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標準化創新管理體系研究

「深度」电子信息领域国防科技型企业标准化创新管理体系研究

學術plus】 新添加號內搜索功能!

進入公眾號→點擊菜單【智庫掃描】→【搜搜文章】

→輸入關鍵詞→一鍵檢索您需要的文章。快來試試!

【兼職】神秘崗位正在向你招手,敢來麼?

【厚度】學術plus年終鉅獻:2017年 你不可以錯過的重磅報告們!(全文閱讀鏈接)

「深度」电子信息领域国防科技型企业标准化创新管理体系研究

今日薦文

今日薦文的作者為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中國電科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專家劉從,李欣欣。本篇節選自論文《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標準化創新管理體系研究》,發表於《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第13卷第1期。

摘 要:在分析探討企業創新管理體系基本內涵的基礎上,針對我國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創新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適合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特徵的創新管理體系框架結構,具體分析了外部環境、創新過程、領導力、創新支撐、體系評估、改進與規劃等基本要素與組成方式,最後初步展望了創新管理體系的標準化進程。

引 言

電子信息行業是典型的高新技術行業,是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創新領域,深刻改變著全球經濟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作為全球科技創新的競爭高地,電子信息領域創新技術與產品的迭代速度持續提高,不斷壓縮企業的創新週期與窗口,迫使企業必須具備持續且快速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服務、新市場的能力,只有在不斷的自我顛覆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才能以連續的市場先發優勢積累形成戰略優勢。

有觀點認為,隨著人工智能在更多領域接替人類工作,未來創新能力將成為企業間僅存的差異化能力,並上升為企業保持長期競爭力的核心指標[1]。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創新型企業作為我國國防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肩負著引領新軍事革命深入推進的重大使命,也必須在電子信息市場激烈的“創新超競爭[2]”中搏得先機、贏得發展。因此,創新能力已經成為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能力,有必要構建一套標準化的創新管理體系,將原本偶然發生的創新活動規範為系統化行為,並根據內外部環境變化不斷使用科學工具進行維護與改善,從而實現持續、高效和高質量的創新。

本文首先介紹了企業創新管理體系的內涵,在全面分析我國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創新管理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符合軍工電子企業特點的創新管理體系框架和構成要素,最後展望了世界創新管理體系標準化進程,為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創新管理體系構建提供一些有益思考,併為其他領域科技型企業擴展提供依據參考依據。

1 企業創新管理體系的內涵

本文所述的“創新”是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除“科技創新”這一核心類型外,也包管理創新、體制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其他類型。作為一項跨組織、跨職能、跨學科的複雜活動,創新涉及企業戰略、文化、組織、資源等諸多要素,具有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形成偶然性、收益風險性、路徑不確定性等特徵。創新活動的不可預測性使其成為企業最難管理的領域之一[3]。

即便如此,各國學者仍為理解企業創新活動的規律與範式不懈努力,並取得了豐碩研究成果。按不同的創新組織形式與側重點,已分別形成了創新環節依次進行的線性模型[4](如美國國防部裝備技術成熟度模型)、同時引入技術與市場反饋調節的交互式非線性模型[5]、聯合多個主體協同創新的一體化鏈式模型[6]、強調快速進入市場並持續迭代改進的循環模型[7]等多種創新過程模型。此外,創新過程模型隨企業內外部環境變遷而不斷迭代優化。例如,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典型的創新型企業就至少經歷了技術推動、需求拉動、交互式、一體化、系統集成和網絡化共五代具有代表性的創新過程模型[8]。

除了創新過程管理之外,企業創新價值的實現還需要領導力、資源等諸多內外部要素作為支撐,並根據環境變化對整個體系進行持續迭代優化。本文所述的創新管理體系,是指企業實現創新戰略價值所需的一組相關要素及配套過程,為企業持續、高效、高質量的系統性創新成果產出提供優厚土壤。

2. 我國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創新管理存在的問題

電子信息產業高度技術密集、資金密集、人才密集,技術的更新迭代也普遍具有廣泛、深度和快速的突出特徵,這為我國相關領域科技型企業建立和保持競爭優勢提出了不小的挑戰,一些行業領軍企業甚至需要藉助一系列“自我革命”才能站穩行業創新高地[9]。然而,我國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長期跟隨型號研製或任務需要,創新活動主要以“創新點”的形式出現,大多處於不自覺、不可重複的狀態,缺乏進一步實現價值的基礎支撐條件,一方面導致企業基礎、前沿領域關鍵技術儲備不足,尤其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另一方面導致創新技術很難跨越“死亡之谷”形成商業價值。其根源在於企業在創新管理過程中尚存在一些系統性問題。

2.1創新願景與戰略缺失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已經能夠在企業發展戰略中提出較為明確的技術路線圖,並熟練按照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任務要求,沿著“探索-預研-型研-推廣”的傳統式創新鏈進行科研工作。然而,當今電子信息領域已進入互聯網經濟時代,企業必須融入更為複雜的價值網絡和協作網絡中,才能不斷快速獲取高質量的創新成果、形成持續的市場競爭優勢。目前我國國防科技企業對自身的戰略定位尚未建立清晰的認識,對應該從事何種類型的創新、採用何種策略進行創新等問題沒有系統的思考,導致企業盲目追求熱門、顛覆性的創新項目,或是落入被動跟隨式創新陷阱,錯失真正的發展機遇。

2.2 創新資源整合能力不強

電子信息領域科技創新日益呈現出多樣化、複雜化特徵,所需投資不斷增大,跨學科與超領域的趨勢明顯。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長期受益於國家技改經費支持,往往擁有較為先進的科技創新設施資源,但是體制上條塊分割、“煙囪式”發展造成創新資源難以有效整合、靈活調配機制缺失,“大而全”、“小而全”現象比較嚴重,存在設備閒置現象。特別是在大型軍工企業集團中,一方面整機單位與元器件單位未能做到有效的內部協同與銜接,內部價值網絡無法形成,另一方面成員單位專業方向和市場分工缺少有效整合,空心化、同質化競爭等問題依然存在。這些問題導致企業針對軍、民和國際大市場、大平臺的策劃和運作能力不足,無法形成合力實施多學科、大跨度的重大科技項目攻關。

2.3 創新活動組織形式封閉

我國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創新過程的開放程度普遍不高。一方面,企業的創新活動往往以科研項目為載體,價值取向偏於“技術成果”而非“市場價值”,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結合程度不緊密;另一方面,企業長期服務於相對封閉的國防建設領域,思維模式偏於強調質量與性能的“產品思維”,而非強調平臺、生態與能力的“體系思維”,難以形成利益共同體。這使企業更習慣於完成產業鏈上下游的配套合作,但不善於聯合高校、民營企業、科研院所、創客團隊等創新主體,共同打造優勢互補、協作共贏的創新生態體系,資本在創新過程中提高轉化速度、促進跨界融合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導致企業創新成果在數量、質量與產生速度上均無法滿足互聯網時代“創新超競爭”的現實需求。

2.4 創新活力未能充分激發

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大多是由原信息產業部科研院所轉制而來,有相當一部分仍保留事業單位性質,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撥款,計劃經濟思想尚未根除,管理機制對創新工作存在一些“掣肘”之處。一是面向全球吸引頂尖人才的機制尚不能與市場有效接軌,“平均主義、論資排輩”現象仍然存在,與創新驅動相適應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亟待進一步完善。二是在知識產權保護、轉化、產業化方面仍有機制缺失,企業從事科研生產長期以完成指標要求第一要務,創新成果與產業脫節現象較為嚴重。三是稱道成功、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尚未充分形成,軍工文化源於強調忠誠與紀律的軍隊文化,與倡導叛逆、多元與寬容的創客文化存在較深隔閡,不利於顛覆性創新的產生。科技人員開展創新工作的活力與熱情被制約,無形中增加了企業創新管理體系的運行阻力。

3 企業創新管理標準化體系構建思考

目前我國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所面臨的創新困境,固然存在國防科技工業基礎底子薄弱、國防科技工業體制存在壁壘等歷史與宏觀因素[10-11],但在企業層面,創新管理關鍵要素缺失、核心過程運行不暢等因素同樣不容忽視。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創新管理體系,並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變化不斷優化完善,是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的最佳途徑。

3.1 體系架構設計

完善的企業創新管理體系架構如圖1所示,其中包含了企業外部環境、創新過程、領導力、創新支撐、體系評估、改進、規劃等7個要素,其中特定要素或組合形成了推動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兩個核心過程——價值實現過程和體系優化過程,其他要素均為這兩個核心過程的順暢運轉提供引導與服務。

「深度」电子信息领域国防科技型企业标准化创新管理体系研究

圖1 企業創新管理體系架構

企業創新能力是自身創新管理體系所湧現的能力,創新能力水平則由創新管理體系構成要素與核心過程的完善程度決定。因此,為適應企業所在的行業與領域,創新管理體系中各個構成要素包含的內容也要進行相應調整,才能最大限度實現創新價值。下面基於電子信息行業特點,以基本要素與核心過程為研究對象,就該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創新管理體系構建提出幾點認識。

3.2 企業外部環境感知

環境的評估與預測是對創新管理體系實施前饋控制的重要依據。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要保障創新管理體系持續有效運轉,應對目前所處環境開展深入解讀,並綜合預判未來中長期可能出現的新趨勢和新變化。例如,宏觀形勢層面,以信息化裝備建設為第一動力的世界新軍事革命深入推進,引發了部隊在作戰理論、軍事訓練、體制編制上的一系列變革,同時,美國提出“第三次抵消戰略”,強調以技術創新和運營創新確保美國在未來大國軍事競爭中保持絕對優勢地位,並提出“賽博空間”、“海基能力”、“空海一體戰”等一系列概念,為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創新活動指明瞭方向。行業競合層面,電子信息行業始終處在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最前沿,促使消費模式由“產品經濟”向“體驗經濟”轉變,市場需求由“大規模製造”向“大規模定製”轉變,價值鏈佈局由“分工式”向“分工與分佈相結合”轉變,對企業創新過程與創新資源組織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3.3 創新過程管理

創新過程以創新意圖為輸入,通過一系列創新活動的推進與迭代,最終實現利益的產生或內向轉移,是企業通過創新實現價值的核心過程。本文提出了一種適合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企業背景與現狀的開放式創新過程模型,如圖2所示。

「深度」电子信息领域国防科技型企业标准化创新管理体系研究

圖2 企業開放式創新過程模型

企業實現創新價值需要依次經歷研究、開發、商業化等步驟,受市場需求反饋影響,在創新過程推進過程中,可能在兩個相鄰步驟之間出現反覆與調整,延緩價值增速。在技術轉化為產品/業態的過程中,往往面臨研發投入不足、研發過程失敗、市場渠道不暢通等風險[12],一些技術無法跨越“死亡之谷”,導致價值損失。因此,儘可能提高創新過程推進速度、提高創意/技術的數量與質量是企業創新過程設計的核心目標。電子信息領域具有軍民融合的突出特徵,因此對於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而言,較為有效的實現途徑是開放邊界,聯合社會創新主體營造開放的創新生態,達到邊際收益遞增、邊際成本遞減的目的。例如,企業可通過用戶參與創新和舉辦創新創意大賽等方式吸引外部創意[13],構建企業核心技術研發投資公司,通過股權綁定聯合上下游優勢企業協同研發,內外部技術也可通過技術授權或技術轉移的方式直接獲得價值,對於成熟的技術,可通過風險投資或外部孵化加速商業化進程,實現價值的快速產生。

3.4 領導力形成

領導力要素的核心內容體現在企業的創新戰略上。創新戰略不僅要描述企業未來技術研發方向,也要選擇企業所採取的創新戰略模式[14]。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顯然不應像互聯網公司那樣採用過於激進的“進攻型”戰略模式,但也不宜過於保守和被動,建議採取“積極型”戰略模式,在爭取先發優勢的同時注重規避風險,在保護現有技術和市場的前提下,持續跟蹤最新技術,利用自身雄厚的研發資源做好知識產權儲備與佈局,一旦發展趨勢明確即可快速反應、迅速佔領市場。在進入缺乏領軍企業的行業板塊時,應積極探索構建價值平臺和生態圈的可能性,與合作伙伴共同創造出新的市場,並通過創新盈利模式或佔有更大的市場份額贏得競爭,風險則由參與者共同承擔[15]。此外,領導力要素還對企業領導層提出更高要求,主要體現在領導者企業家精神、倡導創新文化、創新活動權責分工等方面。

3.5 創新支撐

創新支撐包含創新資源、組織結構、創新機制等內容。在電子信息領域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背景下,創新資源的有效整合是形成創新能力的必要條件。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應破除“煙囪式”發展模式,建立科研試驗設施、認證計量環境、投融資、技術轉化等共享和服務平臺,將條塊分割的創新資源化整為零,形成以“小微”為基本創新單元的網狀組織,再按需求實時整合與分配,形成靈活高效的創新能力體系。同時,構建扁平化、小型化、多樣化團隊的研發組織結構也可為創新活動跨職能協同提供基礎條件,幫助企業不斷滿足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

3.6 體系評估、改進與規劃

體系評估、改進與規劃共同組成了體系優化過程,主要目的是根據內外部環境對企業創新管理體系進行優化與提升,一般定期進行或在企業創新績效下滑時進行。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應基於創新管理體系中的全部要素建立合適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定性或定量分析識別薄弱環節,為體系的反饋控制提供依據。提出的針對性改進方案應納入下一階段的創新管理體系規劃工作,最終隨規劃落地實施,不斷提升企業創新水平和創新效益。

4 國際創新管理體系的標準化進程

麥肯錫公司2016年的全球調查顯示,承認創新非常重要的企業領導者佔比為84%,而94%領導者對企業創新績效並不滿意[16]。目前,諸如“ISO 9001質量管理體系標準”等概念已經被我國國防科技企業廣泛接受,藉助此類標準可切實幫助企業提高產品質量也已成為業界普遍共識。創新過程雖然與 “產品質量”或“能源消耗”等相對可控的變量相比差別較大,但是對創新過程實施標準化管理無疑是提高科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益嘗試[17]。西班牙在2006年率先推出創新管理體系框架標準之後,部分歐洲與美洲國家相繼推出了各自關於創新管理的標準,世界標準化組織(ISO)也計劃在2018年發佈企業創新管理的指導型國際標準,目前已發佈和計劃發佈的創新管理標準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國家/組織發佈的創新管理標準

「深度」电子信息领域国防科技型企业标准化创新管理体系研究

國外學者的企業案例研究表明,標準化創新管理體系的引入可以使企業具備快速識別新興技術的能力,並有效改善企業內部創新技術、產品與服務的產生過程,最終提升企業競爭力[18-19]。隨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企業創新活動應該納入專門的管理範疇已經成為基本共識,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創新管理體系將與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能源管理體系等構成統一的集成化管理體系,將企業標準化管理水平提升到全新高度。作為同時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國之重器,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理應率先構建完善的創新管理體系,在贏得“創新超競爭”的同時,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做出新的貢獻。

結 論

創新是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的靈魂,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利益的核心驅動力。以信息化為核心的新軍事革命不斷向縱深推進,建立完善的創新管理體系,有效整合創新戰略、創新文化、創新資源等關鍵要素,讓企業創新過程高效運轉、快速實現價值,不僅是電子信息領域國防科技型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促進信息化武器裝備發展、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J. Kaplan. Humans need not apply[M].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5.

[2] V. M. Vasiltsova, S. A. Dyatlov, V. S. Vasiltsov, et al. Methodology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hypercompetition[J]. Asian Social Science, 2015, 11(20): 165-169.

[3] M. Jong, N. Marston, E. Roth, et al. The eight essentials of innovation performance[R]. McKinsey&Company, 2013.

[4] B. Godin. The linear model of innovation. 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of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2006, 31(6): 639-667.

[5] O. Zizlavsk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innovation pro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Business Management. 2013, 5(47): 1-8.

[6] S. Kline and N. Rosenberg. An overview of innovation[M]. Washington DC, 1986.

[7] V. D. Ven, A. H. Polley, D. E. Garud, et al. The innovation journey[M].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8] C. Tasker. Five requirements of an innovative company[R]. McKinsey&Company, 2016.

[9] 曹仰鋒. 海爾轉型[M]. 中心出版集團, 2017.

[10] 楊愛華. 軍工企業自主創新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國防科技工業. 2006(3): 25-27.

[11] 魯豔, 張曉生. 國防科技工業技術創新組織壁壘問題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2, 29(2): 63-65.

[12] 李欣欣, 魏凡, 劉從. 開放式創新視角下企業推動技術轉移轉化策略研究[J]. 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 2017, 12(3): 312-316.

[13] J. Rosted. User driven innovation, results and recommendations[R]. The Ministry of Economic and Business Affairs’ Division for Research and Analysis (FORA). 2005.

[14] 陳勁, 宋寶華. 首席創新官手冊[M].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7.

[15] M. Reeves, K. Haanæs, J. Sinha. Your Strategy needs a strategy[M]. Ha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015.

[16] R. Rothwell. Developments towards the fifth generation model for innovation[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1992, 4(1): 73-75.

[17] Y. Kondo. Innovation versus standardization[J]. The Tqm Magazine, 2000, 12(1):6-10.

[18] M. Mir and M. Casadesus. Standardise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A case study of the Spanish Standard UNE 166002: 2006[J]. Innova Revista De Ciencias Administrativas Y Sociales, 2011, 21(40): 171-187.

[19] M. Mir, M. Casadesus, and L. H. Petnji. The impact of standardize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on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6, 41: 26-44.

「深度」电子信息领域国防科技型企业标准化创新管理体系研究「深度」电子信息领域国防科技型企业标准化创新管理体系研究
「深度」电子信息领域国防科技型企业标准化创新管理体系研究
  • 《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歡迎各位專家、學者賜稿!投稿鏈接 http://kjpl.cbpt.cnki.net

  • 電話:010-68893411

  •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