所以大量的人在公司扮演著特別忙碌的人,把自己搞得好累,似乎對自己就有了一個好的交代,這種潛移默化的會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所以一定要小心我們是不是在用忙碌度量我們的工作

深度工作的意義又是什麼?

如果一個人能夠進入集中思考的時候,他會進入一種正面的狀態 ,這樣就不容易批評別人,挑別人的毛病,因為批評別人是我們的天性,這個符合最小阻力原則,在工作中,為什麼一遇到一個事我們就會站出來指責別人挑別人的毛病,就是因為這樣做容易且簡單,比這個難的是我們得思考這裡邊怎麼做才有效,怎麼才能夠讓這個事變得更好,這樣阻力就會增大

如何才能做到深度工作呢?

我們可以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比如說有吃飯休閒的時間,然後再留下另外一部分時間來專門來專注的工作,把生活配置成兩塊,比如說讓自己一個人在書房呆一兩個小時進行深度思考,不要有手機和家人的打擾,我給我自己安排一個計劃表,早上和晚上準時鍛鍊身體,在上班的路上聽書,每當週末加班或晚上值班,不忙的時候深度看書及寫作

我們也可以在工作8小時之外合理有效的安排自己的時間,因為人和人的差距從來都不在工作的那8小時,而在工作之外的安排才決定了人和人之間的差距,這就是為什麼在同樣的工作環境下人和人不一樣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們要把工作之餘的16個小時當做一天中的一天,而不是工作之後的贈品,通過我們不斷的學習,我們就會和別人有不一樣的距離。

在互聯網時代,如何深度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