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的成功哲學,你真的看懂了嗎?

在某個圈子裡,罵OPPO幾乎是一種政治正確,在許多人看來,OPPO/VIVO這兩家廠商,通過低配高價、欺騙性的宣傳和高返利的銷售策略,成功的坑騙了大量的無知少女作為自己的犧牲品,簡直就是謊言與欺騙的邪惡代言人。

OPPO的成功哲學,你真的看懂了嗎?



一年多以前,我對OPPO這個品牌產生了很大的好奇,明明被業內人罵到狗血噴頭,所謂廠妹專用的藍綠大廠(還有表兄弟VIVO),但卻一點看不出衰敗的跡象,反而越來越火,不但專賣店遍地開花,周圍人用的比例也越來越多。


本著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以及“大不了這錢就當是喂X了” 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入手了新上市的R9 Plus,作為主力機,一路用到了今天。剛才在街上,看到OPPO專賣店裡的R11機模,把玩了一番,感慨良多。用這一年的時間,為當初的疑問做出總結,大概是合適的時機了。


1、你以為的低配高價


OPPO在行業內出了名的“低配高價”,R9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以聯發科P10的處理器賣到2500+的價格,讓人罵上兩句,說實話倒也不算冤枉。

畢竟同等配置的魅族、小米等,都是在千元機的價位裡徘徊,為什麼這貨可以貴一倍還多?而我手頭的這款R9 Plus,CPU的配置稍好一些,驍龍652,算是中端型號,在小米那邊對應著MAX,也差不多隻有一半的價格而已。


CPU固然是一款機器的心臟,但如果你要說R9系列各方面配置都低,卻也是不公平的。

舉個例子:在R9把1600萬像素CMOS裝到前置攝像頭裡的時候,友商們大多數還在使用800萬甚至500萬像素的產品,全不把各位自拍狂人的吶喊放在眼裡;R9是第一款上市即支持支付寶和微信指紋支付的手機,而這件事小米6到上個月似乎才剛剛搞定;VOOC閃充的廣告詞大家耳熟能詳,而真正用起來,一句話:之前用過的所有充電器,我不是說誰,你們各位統統都是垃圾……


對了,還有4G內存,這似乎是國內第一家普及4G內存的手機廠商。


OPPO的產品哲學,本質上,是針對用戶的需求來提供解決方案,而不是針對硬件崇拜來設計產品。但凡是用戶重視的、有切身之痛的地方,無論實際上管不管用,它們都會拿出看起來讓人滿意的解決方案,在這些方面,OPPO絕不吝嗇;而在那些普通用戶其實並不關注的地方,則是夠用即可,不追求最新最潮。


2、線下渠道純粹是騙錢的麼?


隨便到一個三四線的小城市,OPPO和VIVO的專賣店幾乎是一種無處不在的神蹟。這麼龐大的線下銷售體系自然需要足夠高的毛利作為支撐,這話沒有什麼可反駁的,畢竟大家都不是做慈善的。很多人對OPPO/VIVO的詬病,在於它們兩家在廣告和線下渠道上花了太多的錢,造成產品價格虛高。我們姑且認為這種看法是正確的,那麼這個問題就變成了:


如果要保持現在的銷量,又不能在廣告和分銷渠道上砸錢,有什麼其他方案能夠實現這個目標嗎?


雷軍說,我有辦法!把這些成本都砍掉,產品價格降到最低!


然而無論我們對這種價值觀念作何評價,事實就是小米的這套打法(在面對OPPO時)失敗了。為什麼會失敗呢?


換個角度思考:線下渠道的價值到底是什麼?對於廠商自不待言,對於最終消費者,渠道就只是一個口吐蓮花、背後加價的吸血鬼嗎?


在我看來,除了給廠商做廣告和導購之外,對消費者,渠道的用戶價值有兩方面:第一,叫做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手機作為每天觸摸時間可能超過了睡覺時間的一件“隨身”商品,直觀的觸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的產品圖片甚至VR都無法代替這六個字:看得見、摸得著;第二,永遠都有現貨。只要你有購買的衝動,OPPO保證你可以用比任何電商快遞更短的時間拿到商品。


對於IT男、參數黨們,這兩項價值或許不是那麼顯著,但對於更多的普通消費者,這兩項優勢所帶來的價值,是高過652到820之間的性能差異的。在OPPO的商業哲學裡,渠道不是產品價值的毀滅者,相反,渠道所貢獻的價值,是用戶的綜合購買體驗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說,OPPO要賣看得見摸得著的、隨時買得到的手機。而不是一個概念性的產品。


換個角度來說:(用戶)隨時看得見摸得著,並且隨時可以買得到的手機,是不是應該賣的更貴一點?在網絡上,許多人的回答是否定的,但,在線下,其實還有很多人的回答是肯定的。


另外補充一句,OPPO對於非自營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能力,真的是讓我很感慨,R11還沒上市,甚至價格都還沒確定,可是幾乎所有的OPPO專賣店裡,機模、特徵賣點、大幅面廣告、立牌都已經覆蓋到位了,這種傳統零售業實打實的渠道管控能力,就連小米之家這樣的官方直營店都差了一大截。


3、腦白金級別的廣告段位


先說結論吧,最近幾年裡,OPPO的廣告營銷水準,在中國企業裡,應該是沒有對手的。時間拉長一點,過去十年,能與它們相提並論的,我只想到了史玉柱的腦白金。


OPPO的成功哲學,你真的看懂了嗎?


很多人認為OPPO的廣告營銷就是捨得砸錢、請流量明星。如果這樣就能解釋的話,那麼複製OPPO是不是就太容易了?可惜我們看到了小米的十核雙莖頭、看到了魅族的全年XX場演唱會,卻沒有看到它們複製OPPO的成功,為什麼?


在我看來,OPPO砸廣告的特點在於:


首先它的產品線很單一,所有廣告預算都投放在一款產品的宣傳上。在這個基礎上,它對賣點的提煉非常明確:明星陣容雖然人多,然而風格相似、宣傳內容相似,換著法兒讓你接受它的一兩句話的核心訴求——譬如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再譬如1600萬前置攝像頭。OPPO在不同的媒體、不同的場合換著法兒讓你重複這幾句話,直到形成下意識的條件反射為止。


坦白說,這樣的手法,像極了當年的“送禮就送腦白金”,有無數人批駁其庸俗無聊,但當你想要送禮卻找不到合適的禮品的時候,你會下意識的想到腦白金;同樣,當你為充電速度而煩惱的時候,除了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的OPPO,你很難想得起第二名是誰?這種概念上的映射,幾乎是寫到了消費者的腦子裡。


細看OPPO的廣告投放,你會發現它的投放渠道雖然很雜,但指導思想驚人的統一,OPPO非常清楚自己的消費者在哪裡、想看到什麼、喜歡什麼,它們選擇的代言明星可能沒有演技、缺乏深度,但一定是符合年輕人和少婦們的審美口味的,它們贊助各種綜藝類娛樂節目,讓自己的品牌形象往時尚、娛樂上靠攏,操盤者非常清楚自己想要把這個品牌打造成什麼樣的味道,消費者一旦想起這個品牌來,隨之而來應該聯想到哪些東西?這種很清楚的認知,是市場營銷達到很高段位的標誌。


總結:OPPO的成功是偶然的嗎?


在某個圈子裡,罵OPPO幾乎是一種政治正確,在許多人看來,OPPO/VIVO這兩家廠商,通過低配高價、欺騙性的宣傳和高返利的銷售策略,成功的坑騙了大量的無知少女作為自己的犧牲品,簡直就是謊言與欺騙的邪惡代言人。


老實說,我覺得這樣的指責也並不是空穴來風,不過,成功的秘訣就僅此而已嗎?中國市場前三的市場份額,僅僅靠欺騙就可以得到嗎?


某些人,是不是有些太低估消費者的智商,又太高估自己的情商了呢?


這一年,我反覆的思考著上述問題。想要準確的總結OPPO的成功哲學是很難的,就像這麼多年來研究史玉柱的人有無數,也沒見到誰真的複製了腦白金的營銷奇蹟。就OPPO這個案例而言,有幾點的總結我認為是有價值的:


首先,在硬件性能過剩的時代,針對用戶的需求痛點去設計有賣點的產品,而不是堆砌參數;


其次,通過精簡產品線來提升生產、營銷和渠道的聚集度,要做爆款,而不做龐大的產品線;


在廣告投放上,先確定你要針對哪些人、說些什麼,再通過不同的媒體、藉助於不同的明星和不同的形式來反覆灌輸、強調相同的廣告內容,爭取強度大到把某個觀念寫到消費者腦子裡的程度,而不是簡單的通過明星來蹭熱度;


最後,無論通過線下渠道還是通過其他的手段,要讓用戶有機會去體驗、去觸摸活生生的產品本身,而不要去傳播和推廣一個虛幻的硬件參數集合,一句話,給用戶看得見的好產品,而不是一堆參數表。


研究越是深入,越發覺,OPPO是一家有獨特的價值觀的公司。它的價值觀,和對需求、對產品的理解,與競爭對手們截然不同。某種意義上說,OPPO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市場上很多要素的價值權重和先後次序,有些東西別人以為無關緊要,它看得很重;有些東西別人看得很重,但它不當回事。


這樣一種獨特的對用戶和對產品的理解,造就了這樣一家被很多人所詬病的公司,或許你可以說他們劍走偏鋒,但他們並不是騙子。


其實,作為長期從事IT行業的男性消費者,本質上我的思維和觀察方式非常“直男癌”,從個人喜好而言,即使到今天為止,我都不能說完全認同OPPO背後所代表的那種商業理念和傾向,所以在研究和觀察OPPO的過程中,經常有精神分裂的感覺——很明顯,我其實不屬於OPPO的目標用戶群體。


但隨著思考的深入,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家非常有深度和研究價值的公司,你可以不認同它的方式,但你不能無視它的業績,它的成功未必值得效仿,但絕對是值得學習的,就如同當年的腦白金,你可以不認同它,這是價值觀的問題,但你不能不正視它,這是個實事求是的問題。

企業家們好,我司聯合國內上百家天使和風投機構尋找項目股權投融資合作。

1:農業(種植、養殖、養老)重點關注。 2: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

3:連鎖餐飲、商貿、化妝品業。 4:互聯網、物聯網、APP行業。

5:醫療設備、生物醫藥、健康行業。 6:文化、教育產業。

7:商業、旅遊、礦產、地產 8:創新型傳統行業。

9:汽車產業鏈。 10:高利潤、高成長性及國家支持等


OPPO的成功哲學,你真的看懂了嗎?

  • 2019年營業額500萬以上!
  • 合作對象是企業最大股東,非決策人勿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