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到職場,人會經歷什麼樣的轉變?

計算機搬磚工


最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改變,即當你逐漸意識到:你才是那個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全部的責任,且你毫無回頭之路的時候。

當你還在學校的時候,因為經濟還沒有獨立,也沒有經歷過社會的毒打,很容易把一些問題歸結是父母的問題,老師的問題,學校的問題。但是當你工作之後,並且逐漸感覺到自己成了家人和父母依靠的時候,你才會發現,除了對自己付起全部的責任之外,別無他法。

平心而論,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挺獨立的人。學習從小到大沒有讓父母操過心,工作也是自己選擇了北漂。一個人過早的擔起了自己生活的負擔,感覺無所依靠。即使獨立,也會生出一些抱怨來“如果父母再關心我一點就好了”“Ta為什麼就不能關心我多一點呢”。畢業前幾年的時候,確實會感覺苦悶和鬱悶。

但是漸漸的你會明白,職場是最現實的修煉場。你的懶惰一定會使你後悔,你的勤奮不一定使你收穫。很殘酷,很現實,但是你只能一往無前。因為你知道工資或者所謂報酬並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此外還有你對自己的審視和認同。

所以作為一個合格的職場人,首先學會承擔吧。多想著怎麼把事做好,而不是這是誰的問題,誰的鍋?把事情做好,意味著你可能不僅僅要了解自己負責的那些事情,你還需要明白對接的部門他們的工作方式和流程,以及你需要如何和把控、協調他們,最終讓他們按你的要求做出你要的東西。

如果你有幸去一個好的公司(通常大公司比較規範),大家各司其職,分工明確,所以同步推進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你沒有那麼幸運,去的是一個小公司或者創業公司,那麼你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去做工作職責的明確,工作節點的確認。

我經歷過大公司,也呆過小公司。個人差異是大過公司差異的。大小公司都有勤奮和專業的人,所以收穫更多的可能;大小公司也都有混日子的人,所以無一例外的會被公司優化。

所以,年輕的職場人,踏入職場之前先想一想自己10年都不會後悔的職業抉擇是什麼?找到它,然後兢兢業業的付出吧!


心理學村上春花花


會感覺掙的再多也感覺錢不夠花


老魏的生活


校園和職場有很多共同點,當然差異也特別大,主要是學生和職業人多身份差別,隨之帶來的心態,生活狀態,認知等等發生變化。

結合我自己的經歷和校招生培養計劃的組織經驗,談談我對校園到職場的變化。

第一,節奏上,從“寢室-課堂-食堂”三點一線,到“宿舍-工作-快餐”三點一線

剛畢業的前三年,我一度認為,上班和學校沒有什麼區別,都是吃飯-打怪-睡覺,三點一線。那個時間段對加班等也沒有什麼概念,只想著多學點,所以生活很簡單,也沒有其他訴求。

唯一區別來說,圈子更小了,無數次感概。在學校還參與下社團,春遊自行車,集體燒烤慶祝節日。總之活動多,圈子也是跨專業,跨院系。

但是上班後,天天就是項目組,部門這些人。且生活上並沒有什麼交集,除開定期團隊聚餐活動之外,好像沒有參與其他業餘活動。這可能是很多人上班了,連談戀愛都難了。

職場人在時間上比校園人更有感知。校園人時間是慢而悠閒的,職場人是緊而急促的。

第二,壓力上,從天天無憂無慮上上課,到項目任務,加班加點,評優績效壓力重重

這是校園人和職場人最大的區別。工作上的任務和課後交論文是兩碼事。本質上,交論文是做學術,是理論。工作任務是你的價值體現,是實踐真知。

在去年校招生的培養項目中,分為暖場,遊戲,項目模擬,工作彙報等等一系列活動中,校招生對於活動表現很好,但是在項目模擬的環節,有兩個特點:

  1. 有過實習經驗的和沒有實習的差別很大:實習經驗在一定程度上給了職場工作方式的感知。
  2. 做出來的東西非常學術化,鋪墊很多,項目書更像是一個論文格式。沒有用的東西很多。

實際差別不僅如此,考核的壓力比考試的壓力更大。去年年底,校招生第一次參與年度考核,大部分人很緊張,一方面第一次參與心態上緊張,另一方面面對老職場人,考核對比競爭壓力很大,績效就會區分優良中差。當然很多公司有一定保護期。但是終究是面對。

第三,對錢的認知更直觀了。從啃老族到獨立自主。

這個是值得慶祝的事情,從啃老族到獨立生活。也是我們成人的重要標準。當然前期剛剛入職場,還是需要家裡支持,比如北上廣深,生活成本和租房成本還是比較高。

半年度左右,大部分人能夠獨立養活自己。甚至年底過年回家,還可以利用自己的收入第一次真正的買一份禮物給父母家人。

這個階段和校園差別特別大,每一塊錢花出去,你都有感知,自己的錢袋子只有那麼大。你會第一次思考自己掙多少錢,飯錢,房租,零花錢。甚至想有點存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