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垃圾”越來越多的背後(一):正在“被崇洋媚外”的我們

“青島老外檢測插隊”,“西安老外打罵防疫人員”,“上海洋女婿拒絕集中隔離”,疫情是面照妖鏡,照出了許多隱藏在中國的“洋垃圾”。關於“洋垃圾”的新聞在我們的社會已是屢見不鮮,民眾對於“洋垃圾”的反對聲也是越來越多。然而 “洋垃圾”卻越來越多又是為何?正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洋垃圾”之所以在中國越來越多,是因為國內有“洋垃圾”生存的土壤。在此不得不提到的一個原因——“崇洋媚外”。

“洋垃圾”越來越多的背後(一):正在“被崇洋媚外”的我們

“崇洋媚外”作為每一個國家都客觀存在問題,並不是一種廣泛的社會現象,對社會有影響是有限的。最可怕的是“崇洋媚外”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對整個社會群體產生影響,使我們“被崇洋媚外”。而這樣形式的“崇洋媚外”就存在於我們的社會當中,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在我們的時尚審美、商業活動以及教育等行業群體中。

1、時尚審美的被動崇洋媚外

當你打開淘寶任意一家服裝品牌,你總會發現金髮碧眼的白人模特的身影,姑且不說外國的服裝品牌,連國內的一些知名服裝品牌,所選用的模特也有很多是白人,而這些國內品牌面向的客戶群體也多是在國內,為什麼面向於屬於黃種人的國人的服裝,卻要採用白人模特?

“洋垃圾”越來越多的背後(一):正在“被崇洋媚外”的我們

採用白人模特不見得是壞事,但是長此以往,在潛移默化之中是否會影響我們的時尚審美?首先必須要認識到的是,我們現代所穿著的服裝樣式是起源於西方,因此西方對於現代服裝的時尚的發展具有“先發優勢”,即使是到現在東西方的時尚發展仍然存在差距,現在的時尚中心仍然是在西方世界,眾所周知的“巴黎時裝週”、“米蘭時裝週”等都是在西方世界,而我們如數家珍的著名時尚品牌,如“香奈兒”、“古馳”等大多都是屬於西方。正是西方在時尚界的領先地位,讓我們在無形之中將時尚與西方之間畫上了等號“=”。

“洋垃圾”越來越多的背後(一):正在“被崇洋媚外”的我們

此外,在中國,傳統的審美中觀念白皮膚、高鼻樑、大眼睛,都是我們對於美的定義,而白人的生理特徵恰巧與之相符。這種傳統審美意識與“時尚既西方的等價意識”相結合,加之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白人模特的身影,於無形之中讓我們被動地去認可西式的時尚審美,甚至於讓部分人覺得有白人模特的存在就是一種國際與時尚的象徵,即使有人不承認這種觀點,但是當我們在逛淘寶和商業街時,手機頁面上、商店櫥窗裡、大大的街頭海報都到處充斥著白人模特的身影,我們都在被動地接受著白人模特的“洋氣”,我們都潛移默化地接受這種時尚。

在上述的這樣的社會氛圍之下,一個長相端莊的白人來到中國,即使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也可以憑著自己一張端莊的白人面孔在中國找到高薪的模特工作,在杭州、上海、廣州等電子商務發達的城市,一個普通白人模特的月收入可以輕鬆過萬甚至幾萬,而我們眼中高薪的程序員卻是要靠犧牲健康和頭髮,才能獲得他們相當的收入。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化不高的白人卻能在中國賺的盆滿缽滿,還廣受追捧,心態能不膨脹嗎?尤其是一些內心本就不友好的人,他們能不妄自尊大嗎?


2、商業策劃的“洋氣+國際範”

上面所提到的中國時尚中隨處可見的白人模特,實際上也是我們商業策劃中的“被崇洋媚外”的一種體現,既“有洋人=洋氣+國際範”。而典型的商業策劃中“被崇洋媚外”,我們可以大城市的酒吧和夜店的營銷手段為例,為了彰顯自身的洋氣和國際範,會想方設法招攬外國人來站臺,比如最常見的酒吧和夜店的營銷手段就是對外國人免費,特備是白皮膚的外國人。

“洋垃圾”越來越多的背後(一):正在“被崇洋媚外”的我們

外國人能夠免費的去中國的酒吧或夜店,一直是很多人所詬病的一個問題,我們卻一直無法改變這樣的局面,究其原因,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一家國際化的酒吧或夜店是更具魅力和時尚感的,從商家的角度來說,通過優惠來招攬外國人的光顧,為自己的店面帶來的是一種“洋氣”和“國際範”,這能很好地滿足消費者對於“國際範”潮流的追求。但不管是消費者或者是店家,在這種消費與創造消費的過程,他們的潛意識當中都是在被動地接受或主動“崇洋媚外”。

類似於酒吧或夜店的商業策劃手段,在加劇了我們“被崇洋媚外”的同時,使優待外國人的社會風氣一再被助長,因為你可能白天還喊著反對對外國人的超國民待遇,晚上卻又想著去有“國際範”的酒店或夜店小資一把的時候,你就已經在助長這種優待外國人風氣了,而當你酒吧或是夜店休閒時,一個你認為很有國際魅力的“洋垃圾”就在你的身旁。

3、英語培訓教育中的“白人優先”原則

英語培訓在中國一直是很熱門的行業,特備是隨著外企的大量進駐與外國留學熱潮的興起,人們追求更純正的英語教育,因而外籍教師的大量引進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母語為英語的外國人,尤其是白人,即使他的文化水平一般,他很有可能憑藉他一口流利的英語,從而謀得一份體面而又高薪的教師工作,特別是一些小型的英語培訓機構為了增強吸引力,不加嚴格審核地就招募一些外國人做為教師,這其中難免龍蛇混雜,一些洋垃圾就難免夾雜在其中。

“洋垃圾”越來越多的背後(一):正在“被崇洋媚外”的我們

實際上在平常的英語培訓中,我們所接觸到外籍教師,可能並非是英語母語者。事實上,現如今的外語培訓教育中有一個潛規則,寧可不招母語為英語的亞裔人士,也要找英語不為母語的非亞裔人士,特備是白人在這一規則中優勢明顯,即使一個白人他的母語非英語,他的英語剛好勉強過關甚至帶有口音,這個白人也會因為他的白人面孔成為受歡迎的外教人選。

就具體原因來說一方面,因為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源自於白人國家的英國;另一方面,因為在我們的整個社會群體的潛意識當中,白人國家更為發達,白人的教育水平更高,所以白人和英語是被我下意識地捆綁在一起的概念。而眾多的英語培訓機構,正是利用這一社會群體性的心理,積極招募以白人面孔為主的外籍教師,藉以吸引生源。

然而在這樣的英語培訓教育之下,正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開始,首先加強我們將以白人外國人與英語捆綁在一起的意識,其次,在這樣培訓模式之下我們真的很難逃脫“被崇洋媚外”的處境。


我們的社會對於“洋垃圾”的反對聲已是一浪高過一浪,但是“洋垃圾”作為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卻仍在不斷加劇,因此我們必須反思是什麼造成了現在的局面,我們需要思考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每個人正在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們不能繼續冷水煮青蛙似地在潛移默化地“被崇洋媚外”,那樣到頭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助推“洋垃圾”的助力者,同時也是這一問題的受害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