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先輩是從哪裡遷入四川的?

裴蓓


回答者:復旦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韓尚蒙

移民活動,古已有之。西晉永嘉之亂、唐朝安史之亂和北宋的靖康之變,是中國歷史上大規模地從北到南的三次大的移民浪潮,促進了南方的開發,使得經濟重心南移。在明末清初,在中國大地上也發生了一場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那麼,湖廣填四川是怎麼回事呢?

明末清初,四川地區頻繁遭受兵災,人口數量急劇下降。1640到1646年,張獻忠率領農民先後兩次進軍四川,與明軍廝殺。而且在建立大西政權後,兵出漢中,與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爭奪此地。明朝滅亡,張獻忠又與清軍作戰,最終被清軍消滅。在1673到1681年的三藩之亂中,叛軍與清軍又在四川廝殺了長達七年之久。四川的人口也因此直線下降,明代萬曆六年(1578年)四川人口為310萬人,到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四川只有人口50萬,再到康熙二十年(1685年),四川只剩下9萬人。

(康熙帝)

面對四川人口巨減的現實,清廷為維護統治,發展經濟,頒佈《墾荒令》以招攬農民,雖然墾荒令是頒行於全國,但這對於四川的影響,就是湖廣填四川的開始。湖廣填四川,根據有關學者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659到1682年。清廷頒佈的墾荒令有很多不足,後期逐步得到解決。如將官員的任命和晉升與所引進的人民數量以及所開墾的土地掛鉤,一再延遲開始徵收賦稅的年限,後來達到10年。但是,這一階段移民的規模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墾荒令在實施之初,還在積累經驗。此外,新開墾土地的所有權也沒有解決。第二階段是1683到1795年。這一階段,康熙帝解決了開墾土地最重要的問題—土地所有權問題,規定凡是已拋荒的土地在經新開墾者種植後,所有權即歸新開墾者;此外,還限制官吏對移民的勒索,對移民和本省人一視同仁,通過戶籍制度將移民安定下來。這一階段遷入四川的移民數量最為龐大,時間也最久。第三階段是1796年後,經過一百多年的移民及其後代和本省人的世代經營,四川經濟恢復發展,此後遷入四川的移民雖然並不曾間斷,但絕對數量不多。

(康熙帝下詔移民入蜀)

需要注意的是,湖廣填四川,並不僅僅指的是移民遷出地只有湖南和湖北,此外還包括河南、陝西、貴州、廣東、江西和江浙等地區。

(各省移民入蜀示意圖)


參考文獻:

1、田光煒:《“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過程》

2、王炎:《“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與清政府的移民調控》

3、張敏、柯立、孫上茜:《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人口遷徙及其影響》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季我努學社


重慶開縣長沙鎮雲陽縣關口市和雲陽縣水竹林字輩派行曰:文必用萬應,世一用興邦,盛宏思懋啟,懋(孟)振(正)祈(其)光大, 勤修迪吉康。祚維仁厚久,慶以翼詒長。經查證,重慶重慶開縣長沙鎮和雲陽縣關口市唐氏一支。為湖南嶽陽縣龍家橋入川一支唐氏後人。約乾隆年間入川,入川后和湖南發祥地中斷了聯繫。

公元一九九二年壬申歲岳陽唐氏六修譜書曰:邦富,字邵美,配穆氏。生三子,長盛元配王氏無嗣;次盛香,三盛玉分敘至祈派止。名次詳老譜載夔州府雲陽縣水竹林癸已四修譜書,生丁不下百人今無來稿。

公元二零一零年庚寅歲岳陽唐氏七修譜書曰:盛瑞字玉書,配遊氏,生子宏意,宏意配楊氏,生三子。長子思榮,字樹立,號華亭大學生。配康氏。老譜記載系雲陽縣高下甲韓家溝雙生屋居住,旋遷居魚塅福壽灣落業。次子思明,字大鵬,號煥廷生,同治庚午科武舉。配周氏。三子思亮,字大會,太學生。繼配瞿氏,生子一。思忠,配喬氏,繼配陳氏。祈派止,因子孫繁衍不息,而未錄,無來稿,大概遠隔未通音訊矣,後來可以查清雲。


小小唐人街


元末明初遷移四川,多從湖北孝感。比如我們這一支羅姓,就來自湖北孝感鄉明珠臺麻姑山仙人掌月兒壪。因為在參與編輯電子族譜,對此有所瞭解。如果有看到的,恰好屬於同一支系的可以聯繫我。

河水林羅氏,始祖英豪,統宸公長子。

飲水思源,銘記祖恩。

渝·綦江河水林羅氏,自盤古開天闢地,歷“三皇五帝”至堯舜夏商周,始封羅國,宜城得姓。從網鳥捕食原始部落及漢珠公,輾轉及明初英豪公,歷數千年,繁榮昌盛,縱橫四海,名人輩出,功勳卓著。

漢·長沙梁相羅懷,後遷江西吉安府吉水縣羅鼎山谷羅村。

唐·漢卿公於唐愍帝甲午年入楚黃州府麻城孝感鄉。

明·英豪公於明洪武十二(1379)年已未歲出避紅兵,率榮、華、顯、茂、盛五祖入蜀至古渝州浮圖關,至今約六百餘年,三十餘代,後裔約六十萬,播遷雲、貴、川、渝、贛、鄂、桂、粵、閩及港澳臺等地。

英豪祖入蜀巴渝詩:

平地干戈鬧若蛙,

紅巾趕散各天涯。

麻陽太守麒麟種,

永合綦陽單播花。

一姓更為三五姓,

十家改作萬千家。

要是老夫親骨脈,

兒孫世代讀五車。

榮祖落業永川西充壩西來山,生子道明、道星,明分本地瀘州,星分仁懷下宅底觀田溝。

華祖落業合州,生子道臣、道遠、道謨,臣分廣陽,遠分南部,謨分中江長林壩。

顯祖居浮圖關,生子道泮入綦,泮生廷彥落業三溪鎮訪後山為業,更名為劉羅坪以為萬世之祖山,彥、賀氏雙葬河水林飛鳳含珠穴,彥生福緣,緣、霍氏雙葬社元壩荷葉蓋金龜正穴,緣生鑑,鑑與霍氏繪英、線英合葬社元壩右穴,鑑生添鎮、添富、添亮、添貴、添秀、添泰、添茂七大房,人文頗盛,族蓋綦桐。

茂祖落業江陽 (一作保南),生子道清、道諫,清分雲篆山,諫入遵義清塘水。

盛祖落業貴州,生子道政、道敏,政墳思南塘頭,敏墳什阡府張園壩。

河水林羅氏族譜,始修於明·嘉靖十一年(1533),由明·進士羅文蔚主修;次修於天啟元年(1621),由明·知縣羅以禮主修;再修於清·乾隆二年(1737),由挀侶、偉烈、永介等主修(乾隆譜);四修於清·嘉慶庚申年(1800)(庚申譜),由世英領銜總修;五修於民國三年(1914)(甲寅族譜),由泮銘總修,祥第、廷湜、開源等協修;六修於共和國1994年(甲戌譜),由開文、祥淵、昭書、昭金、德和等組織編修。

顯祖世系起始排行:

顯泮廷福,鑑添人文。

後議自13代啟用排行:

為我懋永正,世澤共長春。

嘉慶族譜議定十六字排行:

顯泮廷福,鑑添人文,

正大光昌,尊榮永世。

甲寅譜二十字排行,從英豪祖二十一世啟用:

祥開昭玉德,義瑞起家良。

念學錫培厚,秉承兆繼昌。

甲戌族譜議定自41代啟用排行:

萬代尊章憲,科第喜超群。

名揚華興宇,遠謀定乾坤。

河水林英豪總祠,始建於明·天啟元年(1621),由族人羅以禮(知縣)邀買河水林祭產,撰碑、建祠,雍正七年(1729)重建,嘉慶丙辰(1796)年再次擴建,歷四年完工,列英豪始祖及榮、華、顯、茂、盛、五祖牌位,仕官祠有榮、華、顯、茂、盛五大房歷代功名錄。祠址位於綦江區石角鎮朝陽村河水林猛虎跳牆腹穴。祠至1952年前香火興旺,至今已四百多年。克供祀典,香火旺盛,祠產豐厚。曾建光族小學、四維小學、英豪中學,祠產獎學,勵志學子,裕後啟人,人才輩出。又設三江、幹壩子、珠灘義渡等公益慈善事業,給我族眾留下了許多以教化為務的、公益事業的、寶貴的祠堂文化精神。

永傳其緒,於奕懻雲。



一筆君


湖廣填川時,大多數遷徙到四川的人,必須先到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集合,然後再由官府登記分配,就像是一個移民中轉站,所以,大多數的川人都以為祖上來自麻城孝感,其實未必!

歷史上有‘’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之說!

潼南塘壩王氏家族(含周邊遂寧、安嶽、大足、銅梁、合川的部份王氏)的字輩:一仲國正大,文學啟洪先;祖宗維澤裔,永世胤朝元。 自1744年始修入川族譜,一仲兩輩實未入川。因當時各方面條件簡陋,況且文化有限,所修族譜甚簡,再則年久失修、族譜殘缺,曾誤傳是“三槐堂王氏”,而2015年重修族譜時經專業小組人員去鄂湘贛實地走訪查譜考證,核實屬“廬陵太原王氏-贛湘王氏”。祖居太原,唐僖宗中和年間(約在公元883年)從山西太原經蜀入贛,初居廬陵(今江西吉安)。後代某支在“江西填湖廣”時西遷湖南邵陽,清康熙癸未年(公元1730年),二十七世祖國璽、國銘、國璉及堂兄弟國治從湖南寶慶邵陽仁鳳都經湖北麻城孝感徒居入川,國璽、國銘、國璉落業於潼川府遂寧下安裡(即今重慶潼南塘壩),鼎足而居,後代人丁繁茂,在川渝開枝散葉,有遷居於雲貴湘鄂粵贛皖者;國治落業於安嶽龍臺。重慶湖廣會館有族譜可查。


巴蜀嗨哥


廣東惠州府嘉應州興寧縣(今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區)——摘自《藍氏族譜》(圖)


ictu愛成都


陳姓始祖自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鵝枕大坵,移於湖廣湖南永州府祁陽縣普樂鄉十四都大沖橋寨頭,七郎祈福主,遊草塘十里村人氏。始祖德政公。前代班行字派,德仕輔朝學,一忠文賓化,世上國正啟。闔族新議字派.嘉道榮光顯,紹祖應長敦,其澤廣遠欽,天心乃昌順,萬代必永定.現查到大沖橋現地名大忠橋,不知古十里村與現十里村是不是同地名


qzuser200729487桑柘


我家祖輩也是湖廣填四川來的,現居重慶,有沒有以上字輩的劉氏,請與我聯繫。


43749518


祖籍湖南長沙府湘鄉縣二十六都田心廟三澡河!一世祖劉公天爵於乾隆三十四年,入川居萬縣大周裡五甲江北二灣!









最炫


我祖輩系甘肅武威入川的。小時候經常聽父親唸叨啥子“萬石(dan)家身遺澤遠 八公齊脈發源長 武威世第”聽不懂啥意思。後來長大了有一次去參加宗族清明會,看了族譜才曉得是說的有關祖宗的事情。原來我們的一世祖是周文王第七子康叔的後代(本姓姬),就是歷史上那個“大義滅親”的石碏,被國君尊稱為“碏,純臣也”至今我們的字輩排字中就有“純臣開大義,萬子得長生”,萬石、八公說的是祖上曾經一家父子八人都被封為公侯,俸祿加起來有一萬石糧食。其中有一人被分封到武威,我們就是他的後代。具體的詳情我也是百度“武威石姓”才曉得的。後來因為四川戰亂,聽前輩人講是張獻忠剿川后四川人口銳減,應清政府的命令移民入川的。


僰鄉頑石


我是四川安嶽王氏,聽祖輩講我們是“湖廣填四川”遷徙過來的,目前家族的字輩只記得前兩句“國正天心順,德安樹志昌”,後面兩句記不得了,不知道在這裡能否遇到同族人。

王姓:2017年百家姓排名僅次於李姓,約佔漢族人口的7.41%,1:源出姬姓,2:源出媯姓,3:源出子姓。


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佔王姓總人口的28%;其次分佈於四川、安徽、江蘇、遼寧、黑龍江、山西、湖北、陝西、浙江、甘肅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東居住了王姓總人口的10.5%。東北、內蒙古大部、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寧夏、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區、海南大部,王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長江以北其他地區、青海東部、新疆北部、雲貴川、廣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見的區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佈比例為4.4--8.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