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軍教你用閩南語說二十四節氣——驚蟄


媽咪軍教你用閩南語說二十四節氣——驚蟄



小朋友們大家好,繼續來教二十四節氣的閩南語讀音。雨水後面的節氣是驚蟄,驚蟄的意思春雷響了,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驚蟄的閩南語讀成(“驚蟄”)。小朋友們學會了嗎?


媽咪軍教你用閩南語說二十四節氣——驚蟄


《與驚蟄有關的那些事》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每年3月5日或6日,視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驚蟄,二月節。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進入仲春,桃花紅、李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按照一般氣侯規律,驚蟄前後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


和其他節氣相同,驚蟄日期也和農曆沒有必然聯繫。每年3月4日~7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後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溼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溼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


驚蟄,古稱“啟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驚蟄”,是“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初響,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期,此時過冬的蟲卵也將開始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然而真正使冬眠動物甦醒出土的,並不是隆隆的雷聲,而是氣溫回升到一定程度時地中的溫度。有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驚蟄穀米賤,驚蟄聞雷米如泥”。這是說驚蟄日或驚蟄日後聽到雷聲是正常的,風調雨順,是個好年景。自古以來,在中國從事耕作的農民都很重視驚蟄節氣,農民們把驚蟄視為春耕的開始。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 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除了吃梨,在民間驚蟄打小人也是常見的習俗,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所以每年驚蟄那天便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唸唸有詞地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小朋友,關於驚蟄的那些事你瞭解了嗎?



<code>閩南語原聲丨阿任叔叔圖片來源丨李那那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