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文化】沒有情商的家庭,養不出優秀的孩子(原創)


【家風文化】沒有情商的家庭,養不出優秀的孩子(原創)


疫情期間的宅家時光,給忙碌的生活帶來了久違的慢節奏。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零距離”,孩子在家的各種頑劣,讓家長期待開學的心聲愈來愈迫切。然而,越是這樣朝夕相處的時候,“家庭情商”就越為重要。今天,蕭縣人民法院婦聯繼續推出家風文化,與大家共話家庭情商,幫你緩解處理親子關係時的煩惱。

別把孩子的人生,毀在拆臺式教育的家庭上。

知名博主papi醬曾經發過一段視頻,視頻裡傾情演繹了“媽媽在管教孩子時”和“外婆在管教孩子”的各種無形的鬥爭。以下截取其中一段:

奶奶:現在小孩子真是辛苦啊,那麼小就要做那麼多作業,累壞了怎麼辦。

媽媽:我現在逼著她學習不是為了她好嗎?

外婆:你小時候要是好好學習了,現在有本事了,小孩現在還用得著那麼累的嗎!

誠然,作為和孩子最親近的人,各個家庭成員之間的教育戰線不統一,不僅很難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有時候甚至還有反作用。

統一一致的大原則,是教育的基礎,也是行為規範的準則。每一個步伐堅定的孩子,身後都有一隊戰線統一的家長。這道戰線,既是準繩,也是後盾。既在他前進的路上,把握方向;也在他困頓的時候,給他力量。

父母的行為,是勾勒孩子人生的畫筆。

《鏡子》裡有句經典臺詞: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在紙上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於父母。你的行為,就是勾勒孩子人生的畫筆。

16歲的武漢女孩陳琪方,因為外公和媽媽都是醫生,正奮戰在抗疫前線,時刻關注疫情的她,寫下一封《致新冠患者的公開信》。“哥們,挺住,我把我的外公還有媽媽都借給你。”

如她信中所寫,即使是大年初一、初二這幾天,她73歲的外公,仍層層裹在防護服下,為病人看診。而在武漢兒童醫院工作的琪方媽媽,也與同事24小時日夜守護患兒,十幾天無法回家看看自己的孩子。外公和媽媽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激勵了琪方,她以自己的方式,與外公和媽媽並肩作戰。她鼓勵患者說:“在我的世界裡,我的媽媽和外公是很能行的,他們頂起了我的家,也一定可以頂起你們的一片天。”

網友們紛紛讚歎:真是英雄一家人!所謂家風傳承,不就是長輩的精神風貌和道德品質,影響著一代代後輩嗎?

缺位的父親,影響孩子成長氛圍。

因為疫情緣故,很多家長因無法工作而呆在家中,一些採訪中,很多父親表示“居然沒有發現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長大,愛好、習慣自己竟全然不知”;有的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孩子讀幾年級在幾班;更有父親表示“這次疫情期間是陪伴孩子最長的時間,和孩子建立了很多話題,以後一定要多陪孩子。”

當今社會,很多家庭都出現了“父親缺位”的現象,從心理學意義上,“父親缺位”其實指的是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參與程度不足的情況,更多是指親子之間缺乏“有品質的時間”,是在生活中對孩子只有給予而沒有教養。

作為父親,應該安排與孩子的親子互動時間,暫時放下手中的工作,完成搭樂高、旅行等一些獨處時光,增加父親與孩子的親子關係,讓父親更懂孩子,孩子也更尊重父親,有利於父母對孩子家庭教育的溝通,也有利於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和年長男性相處。

結語:一位網絡博主寫到:父親的大格局,母親的好情緒,就是一個家最好的風水。作為家庭列車的火車頭,父母的人品高尚、胸懷寬廣,夫妻雙方互相理解、互不拆臺,提高情商,才能確保家庭的發展方向不出錯。而這一切,就是一個家庭為未來的興旺所積蓄的力量。

文案:孔祥娟

策劃:蕭縣法院婦聯

採編:蕭縣法院政治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