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世民和李治竭盡所能都無法保全李恪

李治VS李恪


貞觀二十三年春,唐太宗在翠微宮臥病於床、勢將不起。於是詔長孫無忌、褚遂良入內,準備託付後事。得知皇帝即將駕崩,長孫無忌哭得稀里嘩啦,不能自己。見狀,李世民只是靜靜地躺在床上,用手撫摸著他的臉頰,看著親家傷心成這樣,李世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只好叫長孫無忌出去,你冷靜冷靜,緩和下情緒吧。不久,估計差不多了,又召見兩個人入內,對長孫無忌說:“嘆武帝寄霍光,劉備託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其盡誠輔之。”又對侍立一旁的太子李治說:“無忌、遂良在,汝勿憂天下。”

為什麼李世民和李治竭盡所能都無法保全李恪

從唐太宗的遺言來看,他仍然對李治不放心,臨死前都要強調下兒子的“仁孝”,真可謂耿耿於懷。“太子仁孝,公輩所知”,我兒子就是這個樣子,你們心裡清楚,所以務必要盡心輔佐他。“仁孝”不是“仁愛孝順”的意思?又能有什麼問題?說白了,“仁孝”只是一個委婉的說法,講得難聽點,唐太宗想表達的真正含義是“懦弱”。

過去六年,李世民一邊鍛鍊太子,一邊又為李治的性格頭疼,怕他坑爹呀,把自己苦心經營的江山社稷給斷送。為此,還曾經向長孫無忌訴倒過苦水,感慨“子不類己”,甚至還說想立吳王李恪:“吳王恪英武類我,我欲立之,何如?”儘管李世民有這個念頭,但畢竟也只能是說說而已,李治是嫡子,又沒有什麼過錯,實在沒有理由廢他。況且還有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門閥大力支持。李恪則不具備這些條件。而且太子剛立不久又廢,對政局的穩定亦有不利。所以李世民被現實打敗,只好希望長孫無忌像霍光、諸葛亮一樣輔佐新帝。


李世民早已看穿一切


巧合的是,李世民跟李恪的一番談話中也談到過霍光。李世民說:“父子雖至親,及其有罪,則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漢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陰圖不軌,霍光折簡誅之。為人臣子,不可不戒。”這段話幾乎就是最後的忠告了:雖然你我是父子關係,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以前漢昭帝繼位,燕王劉旦不服,聯合大臣、宗室造反,結果被霍光剿滅。作為臣子,不能不對此事引以為戒啊。在這個案例中,李世民的用意是提醒李恪,告訴他要謹慎行事,不要有非分之想,否則下場很慘。

此事發生在與長孫無忌商量立吳王恪不久後,李世民的內心無比煎熬,他把長孫無忌比作霍光,又把李恪比做燕王,已經預見到有朝一日長孫無忌會對李恪做些什麼。因為長孫無忌已經被內定為將來的首席輔政大臣了,自己明確跟他說想立李恪,實際上宣判了李恪未來的死刑,等自己駕崩後,長孫無忌肯定會將李恪視為政敵,並予以剷除。介時自己已經入土,想護住兒子,絕無可能。可又不能把長孫無忌給廢了,沒有更好的人選,所以只能跟李恪說說,小心點,不要得妄想症,不要給人家留任何把柄,只有這樣,或許能多活幾年。李恪確實也是這麼做的,之後沒什麼不良記錄。可是在殘酷的政治鬥爭面前,已經由不得他了。唐太宗去世四年後,李恪因牽涉一場大案而被迫自盡,完全是“被”謀反了。


暴風雨的前夜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李治坐上龍椅,原來對他太子之位有威脅的魏王、吳王及其黨羽應該都會被清算,誰讓他們站錯了隊呢?這個過程從貞觀末年就已經開始,誅殺劉洎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褚遂良無中生有,誣陷劉洎,告發他有廢黜李治的野心,李世民聽聞後,竟然對馬周的作證置若罔聞,不問三七二十一就把劉洎誅殺。他何嘗不知案情並不明朗,可就是這麼做了,目的是減少將來新帝登基的不確定因素。太宗駕崩後,對這兩位兄弟,李治倒沒有立即下毒手,為了顯示自己的大度,都給提高了待遇,李恪“拜司空、涼州都督”,至於前魏王李泰,他壓根就不在長安。立李治為太子當年,李泰先被解除公職,降爵東萊郡王,後又被改封順陽王、濮王,遷往均州。

為什麼李世民和李治竭盡所能都無法保全李恪

(大唐芙蓉園)


這個過程包含了李世民的一片苦心,借貶謫之名,行保護之實,希望愛子遠離長安這個是非之地,“所以兩全之耳”。太宗死後,按理來說,在外的王爺都應該回京城奔喪,可是長安當局明令李泰不準回長安。“諸王為都督、刺史者,並聽奔喪,濮王泰不在來列。”其中可能是唐太宗生前有所交代,竭盡所能保李泰一條命,就怕他一回長安,就見不到第二天升起的太陽了。長孫無忌也樂意他不回來,萬一回來了,聯絡以前的魏王黨,出什麼亂子呢。從父皇駕崩到李泰去世,李治非但沒有加害哥哥,還於當年十二月,“詔濮王開府置僚屬,車服珍膳,特加優異”,又送珍寶,又送衣服的,提高了生活質量。

李泰能善終,首先得益於父皇生前的安排,李世民說明說想留他。其次,他本身就是個有罪之人,遠在地方,受到嚴格監視,威脅確實不大。第三,房玄齡、岑文本已死,健在的餘黨都貶了官,掀不起什麼大浪。還有一點是新帝登基後,他沒活幾年就去世了,要是活到後面,能不能善終都是未知數。

政局顯得有些風平浪靜,濮王、吳王安穩的活著,但該來的終究是要來,只是差一個機會罷了。永徽三年十二月,李泰死於鄖鄉,高宗非常大度,下詔追贈其為太尉、雍州牧,諡曰恭,予以厚葬,寬容自己的對手可以贏得臣民的尊重。昔日的魏王去世了,與此同時,當年魏王黨的殘餘人員就沒這麼好的結局了,紛紛迎來了自己的末日。突然有一天,前宰相房玄齡的長子房遺直告發弟弟房遺愛和弟媳高陽公主,並說:“罪盈惡稔,恐累臣私門”,說是怕他們給房家帶來滅族之禍。一聽這麼嚴重,李治就派長孫無忌查,果然有重大收穫,房遺愛和高陽公主等人陰謀造反,確鑿無疑。我們不妨看看是哪些人有這麼大的膽子。


二代們的造反


房遺愛,房玄齡次子,官二代,魏王黨成員。史書記載:“(李)泰潛有奪嫡之意,詔駙馬都尉柴令武、房遺愛等二十餘人,厚加贈遺,寄以心腹”。房二公子收了李泰的重禮,被前魏王李泰視為心腹,為人有勇無謀,一副學渣、公子哥的德行。李治即位後將其趕出長安,貶為房州刺史,房州在今天的湖北房縣,離開了繁華的京城,自然有不少怨言。

為什麼李世民和李治竭盡所能都無法保全李恪

(電視劇中的高陽公主)


高陽公主,唐太宗之女。因為出生於皇室,平日養尊處優,加之又被李世民溺愛。長大後屌炸天,得意忘了形,成為問題少年。成家後,脾氣依然沒有任何收斂的跡象。由於按規定是房遺直繼承公公的爵位,高陽公主對其很是不滿,嚇得房遺直主動請求讓爵,李世民知道前因後果後,教訓了高陽公主一頓,從此不再寵愛。沒多久高陽公主又闖了禍,竟然跟玄奘的愛徒辯機和尚私通,私通也就罷了,保密工作還沒做好,竟然被發現了,李世民聞之勃然大怒,下令將辯機腰斬。父皇駕崩時,身為女兒沒流一滴眼淚,如今丈夫又被貶為地方,對朝廷又多不滿可想而知。

柴令武,官二代,開國功臣柴紹之子。與房遺愛一樣,是個駙馬爺,娶巴陵公主。也是魏王李泰的心腹之一,擔任過太僕少卿,爵位襄陽郡公。此時被“除衛州刺史,託以主疾留京師求醫”,藉口巴陵公主生病,暫時留在長安,可見也被當權者踢出了京城。

李元景,爵位荊王,官職司徒,唐高祖李淵第六子。對於李淵的兒子,人們熟悉的是前四個: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真實的李玄霸十六歲便英年早逝,可憐的他要是在地下讀到《說唐全傳》,肯定會淚流滿面,同時感嘆一句:“哥從未在江湖,江湖卻一直流傳著哥的傳說。”五子李智雲可能就更陌生,他跟前面四位哥哥出生時間相近,但也是早早離世,沒什麼可說的。本以為李淵一輩子只有五個兒子了,結果當皇帝以後,不僅開啟了事業的新篇章,也迎來了生兒育女的第二春。從52歲開始,他竟然寶刀不老,老而彌堅,又生了十六個兒子。其中荊王李元景就是這一波的頭苗。名義上,李世民排老二,他排老六,相差不大,可實際上他比李世民小了將近二十歲。那為什麼高陽公主等人想謀立他為皇帝呢?因為李元景是當時資格最老的皇子了,高祖皇帝第六子,前面五個已經去世,不就他最大咯。關鍵是李元景本人也有意願,他曾經夢見自己手握日月,能握日月,那不就是冥冥之中預示著最高權力嘛。

薛萬徹,駙馬。原是李建成部下,玄武門之變時曾揚言殺進秦王府,李建成敗亡後,薛萬徹逃亡終南山,被李世民招降。貞觀年間東征西討,屢立戰功,迎娶丹陽公主。唐太宗晚年曾評論道:“當今名將,唯李勣、道宗、萬徹三人而已。”為什麼榜單中沒有李靖、尉遲敬德?因為他們都已經年老,不大可能再上戰場了。等到貞觀後期,要選擇一個軍方人物輔佐太子,李世民果斷選了李勣。薛萬徹落選不僅僅因為黨派問題,還由於他做事不靠譜,表現大起大落,“李勣、道宗不能大勝,亦不大敗;萬徹大勝即大敗。”而且居功自傲,盛氣凌人,管不住那張蠢蠢欲動的嘴,多次在軍中妄議中央,表達不滿,這樣的人豈可託付大事?因為他是魏王一派的,所以要整他;又因為他打仗有一套,所以更要整他。貞觀末年被除名流放邊疆,遇到大赦方才回京。永徽二年,起用為寧州刺史,一個市長而已,當初跟他同為名將的李勣已經身居高位。仕途接連不順,他怎能無動於衷?


為什麼李世民和李治竭盡所能都無法保全李恪

(唐代仕女)


由此可見,原來主犯都是些失意的皇室成員,一個皇子,一個公主,三個駙馬,為了追求更高的政治地位走在了一起。但這些人能有幾成勝算呢?高陽公主、薛萬徹,極度缺乏政治智慧,完全意氣用事。房遺愛、柴令武,兩個嬌生慣養的官二代,能力平平。房州刺史、衛州刺史、寧州刺史,三個市長,多大點的官,能有幾兵幾卒?李元景貴為司徒,位列三公之一,可在唐朝只是個榮譽頭銜,級別高,沒什麼實際權力。分析一遍,能否成事可想而知。後來許敬宗跟李治談到此事。說:“遺愛乳臭兒,與一女子謀反,勢何所成!”顯然看不上房遺愛這幫人,覺得成不了大事。勝率歸勝率,既然查出來了,就要處理。於是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斬首,李元景、高陽公主、巴陵公主賜自盡,他們被殺沒什麼奇怪的,本來就是造反,且是魏王黨的人。孰料事情沒完,還有幾個人人躺著也中槍了,其中就有吳王李恪。


躺著也中槍


長孫無忌知道吳王李恪出身高貴,身體流淌著隋唐兩朝皇族的血液;又很有聲望,“為物情所向”,當初李世民還表達過改立吳王的想法,使長孫無忌感到芒刺在背,一旦李恪上位了,重用的人八成不是自己。因此長孫無忌一直在找機會剷除李恪。房遺愛入獄後,獲悉長孫無忌有這個想法,感覺活命的機會來了。如果把李恪拉下水,說他是同謀,不就是重大立功表現嘛,沒準能獲得組織寬大處理。遙想十幾年前,紇幹承基已經被判了死刑,結果供出太子李承乾謀反一事後,非但沒事,還被封了官,這回也可以試試,反正沒其他辦法。

為什麼李世民和李治竭盡所能都無法保全李恪

(褚遂良手書)


獲得房遺愛的證詞,長孫無忌如獲至寶,當即把李恪逮捕,判自盡。但房遺愛並沒因此獲得寬宥,李治召見房遺愛時,房遺愛告訴了皇帝他為什麼告發李恪:“但臣告吳王恪,冀以贖罪。”李治說呵呵呵呵,答道:“且告吳王反事, 無乃晚乎”,一切都已經晚了,你乖乖上路吧。高宗對房遺愛沒什麼留戀的,但似乎想留下幾個兄弟的性命,於是哭著對群臣說:“朕欲從公丐叔及兄死。”饒了他們一命吧,沒想到都不用大BOSS出馬,兵部侍郎崔敦禮一句話就把高宗駁回去了:“陛下雖申恩,不可詘天下之法。”不能法外開恩,袒護皇室成員,要堅決按制度行事。


李恪到底能不能保住?


對於謀反人員活命一事,皇帝到底能不能做主?我們先來看看唐太宗時的兩個例子,太子李承乾謀反,鐵證如山,唐太宗問群臣該如何處置太子,群臣們面面相覷,緘默不言,良久以後,通事舍人來濟說;“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唐太宗聽從了這個建議,將李承乾遷往黔州安置。等到給太子黨的侯君集量刑時,李世民又想刀下留人:“君集有功,欲乞其生,可乎?”群臣反應是“以為不可”,李世民也只好和候將軍告別。謀反不論放在哪朝哪代,都是滅族的大罪,如果法外開恩,不殺雞儆猴,可能會有更多皇族成員鋌而走險,這對專制皇權、對皇帝的威信都是極為不利的。但還有一點,中國古代是人治社會,權在法上,在絕對的權力面前,法律簡直微不足道,皇帝想放兒子一條活路,是理虧了點,但大臣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李承乾還是能活命的。

為什麼李世民和李治竭盡所能都無法保全李恪

視線再回到高陽公主謀反案,案中李恪本沒有參與造反,卻被無緣無故牽連進來,最後判自盡。但同樣躺槍的不只李恪一人,還有駙馬執失思力、江夏王李道宗,他們涉案的理由跟李恪一樣:長孫無忌、褚遂良看他們不爽。可這兩人的命運就完全不同,執失思力“坐交房遺愛,高宗以其戰功多,赦不誅,流巂州”,李道宗“與遺愛交結,配流象州”,沒有生命危險,只是流放而已,執失思力還是高宗親自改判的,理由是戰功多。同樣戰功多的侯君集若泉下有知,肯定要淚流滿面,我也有功啊,憑什麼呢。可見李治跟李世民一樣,還是有權力的,只是免死一事本身理虧,所以具體量刑時,大臣們的態度就很關鍵了,如果群臣強烈要求,不給任何迴旋餘地,就算是李世民也無能為力。相比於李恪,執失思力是個外族武將,李道宗早已賦閒,威脅都不大,長孫無忌等人方可以同意流放他們。其實流放不見得就好,去那麼偏遠的地區,能活著回來都是個問題,李道宗在去象州的路上便去世了,執失思力身體好,撐過了這幾年,後來還被起用。

看來永徽初年的這屆大臣真是不行,皇帝都哭哭啼啼了,還不給人家面子。長孫無忌等大臣跟唐太宗一樣,以為李治是個懦弱的晚輩,遇事只會默默忍受,不敢反抗,在這樣的心理下,他們倚仗著自己的資歷、對行政系統的控制,恣意擅權,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無忌以元舅輔政,凡有所言,上無不嘉納”。放眼李治,年輕。經驗少,帝位不穩,敢怒不敢言,只好迎合舅舅。長孫無忌這麼飄飄然,死期也就不遠了,因為他缺少了一個致命的東西來維繫自己的狂妄,那便是軍隊。

為什麼李世民和李治竭盡所能都無法保全李恪

(出土的李恪墓誌蓋)


李恪的命運早在李治被立為太子那天就已註定,帝制時代,最高權力只有一個,任何有可能的威脅都會被無情掃除,躲都躲不掉。其實要是李治想強行保李恪一命也不是不可以,長孫無忌一派紙面上看起來非常強大,權傾朝野。但畢竟只是一幫文官,軍隊並不會聽命於他們,在這個案件中,李世民欽點的輔政大臣、軍方一號人物李勣保持沉默,沒有表態,他不願意主動參與政治鬥爭。從後面的歷史來看,李勣一直都是忠於皇帝,忠於李世民父子的,要是雙方徹底鬧翻,李勣必定會站在李治這邊。此刻因為軍方態度不明朗,攤牌的時機不成熟,加之李恪等人也確實是政敵,皇位的潛在威脅者,實在沒必要一定得讓他們活命,故惻隱之心動完,李治便不再堅持。可他不會罷休,一個想法已經越來越強烈。那就是:

清洗長孫無忌,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